定远“炉桥大救驾”与历史典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寿县大救驾的营养价值 定远“炉桥大救驾”与历史典故

定远“炉桥大救驾”与历史典故

2023-10-24 08: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炉桥大救驾”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一带的特色名点。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糕点与唐朝和宋朝两位开国皇帝李渊赵匡胤有过一段奇缘。“炉桥大救驾”虽然经过1000多年演变后的改良品种,但仍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和制作方法。至今,“炉桥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

炉桥得名

炉桥,古曲阳县治所在地。那时候的定远分属曲阳、阴陵和东城三个县,现在有的人把曲阳作为定远的别称就源自这个原因。炉桥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史料记载,公元210年,曹操大军三伐东吴,把这里作为后方基地,屯兵于此,筑炉冶铁,铸造兵器。故炉桥也称“冶溪”。

炉桥水运资源丰富,它右有窑河,左有洛涧,北靠淮水,南依马场湖。为连通淮上要塞——寿州,曹操在河上建了18座桥,从而使和州、滁州、寿州间的水泽泥沼成为通衢,此举不仅方便了战时军队的机动和后勤保障,同时也为农桑、商贾带来了极大便利。经历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蚀,这些桥大多湮没历史的长河中,目前只有这座五孔桥残存在窑河上,仍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商旅。

炉桥的古桥

“大救驾”的来历

传说一:根据史书记载,公元618年间李渊前往寿州,路过炉桥,遭人追杀,暂避炉桥,因肚子实在太饿,便向村民讨要一口饭吃,一位村民便给了李渊几块饼,李渊吃了饼力气大增,飞身上马赶回营地。李渊到达营地后,在和众将领聊天时谈到了此事,认为他之所以没有被饿死,是因为那几块饼救了他的命,于是就给饼取名为大救驾。后来他把叫作大救驾的饼带到了寿州(今安徽寿县),寿州的官员听说李渊喜欢吃大救驾,临夜请人从炉桥找那位村民,于是大救驾也传到寿州。

传说二:相传在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淮南时,大将赵匡胤攻了9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定远炉桥籍的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用白面、白糖、猪油、桔饼和核桃仁等材料,精心制作了一种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随手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久未进食的胃肠饥饿感大增。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那一场战斗时,特意提到了那个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将这种糕点颁为贡品,赐名“大救驾”,并重赏了那名厨师。后来地方官员就把“大救驾”作为贡品向皇帝上贡时献纳。

若干年后,那个厨师告老还乡回到了炉桥。厨师回到家乡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根据家乡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进,用素油和面,添加了青红丝,并用冷麻油慢慢加温煎炸,制成了色泽金黄、香甜可口的千层饼。炉桥出产的大救驾,口味独特,传承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