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手法:对称与均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称与均衡的联系与区别 空间设计手法:对称与均衡

空间设计手法:对称与均衡

2023-04-19 0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大家要清楚,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是为了让我们手里的设计工具更强大,有更多的选择性。它能帮助我们多维度、多选择的实现用户想要的结果。

但是不要错误的认为这些设计工具就是设计的核心,这样会导致错误的设计推进和设计生涯成长的路径偏差。

设计的核心依然是人、文化、用户群。

当我们清楚由设计的核心而引发的设计诱因时,合理的运用设计的工具就能高效的表达出我们用户想要的设计结果。这个过程是没问题的。

如果因为一个好的形式语言或者设计手法,从而让整个设计过程都围着着它们转悠,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推翻从来的窘境。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形式语言与设计手法很重要,我们要让它们服务好我们的设计核心。而不是让设计为它们服务。

好了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点、线、面、体与空间形态中的对称与均衡

首先要申明一点,本篇文章不会探讨点、线、面、体的构成关系,这些基础内容需要不懂的小伙伴自行补习。

看上图探讨几个问题

这个视域范围内的均衡怎么处理的?

平衡中心在哪里?

平衡重心在哪里?

主平衡轴是哪个?

通过哪些可视要素进行了平衡处理?

它如何用点、线、面、体调节空间的均衡感受?

这是一个典型的固定视域内,界面形结合界面装饰与空间形及空间物质同时呈现不对称均衡的案例。

首先我们结合空间形的平面图判断平衡中心的位置。↓

1号视域点位是这个空间相邻空间的视域范围,并不是我们这个视域的主要探讨。

而2号视域作为本次主要探讨的重点。

除去展架部分,平面图中,水平墙面中心点如下图↓

这个点位在立面空间,也就是这个片墙,但由于相机视角并不是以上图水平墙面最为一点透视,所以大家看的时候可能并不容易看出来。↓

也就是说,片墙的平衡中心与其后方的墙面的平衡中心是一致的。↓

而这个视域的主平衡轴则是水平平衡轴。因为不同界面角度的原因,我们更容易将不同界面建立联系,而并非独立界面的感受。

这和界面形有直接关联,同时也与界面的连续性及独立性有密切关联。

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案例就属于连续界面下,可视元素在主平衡轴上的平杆式均衡。↓

可视元素的轻重都通过哪些方面呢?我们将视觉重力感受重的用红色字体,轻的用绿色字体,大家可以看到。从平杆中的一边倒轻的一边,视觉重力感受重的要素从密集到稀疏。↓

而轻重感受的分布,也以主平衡轴展开左到上和右到下的构图↓

那可能这时候就有小伙伴提问了,能否把左边的柜体也改成白色,形成简单的深浅色穿插呢?一目了然,那还用得了这么花里胡哨?↓

这种思路也是可以,如果想以这种相对稳定的构图处理空间,那么就同时也要考虑平衡中心的位置。让均衡的效果成为这样↓

而我们回过头看空间形,会发现这个视域范围下,由于界面的连续感受影响。空间的平衡中心与末端的水平墙面的平衡中心所在的位置并不相同。

而与末端的平衡中心一致的片墙作为空间空间中的平衡重心,与前方的吧台有直接的位置关系从而链接整个空间的可视元素均衡感受的关系。↓

因此如果移动片墙,让它能与空间的中轴一致,那么考虑动线舒适度,吧台的形态及功能也要进行改变。或者柜体的位置也也需要改变。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个人建议:【重做】

平面功底深厚的小伙伴应该很清楚,平面方案布局前期是需要根据周边环境,景观点位,人流动向等等因素,确定建筑空间的轴场方向、对峙与并置的关系、围合与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做二次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面优化,则是将建筑本身的轴场关系因势遁导。 但同样也需要明白主次与虚实、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的处理。

呃......扯远了,回到主题!

在回过头看这个视域范围的点线面体如如何配合完成视觉均衡感受的呢?↓

体形态是在空间的多角度产生的不同印象感觉的综合感受。

体本身体现出的重量感与其造型材料、颜色有很大关联。

在室内的物质上,体更多会结合线、面组合在一起进行表达。但我们依然会把这个综合表达的结果看成一个【体】。

因为从视觉与心理感受,体的份量足以压倒线、面儿成为主导。

最左边复杂的形体组合展示架重心感受最强毫无置疑,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他是空间的主体,而是中间的岛台↓

而中间的岛台也是一个形体组合,观察其细节。内部也分主次与虚实。并且其平衡重心在后方片墙的平衡中心附近。因此它在该视域下是均衡且稳定的↓

岛台主的部分之所以是主:

色彩:深浅对比,小面积更容易聚焦,而单看岛台组合体来说,白色的部分更像是大面积留白。

虚实:主体部分与玻璃部分的虚实对比,实体的部分更容易形成主体(主次与虚实那篇讲过)。

载体:以形式相同,形态相近的体块作为载体,将主要的部分【托】 起来。(主次与虚实那篇讲过)

肌理:主体部分粗糙的肌理感受与次要部分光滑肌理感受形成对比。

位置:位置位于视域范围的平衡中心附近。

信息:主的部分图案符号与后面片墙【空间主平衡轴、平衡中心】在信息层面有所呼应。

体的分布↓

我们可以看到,最为视觉份量感最强的【体】,在主平衡轴上已经还是呈现出有所偏向一遍的趋势。这也是形成平杆式均衡感第一步。

而我们在观察面的位置,形态、色彩、肌理与份量感最强的体之间的联系↓

我们发现在【体】已经形成体量感、重量感的分布以后。面的配合与呼应能够将这种感受更丰富的表达出来。从而让平杆式均衡的感受表达的更为平滑,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受。

而关于面更多是担当空间的界面,当然也有组合面、层面的复杂视觉元素,但是不在今天的探讨范围。

线

接着我们把线也带进来看看↓

线在视觉均衡的构图中,往往担当着与其他可见要素的链接、联系、支撑、包围、交叉、梳理。可以强化体的轮廓、也可反应面的形状。而在这个案例里,【线】主要担当的是链接和梳理。在视觉上链接不同界面、不同体块,以及适当的梳理混乱元素、自然元素。避免过多的视觉混乱。

关于线的梳理作用

垂直的线更倾向重力或动态平衡。同时垂直的线阵列排列也能梳理不规则元素,其主要原因是垂直的线带来的重力支撑感受的效果↓

是不是有了垂直线的介入,不规则元素带来的不稳定感受得以缓和了呢?

我们可以多看几个这种用法,垂直线条的界面增加了稳定感,同时也形成了曲直对比,突出圆形的造型↓

强化垂直线条,在突出了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弱化了凌乱的书籍给人的混乱感受。↓(如果当我们由于界面的限制,不得不强化水平线条且又需要摆陈设在上面的时候,尽量减少陈设数量,或者选择颜色相同、形态相近的陈设。)

对比两个界面的飞鸟,是不是感觉有垂直线条的部分,稳定感受更强呢?↓

水平线则更倾向平和的稳定平衡以及连接不同的视觉要素、建立引导等↓

强化水平线条且又需要摆陈设在上面的时候,尽量减少陈设数量,或者选择颜色相同、形态相近的陈设。↓

而除了垂直与水平,我们平时也会运用到斜线与曲线、而他们的均衡往往是需要配合其他视觉要素进行平衡。比如我们常说的曲直平衡、交错平衡。它们都属于通过合理组织形态的关系,形成动态平衡。↓

而在一个空间中我们往往会结合起来使用,垂直与水平的结合使用、直线与曲线的结合使用、细线与粗线的结合使用、虚线与实线的结合使用。往往都是在确定主体的时候对与之对比的形态进行衬托,而在主体形体的色彩与材质进行更多的细节与变化从而将主体呈现为主体↓

感知线

除了能够看到的可视线,还有看不到的感知线,同样为空间的均衡感受做出了贡献。比如空间的轴场线与对位线,这块内容以前我们就讲过,这里简单过一下就行了。

空间中的轴场中线↓

以及形式对位线↓

最后我们在看下这个视域下的【点】,这个案例中这个视域下的点运用的并不多↓

但我们依然能够观察到,点所在的该视域下的位置也提供给了体、面、线相应的均衡效果。

关于点在空间中均衡的运用,我们需要知道当一个【点】进我们的视野,我们除了了关注其点本身的形态以外,也会同时关注其与界面或空间环境的位置关系。当它处于环境中心时,是稳定的、静止的。

但当偏离中心位置时,点就产生了动态。那么就可以与其他视觉要素(线、面、体)进行配合,形成均衡的视觉效果。

我们看几个案例了解下↓

由于结构限制,将一个完成的连续墙面分割开。空间中主色与灯具【点】,在形成冷暖平衡的同时,也是面与点的结合表达。

以大小平衡,起伏排列的延续,将点在视觉感受上形成了线化呈现。建立了被分隔开的界面之间的关联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节奏韵律。

也有将点线面体在空间中表达的很明显的,如果想以固定视域特定界面的均衡美感做呈现,一定要考虑其界面与观察者的距离,因为距离不同,平衡重心也会有所差异,这个我们后面会提到。再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是否有其他视域能够看到从而造成了【一个视域范围均衡,其他视域范围失衡的情况】↓

说到这,其实大家被我套路了,这个案例的均衡并不在这个墙面界面而是下面这个视域范围↓

典型的平杆式均衡是吗?

除了独立点,我们平时在观察案例的时候也会发现群化点,这其中包括【点的线化】【点的面化】甚至【点的体化】↓

线化的情况与线在均衡中的关系近似,而面化时更多是以这种阵列感受梳理空间的秩序感。

或者将每个点变成符号,阵列排列与墙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肌理感受。↓

任何空间中的点、线、面、体这些实体视觉要素都是综合起来使用的。

它们的组合方式是无穷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对称与均衡用法逻辑却有共性的,这也决定了空间的形式感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