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从辉煌到没落,以今看古,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现在生活最深的感受怎么写 圆明园从辉煌到没落,以今看古,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圆明园从辉煌到没落,以今看古,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024-07-16 2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今看古,劫后余生的圆明园,用遗迹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2019年11月13日有一则喜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原属地,由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至今,十二生肖兽首已有7个回归祖国,但马首铜像却是第一个回归圆明园的;而虎、牛、候、猪兽首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中,鼠、兔兽首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直以来,寻回海外遗珍,不仅是国内外同胞共同关注的大事,还被赋予了传承民族情感和历史印记的使命意义。

所以当鼠、兔兽首在法国拍卖会上,分别被炒作出1400万欧元的天价后,不过是牟利者张开了血盆大口,价格根本无法体现文物价值。

如果兽首会哭泣,那么它们早已泪流满面——文物被掠夺,甚至还被明码标价,是我们最不愿意看见的。

圆明园的辉煌抵不过白云苍狗,从1860年的劫难至今,已默默过去了160年,伤痕累累的它,如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珍惜了吗?

而它曾经的鼎盛和劫难,我们究竟又知道多少呢?

一、圆明园的辉煌:“请你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

圆明园自1707年起,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帝王的营造,耗时150多年。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不仅是清代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更是优秀园林的传承与典范之作。

在实建中,皇家画院负责圆明园的整体规划,不过建筑和景致等设计,都是以皇帝的审美为主,皇帝拍板了,总建造师雷金玉才付诸实现。

雷金玉是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他带领工匠把亭台楼阁的“烫样”(建筑模型)制作后,建筑师就可直观地画出精确的施工图来,这对建造圆明园非常有效。

于是,在雍正不凡的艺术审美影响下,大规模扩建的圆明园,绽放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建筑艺术和技艺。而且圆明园建好后,宫廷画师在乾隆的要求下,临摹园中景致,绘制出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所以圆明园在雍正、乾隆年间到达辉煌时期,这皇家园林不仅有江南风光的婉约多姿,把诗歌绘画的意境与现实相融;还把欧式园林的奢华精巧,再现于“西洋楼”里,由宫廷画师郎世宁、传教士王至诚等负责设计。

在乾隆的主导下,欧式的“巴洛克”风格和中式建材汉白玉、琉璃瓦等完美融合,造出气势恢宏、又不乏趣味佳景的精美庭园来,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用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做喷泉装饰的“海晏堂”;于是有传教士盛赞: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而且盛时之下的圆明园,不仅建筑样式应有尽有,重檐彩瓦尽显金碧辉煌,还拥有许多珍稀动植物,那时光是照顾植物的宫人就有三百余名。

“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竞放。”

园中四季繁花不褪,重峦叠嶂中可见潺潺水趣,诗意盎然中可闻鸟鸣禽语,如此绝美风光,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用“仙境”和“一千零一个梦”来形容圆明园,一点也不夸张。

二、圆明园的浩劫:破碎的“一千零一个梦”

圆明园盛极而衰,一如大清王朝的命运,二者荣辱与共;只是当时,谁也不曾想过,帝国会有江河日下的时候。

当乾隆沉醉在自己的盛世功绩时,殊不知整个西方文明、科学都翻天覆地的变化着、进步着。只有固步自封的大清,依然遵循两千多年的旧思维、旧方法来运转国家。

由于大清帝国在两百多年里都没改进、升级过武器,所以与列强交战时,清军溃不成军的速度快得令人震惊又耻辱。于是国门被强行打开,鸦片肆虐,侵略战争不断。

不久后,英法联军侵占圆明园,贪婪地洗劫园中的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还在掠夺的过程中,糟蹋了不计其数的家具、绸缎和绣品等等。而且由于园中宝物太多,时隔四天后,已满目苍夷的圆明园再次被洗劫,拿不走的他们便砸碎销毁。

然而二次洗劫消停后,却不知更大的灾难在后头,10月18日这天,它遭遇了震惊全世界的暴行——英军火烧圆明园。

浓烟笼罩北京城,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在大火中悲鸣了三天三夜。

事已至此,圆明园所受的劫难已经够多了,然而依然有人贪心不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圆明园再次被搜刮,而且百姓和流氓也不甘示弱,把建筑所用的木材通通拉倒运走,园中的破坏和掠夺仿佛没有尽头。

还有残留在“西洋楼”处的汉白玉、瓦砖和石条等等,后来也被官僚、军阀和奸商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拆卖情况严重得根本无法翔实记载。

若说圆明园犹如一个珍藏了“一千零一个梦”的仙境,那么在历经火劫、木劫和石劫后,这个约有600个足球场大的遗址,只余残垣断壁,辉煌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

三、圆明园的悲歌:以今看古,国家式微的原因

历史已无法挽澜,我们也只能回头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圆明园的悲剧?

01、落后,是不是就要挨打?冷兵器早已沦为时代的跑龙套

康熙虽然精通天文和数学,知识不凡,但他并不知道这些科学能影响国家以后的发展,所以当郎世宁把天文望远镜献给康熙时,谁都把这当做一件消遣玩物。

当西方人使用近代科学来发展国家时,大清的君臣痴迷观天文星象,却只用来判断国运是否昌顺罢了。

到乾隆时期,帝国财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圆明园的奢华程度与乾隆的自负骄傲,完全成正比——毕竟,有什么比江山锦绣、国富民强更令皇帝觉得自豪的呢?

所以自诩“天朝大国”的大清,自觉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西方“互通有无”,还把英国代表团的人称为“西方蛮夷”。

所以当英军使用先进的连发枪,轻而易举地攻陷大清的第一道防线时,咸丰皇帝还在圆明园里躲着,用鸦片聊以慰藉。

这段历史,客观地证明了落后的思想和武器,注定了大清帝国与圆明园的悲剧。

02、洗劫圆明园的只有列强么?其实自己人也趁火打劫

由于皇帝是圆明园的主人,所以它的存在就是皇室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在雍正时,圆明园就已被建成“一个帝国的缩影”,是政治、权利的中心。

由此可见,这座圆明园与平民百姓毫无关系。那只供皇室享乐的园林,在百姓看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东西,是剥削他们的象征。

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圆明园》中记载:“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的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

所以历经列强对圆明园烧毁掠夺后,百姓也参与了抢劫,把园中最后的“遗物”都一扫而空,这让如今处于文明社会的我们看来,觉得怒不可止;

然而对当时的百姓而言,圆明园同样是他们迫切想摧毁的,或想分一杯羹——因为一墙之隔,不仅隔出了贫富、阶级的差距,还隔出了恩怨情仇。

《资治通鉴》里早就说过: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曰: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可见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谁都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因此,当“生活以痛吻我”,但百姓是没办法“报之以歌”的。

四、圆明园的背后: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谁懂文物的珍贵?

因为我们在过去流失了太多文物,所以,如今“保护文物”的思想,已普及到很多人心里。

然而,别看我们如今对文物如此上心,但是当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再到新中国成立之际,那时有保护文物意识的人并不多,反而高喊拆毁的声浪更强烈。

为何会如此呢?别忘了,我们是“以今看古”——保护文物其实是现代人的思想,我们是拿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去看古代。

就以新中国初建时的情况来看,因为城市要重新建设,那时就拆了好多古建筑。

尽管当时有林徽因和梁思成那样的建筑大师奋力挽救,可却因为“保护文物”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价值相冲突,最后古建筑如城墙、清华园牌楼等,通通被当做“四旧”来拆毁。

“北京城市改建过程里,对于文物建筑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有民族性”的,建筑就该保留中国特色;然而适逢建筑思潮突变,梁思成设计的大屋顶建筑被套上“形式主义”的骂名,于是,他超前的思想观念、信念、学识和精神,通通受到了批判。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时拆毁文物的人有多狂热,后来重建时就显得有多讽刺。

且看如今很多城市,都以“古城”作为旅游卖点,但走进一看,不过都是粗糙的修复或重建,只有商业堆砌的红墙绿瓦和劣质纪念品罢了,俗不可耐。

所以,尽管圆明园是大清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关于重建它的话题,时不时会被提起。

然而于文物而言,若是“修复”,我们还能从中窥见历史的痕迹和意义;但若是“重建”,使用了新式技术和现代材料,那么重建的东西已不是古迹,也失去了历史价值,就算再精美,也不过是个高仿而已。

被毁的文物,早已成往事而不可追,所以我们该做好的是当下,珍惜如今仍然拥有的。

写在最后:

一提起之前遭遇火劫的巴黎圣母院,很多人都拿它和圆明园的悲剧相比。

于是诡异地形成了一个同情圆明园,奚落巴黎圣母院的阵营,然而讽刺的是,多少人是真心惋惜圆明园?又惋惜些什么呢?

惋惜那些我们根本不懂,甚至不认识的宝物珍品?还是惋惜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

或许都有吧,但在打抱不平的情绪里,最深刻的还局限在“火烧圆明园”这个耻辱里。

圆明园被毁,确是我们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但这不是打着“爱国”旗号来嘲弄巴黎圣母院的借口;而且以“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和至高道德,去指责当年侵略的暴行,除了徒增愤慨,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圆明园的悲剧对我们有何启示意义?

以今看古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古鉴今。

参考资料: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