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前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察举制的利与弊 科举制的前身

科举制的前身

2024-07-12 02: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2、汉武帝

察举制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机制。察举制的基本策略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任命官职。

察举制,从诞生开始,科目由少到多逐渐增多,可以大致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了。常科又称岁科,就是一年一科的意思,包括四个大的类别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就类别就比较到,是针对特殊人才专门设立的,类似于今天的特殊人才招聘。

察举制岁科中最重要的一科是孝廉科,也最为知名。在中举人之前,民间人士最重要的上升途径就是被举为孝廉了。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茂才是为了避讳汉光帝刘秀的名字,由秀才改过来的。不同于孝廉是以郡县为单位举荐,秀才是有在任两千石的高官举荐,面向的对象是已经在在仕途里的官员。「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低级官员。光禄四行,指的是质朴、敦厚、逊让、有行(或作节俭)四种品行,被举者为光禄勋的属官。

察举制中的特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贤良方正科,是皇帝听取天下言论的重要管道,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策论最早的源头应该就是察举制中的贤良方正科。其中最出名的一科是明经科,唐代所说的“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就是明经科,一直到宋神宗的时候才废除。勇猛知兵法后来在科举制度中,演变为武科。

图3、测臂力的武科举

察举制作为第一个下层百姓走进中央朝堂的制度,在汉初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汉朝的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察举制,被朝廷发现,进而成为朝廷栋梁的。但察举制本身的局限性很多,以孝廉为例,孝廉是很主观的评价,很难量化,而且孝子廉吏真的适合当官吗。推荐官员的标准,和做官所要的中间有很大的错位。

图4、被士族垄断了的察举制

察举制缺点很多,但真正让它走向绝路的是察举制和世家大族利益的捆绑。察举制本身是让民间人才不拘身世为朝廷所用,但社会的分层注定了以社会舆论评价为标准的察举制最后会成了某些家族的特殊通道。东汉末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察举制与世家大族的紧密捆绑,让社会上下层的流动管道被锁死了。终于,察举制让位给了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的科举制,但科举制中不少成分都是从察举制中来的,前后的传承关系也很明显。

这一期关于察举制的介绍就到这里。【历史深处】和你一起解读历史,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