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礼制性建筑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寝殿便殿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礼制性建筑研究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礼制性建筑研究

2023-12-01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二 主墓前寝殿

图三 主墓前祠堂

图四 M4墓前祠堂建筑

图五 M5墓前祠堂

图六 M6墓前祠堂

二、汉代列侯的宗庙与寝园问题

列侯是汉代二十等爵位中最高等级的爵位,一般具有封国封地,其身份仅次于皇帝与诸侯王,在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位,其墓葬一般也比照帝陵和王陵修建,但规格低于前两者。列侯原称之为“彻侯”,因为避武帝刘彻名讳,而改称列侯,但其地位、权力均未变。《汉书·诸侯王表》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诸侯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帝陵、诸侯王陵的墓园设置情况,可以为我们研究列侯的墓园形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代帝陵,一般陵旁立庙,陵园内建寝。西汉皇帝的祭祀主要有庙祭和寝、便殿的陵墓祭,还有“月一游衣冠”制度。当时西汉人认为人死后灵魂附着在衣冠等物品上,所以就在每月将陵寝内衣物取出,送到宗庙内接受祭祀。汉惠帝时期,将高祖长陵附近新建宗庙(原庙),开创了汉代陵旁立庙的传统。

《汉书·韦贤传·韦玄成传》载:“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北宋宋敏求撰写的《长安志》卷十四引《关中记》也记载到:“汉帝诸陵自各立庙,或在城内,或在城外,或在陵旁。”这里讲的很清楚,皇帝的庙和寝是分开设置的,庙位于陵园之外,寝、便殿位于园内。

古人对墓(陵寝)、庙的区分也是很清楚的,晋博士傅纯曰:“圣人制礼,以事缘情,设冢椁以藏形,而事之以凶;立庙祧以安神,而奉之以吉。送形而往,迎精而还。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至于室庙寝庙祊祭非一处,所以广求神之道,而独不祭于墓,明非神之所处也。今乱形神之别,错庙墓之宜,违礼制义,莫大于此。”③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宣帝杜陵及王皇后的陵园内均发现了寝园,园内发现有寝、便殿及附属建筑遗址,并在杜陵园外东北400米处,发现了宣帝杜陵的陵庙遗址④。

关于列侯宗庙问题,西汉早中期在诸侯国为皇帝建立宗庙,《汉书·韦贤传·韦玄成传》“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二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

图七 陕西凤栖原西汉富平敬候张安世家族墓园平面图

但列侯是否在封国内建立自己的宗庙祭祀呢?古代宗庙设置是有严格要求的。《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史记·乐书》也载:“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汉书·韦贤传·韦玄成传》中又载有“《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礼记·王制》及《春秋穀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史书中关于列侯建庙记载不是很多。《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有:“钦因缘谓当:‘诏书陈日磾功,亡有赏语。当名为以孙继祖也,自当为父、祖父立庙。赏故国君,使大夫主其祭。’甄邯听到后驳斥他:‘孙继祖者,谓亡正统持重者也。’赏见嗣日磾,后成为君,持大宗重,则《礼》所谓‘尊祖故敬宗’,大宗不可以绝者也。钦自知与当俱拜同谊,即数扬言殿省中,教当云云。当即如其言,则钦亦欲为父明立庙而不入夷侯常庙矣。”这段记载是金钦劝金当为其父、祖父立庙。虽然金钦的提议被人反对,但我们看到夷侯金常是立有庙的,这也说明西汉列侯也立有宗庙。

东汉末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并于建安十八年“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⑤,这说明到东汉晚期诸侯还延续着诸侯国立庙的礼制。

晋人孙毓论诸侯庙也讲到:“按礼,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及太祖也。今之诸王,实古之诸侯也。诸侯不得祖天子,当以始封之君为太祖,百代不迁,或谓之祧。其非始封,亲尽则迁。其冲幼绍位未踰(逾)年而薨者,依汉旧制不列于宗庙,四時祭祀于寢而已。”⑥

由前文可知,诸侯建立本国宗庙,乃是符合当时礼制要求。刘贺作为海昏侯国始封的第一代海昏侯,应该是建有自己的宗庙。

关于寝园,西汉帝陵、后陵旁均建有寝园。陵墓设寝,是从秦开始的。蔡邕的《独断》载:“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宮。月令曰:先荐寝庙。诗云:公侯之宮。颂曰:寝庙奕奕。言相连也。是皆其文也。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於墓側,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后汉书·祭祀下》志第九载:“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弈弈’,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汉书·韦贤传附韦玄成传》曰:“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由此可知,汉帝陵陵园内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寝殿和便殿。《汉书·韦玄成传》颜师古注:“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寝矣。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其在《汉书·武帝纪》又注:“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园者,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又立便殿为体息闲宴之处耳”。

诸侯王同样有寝园的设置,从考古发掘看,保安山梁孝王墓园内便建有寝园,寝园平面呈长方形,四面有围墙,由寝殿、堂及附属建筑组成⑦。值得注意的是,梁孝王和李王后共用一个寝园,而非帝陵和后陵分别建有寝园⑧。

此外,《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薄太后追尊薄父为灵文侯时讲到“薄太后母亦前死,葬栎阳北。於是乃追尊薄父为灵文侯,会稽郡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已下吏奉守冢,寝庙上食祠如法。”灵文侯夫人墓园,窦后父安成侯墓园均比“灵文园法”。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列侯墓园内同样也应该建有寝园建筑。

由此可知,西汉帝陵及诸侯王陵的陵园内设置有寝园,寝园建筑主要以寝殿以为主体,包括便殿(堂)及附属建筑组成。从列侯墓园的记载来看,列侯墓园内也同样修建有寝园建筑,因此,海昏侯墓园内主体礼制性建筑极有可能就是寝园建筑。

三、列侯“祠堂”之名辩考

关于“祠堂”一词在正史记载最早出自《汉书·循吏传·文翁传》,祠堂其它别名也多出现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刻铭文上,信立祥先生考证汉代墓上祠堂有祠堂、庙祠、食堂、斋祠(食斋祠)四种称谓⑨。

关于列侯的墓园以祠堂、祠室为名的礼制性建筑在 《汉书》上多有记载。《汉书·张汤传》:(张安世)“薨,赐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筑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卷六十八记载,霍光死后,“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古禹既嗣为博陆侯,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盛饰祠室,辇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列侯墓园内祠堂建筑发现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墓地破坏严重或发掘者未重视的原因所致。目前仅在凤栖园西汉富平侯张安世家族墓园(图七)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内发现。张安世家族墓园内建筑基址,在M8(张安世墓)以东约80米处。其中一号基址居北,四面边长均约19米,现已经清理出较为完整的台基、柱础、门道、回廊、踏步、散水等建筑遗迹,出土方砖、条砖、空心砖、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简报认为其应为具有墓园祭祀性质的建筑—祠堂⑩。

关于“祠堂”释义,“祠”,乃祭祀之意,《康熙字典》 对其解释为:“祭”,《公羊传·桓八年》“春曰祠”,注: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⑪。

《说文解字》曰:“堂,殿也”;《字汇》释“堂”为:“殿也,正寝也”⑫;《文选》卷二中张衡的《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群辟。”薛综注:“周曰路寝,汉曰正殿。”由此可知,堂应该可以理解为寝殿,祠堂应该是祭祀的寝殿之意。

“寝”祭祀,为“日四上食”,食与寝相关,祠堂又名食堂,堂也称为殿,故而寝殿与祠堂应为互通。

祠堂虽有“庙祠”之说,但“庙祠”一词出现于东汉时期,王柏中先生指出:“西汉时,皇帝居陵旁立庙,陵寝与庙遂相距甚近,但是却有截然的区分。东汉建立后,只于京城有庙,因为陵寝中有祭,故也习称陵寝为庙。后人所谓东汉的“陵庙”、“园庙”,如非陵(园)寝和宗庙的省称,就是指陵寝而言。”⑬值得注意的是,《汉书》乃东汉班固所撰写,所用词汇应该是按照东汉流行的话语来记述,祠堂之名出现这时应该不是偶然的,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的《史记》中却无“祠堂”记载,仅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出现了“祠堂”之名,《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载:“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根据文中前面“祭于寝”和“庶人之坟”的说法,我们认为文中后面所说的富人与中人可能特指没有爵位的庶人。西汉时期祠堂属于庶人祭祀的“寝”专用称谓,可能还未用于有爵位的贵族。

关于庶人祭祀的记载,《史记·礼书》曰“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集解礼记曰:“庶人祭於寝。”《礼记·祭法》曰“庶人无庙,死曰鬼。”⑭这里讲的清楚,庶人不得设立宗庙,祭祀地点主要是寝。既然“庶人祭于寝”,那么庶人墓地内的祠堂,应该就是寝,这也与“古不墓祭,至秦始皇起寝于墓侧,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⑮的记载相对应。自秦始皇将寝殿修建于墓地,汉代自帝王也开始将寝修建于墓园,上行下效,贵族与庶民也开始将寝修建于墓地,“祠堂”一词,不见于先秦古籍,而是从汉代开始出现,也正说明了祠堂就是寝殿。

由前文分析可知,祠堂者,当为食堂,其应该来源于祭祀祖先和供奉食物的寝殿。西汉时期贵族墓地可能并未使用“祠堂”的称谓,此名称可能在东汉时期才流行起来,而《汉书》记载的“祠堂”,与宗庙相异,也与后世的祠堂含义是不同的。南宋朱熹首倡庶民祠堂之设,这时才将祠堂作为宗庙之用,其《家礼》卷一云:“古之庙制不见于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不得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礼云。”但建立祠堂祭祖,还一直属于贵族的特权,到明代以后才形成民间普遍建立祠堂祭祀祖宗的现象。

四、海昏侯礼仪性建筑性质

海昏侯墓发掘简报将 F1定名为寝殿,F2、F4、F5、F6等房址定名为祠堂。通过前文分析,我们认为海昏侯刘贺及夫人墓前建筑群体应该是寝园建筑。F2不是宗庙,或陵庙,应该属于“日祭于寝”的寝殿,F1为寝殿侧的便殿。

其一,列侯死后,一般会在墓园内会建有祠堂用于祭祀,如果在墓园内建的祠堂为宗庙,那么怎会多此一举还为祖、父建立宗庙。同时,我们可知汉代皇帝的陵寝与庙是不在一处的,陵内寝殿与便殿主要作为墓主死后灵魂日常生活之所,主要由掌管陵园的“食官令长丞”进行管理和祭祀,皇帝虽也有到陵上进行祭祀,但不是常态,摆放神主的宗庙仍是主要祭祀场所。《后汉书·礼仪上》刘昭注引谢承曰:“建宁五年正月,车驾上原陵,蔡邕为司徒掾,从公行,到陵,见其仪,忾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为可损。今见威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旧。”⑯这说明直到东汉明帝之时,“上陵祭”制度才正式确立起来。此外,如果F2是海昏侯刘贺宗庙的话,那么与其形制类似的M4、M5、M6墓前建筑也应该是宗庙。我们知道M5墓主为其长子刘充国,但刘充国并未继承侯位,为其修建宗庙,其僭越行为必会受到惩处,且海昏侯刘贺墓园内修建如此多的宗庙,这与礼制不合。

其二,海昏侯发现的祠堂均为单室建筑,并没有东西厢与之相连的附属建筑。《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但庙制有东西厢,有序墙,寝制惟室而已”。寝殿,是墓主灵魂的饮食起居之所,也是模仿宫殿的寝,古人认为灵魂不死,“鬼犹求食”⑰,因此,“事死如事生,礼也”⑱。 《论衡·四讳篇》曰:“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在每个墓前修建“寝”,当是为了供奉墓主灵魂日常生活饮食之用,对待墓主同生前一样由专人每日奉上饭食,这与“日四上食”的寝殿祭祀方式是相符合的,所以海昏侯墓园内的祠堂应该属于寝殿一类建筑性质。

其三,从刘贺墓的主椁室结构看,主椁室平面呈方形,中有隔墙分作东、西两室,木墙中部有门连通两室,两室南部均有门窗,东室较大,安放刘贺棺椁,为其寝室;西室较小,摆放榻、孔子像屏风(衣镜)、漆耳杯、漆盘、漆案及铜灯等休闲宴享之物。从F1和F2的位置来看,F1位于西边,F2位于东边。F2面积较大,为刘贺及夫人共用的祭祀建筑,是墓园的正殿,也就是寝殿,F1面积较小,且位于刘贺墓墓道口处,可能是便殿。所谓“便殿”者,为墓主“休息闲宴”之处,这与刘贺墓主椁室的结构与方位也正好相对应。

因此,与F2形制相似的F4、F5、F6等祔葬墓墓前建筑,其用途应与F2用途相同,为“日四上食”的寝殿之用。

F13与F14,位于寝、便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的厢房,其性质很有可能是寝园的食官建筑,为食官准备日常祭祀饮食之处。《汉书·冯奉世传》载:“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如淳注曰:“给陵上祭祀之事。 ”⑲ 在东厢房(F13)和西厢房(F14)内外均发现有灰坑,灰坑内有红烧土、木炭、陶片、瓦片等遗物,这些灰坑很可能是灶,用于准备饮食之用。汉宣帝杜陵寝园的东院附属建筑内也发现有窖藏,窖藏内放置有大量粮食、猪牛羊等动物遗骸。西汉梁孝王寝殿北部附属建筑排屋(北厢房)内,发现有灶、筒瓦、板瓦以及罐盆瓮碗等生活类陶器。

此外,从J1、J2、J3内出土大量的汲水陶罐,说明水井的使用频率还是很频繁的,具有很强实用功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海昏侯墓园内J1曾出土有“食官、曹氏”、“脯酹”的漆耳杯以及墓内出土有“食官”字样的漆木器和铜器,也证明了海昏侯墓园内有食官掌管日常祭祀礼仪。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死后,海昏侯国除,但长子刘充国(M5)墓前祠堂(F5)是在其死后建立,F5打破M5墓道,在其墓道上开挖基槽建成。这说明刘充国死后,也为其建立了祭祀的场所,刘贺墓园并不因国除而荒废。《汉书·武五子传》云:“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虽舜于象无以加也。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愿下有司议。议皆以为不宜为立嗣,国除。”一直到元帝即位,才复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汉宣帝时期,刘充国在继承侯位之前已经去世,其身份应该是庶民,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庶民是不能立庙的,而是祭祀在寝,在其墓前建立的F5,也正说明该墓墓道上的建筑应该是属于寝殿一类性质的建筑。

关于刘贺宗庙问题,我们认为作为列侯的海昏侯刘贺应当有自己的宗庙,但按照西汉时期帝陵和诸侯王的宗庙设置的制度看,不应该建在墓园内,而很有可能建在墓园旁边。在西汉梁孝王墓园外,整个梁国墓地中心区域芒砀山主峰上发现了一座大型礼制性建筑。建筑基址中间以土、石形成墩台,四周砌成石墙,墙外有柱,柱上有檐,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芒砀山新发现的这一大型礼制建筑基址可能为四周有迥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很可能是祭祀梁王祖先的祖庙;也可能为四周有迥廊,顶部露天的高台,其作用应是礼仪性祭祀建筑—祭坛⑳。由此推测,在紫金城和历代海昏侯墓园之间的高亢山地之上,也很可能建有宗庙或礼仪性建筑。当然这里只是初步推测,实际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调查和发掘。

在墓园门与宗庙间还应建有衣冠道,以便“月一游衣冠”。《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曰:“寥侯孔臧为太常,三年坐南陵桥坏衣冠道绝免。”孔臧为太常期间,因“衣冠道”毁坏而被免官,可见汉时相当重视“月一游衣冠”。在海昏侯墓园东门及门阙发掘过程中,发现有道路遗迹,道路经过夯筑,并且此门面向海昏侯国都城(紫金城),海昏侯刘贺棺椁应该沿着此路运至墓园,刘贺在园寝内所藏衣冠应该也是沿着“衣冠道”奉送至宗庙进行祭祀。

注释:

① a.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7年第7期;b.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 《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墓主身份公布—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新华网,2018年1月26日。

③《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第1626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39、42页,中华书局,1964年。

⑥《通典》卷四八《礼典·诸侯大夫士宗庙》。

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⑧刘振东、谭卿枝:《关于河南永城保安山二号墓墓主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4期。

⑨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67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⑩ a.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凤栖原西汉墓地田野考古发掘收获》,《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b.张仲立、丁岩、朱艳玲:《长安凤栖园西汉家族墓地》,《中国文物报》2010年4月16日第4版;c.张仲立、丁岩、朱艳玲:《凤栖园汉墓—西汉大将军的家族墓园》,《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第6期。

⑪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第842页,同文书局版。

⑫(明)梅膺祚,《字汇》,第 212页,明万历四十三年版,。

⑬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78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⑭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8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应劭《汉官仪》,第99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⑯《后汉书·礼仪上》刘昭注引谢承,第3103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⑰《左传·宣公四年》。

⑱《左传·哀公十五年》。

⑲《汉书》,第 3306—3307 页,中华书局,1962 年。

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永城市芒砀山汉代礼制性建筑基址》,《考古》2007年第1期。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archaeological data,the form of the ceremoni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feudal lord's cemeter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was unclear.The discovery of a Western Han period's complete architecture at Nan Chang named Hai Hun Marquis Liu He,gave a new recognition of the feudal lord's ancestral rites system of the Han Dynasty.The text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ritual system structure found in Liu He’s tomb,and by combining with literature,we are assuming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tomb is the structure of king or feudal lord,and shrine in front of the tomb is sleeping chamber.

Key Words:the mausoleum of Hai Hun Marquis;ritual system structure;shrine;bedroom in graveyard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反映的生死观的文明史》,课题编号:YG201701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