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文化与文明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家书家风的深刻含义 家书文化与文明传承

家书文化与文明传承

2024-06-29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无论是闲坐屋檐下的漫漫长文,还是置身烽火壕堑中的寥寥数笔,都是一份拳拳思念、一份殷殷嘱托、一份浓浓牵挂。家书抒发情感最直接最酣畅最透彻,被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翰,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最佳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代代相因世世相袭,久之升华为中国乡土文明重要维度的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仅就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而言,众多志士豪杰的临终绝笔,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悲欢离合的浩叹悲歌,大都以家书形式流传后世铭示今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书写,也是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文化镜鉴,正如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写道:“读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从古至今,家书始终被视作传递情愫和信息的纽带,无论你身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不仅可以化解千里之外家人的担忧挂牵,而且能使家人安心宽慰,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情感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

家书,通过古代文人们的装点状绘,从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泽被后世的瑰丽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书信文体直抒胸臆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述对裴迪的信任和欣赏,成为有唐一代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贴》,以信札体裁彰显书法作品字圆锋正、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家书史就是一部艺术史,那些用奇妙方块字书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文采、线条和纸张的完美结合、浑然天成,不啻为一幅幅艺术佳作和文学精品,浏览和欣赏中国古代优秀家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自从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特别是伴随互联网覆盖全球广布诸域,视频电话、QQ、短信、微信、电邮几乎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人们只需轻启纤指,接通视频,拨动键盘,相互间便可声情并茂地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而传统家书却式微边缘,家书文化正面临着衰败消亡的严峻情势。诚然,互联网这种现代通讯手段,不仅实用而且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人们的时间距离,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能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也不是所有的感激感念都能通过手指的滑动传给远方的亲朋,正如社会学家们所担心的“互联网越来越损毁着家人交往的质量和品位”,于是我们不能不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传统文化积累功能的稀释和摧残。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所肢解所覆盖,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使个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昔日笺纸精美、文字秀逸的家书被不断重印、传抄、引用,而其中的精华不再作为文化财富传承下来。浮躁的时代吁求心灵的沉稳,亲情的疏离呼唤家书的复归,当今时代我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更需要书信文化的和缓与温情。

笔者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更不是一个抗拒当代科技的抱残守缺者,倡导弘扬书信文化旨在提醒人们应密切关注和直面正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表现在人文领域,且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人文,则人类所特有的感情和理性,固有的思想和意念将统统被漂白和异化,最后毁弃的将是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所有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质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警惕和防范包括书信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毁弃的时候,因为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新新人类”、对80后、90后来说,书写家书无疑是一个难以理喻的陌生概念。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亲情重友情重乡情的人情社会,书信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表达国人情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是名门旺族,亦或是山野村夫,从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所挥洒而成的优秀家书,历来是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珍奇瑰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家书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更不应成为被淡忘的记忆。在后工业化迅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否认互联网通讯手段的方便实用、灵活高效,更不否认信息化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导入一个全新境地。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一方面竭力抢救和全力保护家书文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温情暖意抚慰纾解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使家书文化成为国人时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把书写家书与运用高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将手写的“微家书”通过互联网传输给长辈、亲人和友朋,以最快捷最便利的现代通讯设备送上书写者最真诚的祝愿和最美好的祝福,使以“专此布复、恭请金安”为表征的家书文化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复兴,为进一步弘耀传承中华文明培土沃基。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