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小岭村──宣纸作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宣纸彩色 安徽泾县小岭村──宣纸作坊

安徽泾县小岭村──宣纸作坊

2024-06-12 2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光华就出生於小岭村的宣纸世家,在他看来,自古以来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这里特有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造就了宣纸无与伦比的「寿命」。而「纸寿千年」虽然是人们对宣纸的美誉,但「千年不腐」的说法并非夸张,正是宣纸生来具有的特点。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其他的博物馆都保存有宣纸书画,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时至今日依然如初。」曹光华说。

二○一○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为重印珍藏明内府彩绘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特选宣纸之乡老字型大小「汪同和」牌宣纸进行原书复制影印,限量发行一千册。这是宣纸之乡「老字型大小」(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宣纸首次被选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古籍善本影印的专用纸张。

《明解增和千家诗注》是明代宫廷内府皇太子的专用读本,现存在世的主要有北京国家图书馆所存谢枋本卷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存彩绘插图本卷一。

穿越时空横空再现

在漫长的岁月里,小岭村传统宣纸的生产曾一度濒临灭绝。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宣纸生产加速发展,宣纸生产企业也成为大陆文房四宝行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

二○○六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八年八月八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开篇的造纸场景,特有的中国文化符号令世界惊艳。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开幕式的造纸场景正是安徽泾县宣纸作坊的「缩影」。

北京奥运开幕式中一个短片的开头三十秒,泾县的宣纸古法制作技艺场景,包括碓房、捞纸、晒纸、「古艺宣」纸等一一在镜头前展现,画面唯美静谧,富有古典韵味,朴素中蕴含典雅,平和中彰显大气。以泾县宣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穿越时空,再现世人面前。

制作与传承机器辅助 维持小而精

二○○九年九月三十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期间,大陆一直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传承人招收专门学生、生产艺人亲自授课等方式,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成品宣纸看似单调,其实精采纷呈。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七尺金榜、八尺匹、丈二、丈六、二丈、三丈三;按丝路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对生宣进行特种技术再加工,便成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多样熟宣。若书法、写意宜用生宣,工笔作画宜用熟宣……

图说:模特儿展示用彩色宣纸做成的时装。图/新华社

让宣纸符合需求

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曹光华说,宣纸的工艺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变化,如宋到明,明到清,清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此后又逐步发展到现在。主要的变化就是把过去劳动强度大的、工艺制作周期长的工序,以机器替代,缩短制作周期。

「如制浆部分,大约一九五○年以前的青檀树皮制浆要经过人工反覆三次晾晒,前后需要一年时间,仅这一步就牵涉到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得到白色的檀皮,再用快一年时间才能变成纸浆。后来改为常压蒸煮,把青檀树皮放在锅里用烧硷进行蒸煮,二十四小时就可以变成纸浆。」他解释说道。

此外,制作设备的改革也使传统宣纸的工艺过程缩短了很多,例如每个环节原来需要五个过程,但其中有一两个过程繁琐,耗费劳动强度比较大,现在简化为五个过程里只保存两个。

而在多年的发展中,宣纸的工艺、品类、用途等也都有新的拓展。宣纸行业已成为泾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原先宣纸生产出来以后做什么用途要看成品是什么样子,是人去适应纸。这是由於成品宣纸的特性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造出的纸能用就用,不能用也只能凑合。但现在能做到控制纸的晕墨性,例如纤维处理方面,想长一点就长一点,想短一点就短一点,画山水、画焦墨、泼墨、花鸟的等不同用途的宣纸,都可以在造纸过程中就控制、分类好。」曹光华解释。

随时代创新产品

二○○九年以来,在传统宣纸的基础上还诞生了一种彩色宣纸。它不仅改变了宣纸的颜色,也使宣纸的用途从单一的书画用纸,拓展到了包装材料、服装布料等多个领域。

传统的宣纸仅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近年来,宣城市不断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加快了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彩色宣纸的推出,丰富了传统宣纸造纸技艺。

据宣城市文房四宝协会介绍,彩色宣纸的制作工艺较传统的宣纸更为复杂,其中增加了不少工序和材料,其纸质厚实坚韧、色泽鲜艳、外观雅致,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好评,尤其受到南韩、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随著工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推行,宣纸的外观、品质、保存时间、细节特性等,也有了变化。特别是随著沙田稻草等重要原材料的产量下降,老一代匠人年纪渐长逐渐退出生产一线,为宣纸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挑战。

在古法宣纸制造的一百零八道工序中,「捞纸」是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种。它需要两人配合,一主一副。前者称为「掌帘」,掌控节奏;后者称为「抬帘」,负责配合。制作中,力度和时间的精确掌控尤为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捞出的每张纸的厚度。一名学徒从抬帘学起,成长到合格的掌帘,一般需要潜心练习三至五年,合格的捞纸掌帘需要保证每张纸一克以内的重量误差。

图说:曹光华在工厂制作宣纸。图/新华社

「宣纸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传承好传统,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不能打折;二是传承中要不断创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三是要有产业政策、社会环境的配合支持,比如补贴沙田稻草这一重要原料的生产,保护老匠人的待遇等。总之,『断代』不能有、市场不能乱。」曹光华说。

宣纸传承了几千年来的工匠精神和工匠记忆。在曹光华看来,即使是在今天,宣纸也「不宜规模化量产」,只有小而精的工匠作坊,「不走捷径」地专心造成,才能保证宣纸「千年不腐」的品质。

转自人间福报社

END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