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黑匣子都找到了!坠机真相要揭开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客机坠毁一奇怪细节人找到了吗 两个黑匣子都找到了!坠机真相要揭开了!

两个黑匣子都找到了!坠机真相要揭开了!

2024-02-14 1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7日上午9时20分,失事客机第二个黑匣子终于找到了!

黑匣子为何如此重要?

黑匣子,又叫做“飞行记录器”,是安在客机上用来记录客机飞行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诸多客机事故中,找到黑匣子往往意味着离“真相”又更近了一步。

黑匣子可以向调查人员提供飞机在失事前一段时间内的飞行情况,是对事故分析的重要证据来源,也是对事故作出正确判断的数据来源。

如今,两个黑匣子均已找到,也就意味着离事故真相越来越近了!

飞机失事时,航路上天气适航,无危险天气,不会像四川航空的3U8633航班那一次,是因为一场天气,造成机舱风挡破裂。起飞前,飞机也符合维修放行标准和适航要求,正常放行。

飞行员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说明他们不可能因为情绪反常,做出过激举动。

而且,有数据显示,MU5735坠毁前飞机速度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尖峰。航空从业人士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飞机在下坠时曾短暂爬升,可能是机组在尝试挽救飞机,但是很可惜,速度提升了一点点,很快就快速失速进入不可挽回的俯冲。

经过网友们重新校对轨迹后发现,如果当时不是机组人员最后的努力,那现在就不止是造成山火那么简单了,人员伤亡可能更是难以估量!所以在这里让我们给民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那么,事故究竟为什么会发生?

是撞上鸟了吗?

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当时飞机在在8730米高空,哪有鸟能飞到那个高度?而且就撞上了鸟,也不可能那么直直掉下来啊!

是飞机引擎同时失灵了吗?

那也不应该,毕竟,在8000多米高空,气流稳定,两个发动机同时失效的概率极低。

更何况,就算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了,飞机也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时间,不至于让飞行员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就垂直掉下来的。

上面那些原因都排除了,那究竟飞机为什么会坠毁?

有人找到了民航史上,类似的一次空难——印尼三佛齐航空SY182航班坠毁事件。

在2021年1月9日发生的,这次印尼三佛齐航空空难中,飞机坠毁前的最后下降速率高达159米每秒,与本次东航空难航班的最后下降速率颇为接近,且均为俯冲坠毁。

这是印尼三佛齐航空SJ182空难的飞机坠毁轨迹,与东航空难一样为俯冲坠毁。

根据印尼民航局调查结果,空难发生的原因,是两个发动机推力不一致导致的,一个向后大幅移动,而另一个纹丝不动。

大家想想,这飞机左右用力不均衡,这就会让飞机在空中,像陀螺一样滚转。

而此时飞行员并没有正确应对,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飞机的滚转由此导致俯冲,最终导致飞机坠毁。

东航MU5735航班坠机原因至今没能确定,但相对可信的一个说法是,这次空难,大概率也是由机械故障导致的惨剧。

我们来看看Flightradar24网站得到的失事客机ADS-B原始数据:

请大家注意航迹方向Track这个数据,巡航阶段一直保持在100,之后数据变化了。

此时的航迹你可以理解为,小于100,飞机的航迹向左,大于100,飞机航迹向右,简单理解成小于100机头的指向左边,大于100机头指向右边。

如果把几个重要时间点的航迹梳理了一下画成图,放到同一个平面上看,会明显发现飞机一会向左,一会向右非常诡异。

按照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推出,东航MU5735航班坠机原因,很大可能,就是两台发动机推力不均导致的,飞机本身出现了问题。

飞机下降时,右发自动油门因故障未能随动,导致两台发动机推力不均,飞机开始向右滚转 ,但机组直到飞机右坡度达到46度才有所察觉,但处置错误,竟然向右修正,加剧滚转。

当飞机滚转至168度将要倒扣时,机组还猛烈拉杆,使飞机加速俯冲撞山。

当然,任何一个线索都不是孤立的,现在黑匣子还没解码,应当结合飞行参数综合分析事故原因。而分析飞行参数是非常复杂和专业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信经过专家的分析论证,结果很快将公之于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