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宝马的“鸡腿”?宝马排挡杆是如何演变至今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宝马csi 只知道宝马的“鸡腿”?宝马排挡杆是如何演变至今的?

只知道宝马的“鸡腿”?宝马排挡杆是如何演变至今的?

2024-07-15 2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让你的BMW座驾乖乖听话的“法宝”不止方向盘,

还有你手边的排挡杆。

对于驾驶BMW而言,排挡杆是如此的重要,

一次换挡就能让你进入另一个畅享驾驶乐趣的境界。

Shift The Gear,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BMW排挡杆的进化史。

1上世纪的宝马档杆

最早期的宝马排挡杆和其他品牌并无太大差别,都比较简洁,这款宝马503 Coupe(1956),为了尽可能照顾到驾驶者的坐姿,以及适应那个超大的方向盘,排挡杆设计的也比较高。

宝马3.0 CSi (1971)的内饰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控区域有了大大小小的功能键,位置也更高,排挡杆也随之变得更小。

宝马E21 3系(1975)的排挡杆为T型设计,手感很棒!

到了第一代E23 7系(1977),宝马的排挡杆更小,更能适应驾驶者的坐姿,下方的封套既能起到防尘作用,也更显档次。

这是宝马635Ci(1978),属于E24代早期型,排挡杆加上了一个带拉链的封套,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自动排挡杆,但其实却是实打实的四速手动变速箱排挡杆。

宝马第一代E28S M5 (1984),排挡杆相比之前的宝马车型都更粗壮,顶部演变为削平的设计,可以使得档位数标识更清晰。

这是宝马E32 7系(1987)的排挡杆,造型同样为T型设计,相比之前的更简洁,也显得更有力量。

宝马E34 5系和E36 3系同样有T型设计的排挡杆,可以看出早期的宝马自动挡车型大多是T型的排挡杆。

22000年至2010年

这是2001年M3采用的SMG排挡杆,短小粗壮的挡杆同时覆盖了多处立体凸起,以增强手感。SMG是由赛车发展而来的半自动变速箱,具有极为快速的换挡时间和极高的换挡效率。

第一代宝马E83 X3(2003)的排挡杆,是宝马自动排挡杆的经典,作为机械式的设计,其简洁造型配以精致的金属部件给予了驾驶者舒适的手感。

宝马E60 M5 (2005)的排挡杆在M系列中是非常经典的,短小圆润的造型可以更好地迎合驾驶者,也更利于操控。

到了宝马E70 X5(2006)时,最深入人心的“鸡腿”造型排挡杆出现了,如今,“鸡腿”排挡杆也成为宝马的专属名词,尤其是设置在顶部的“P挡”按键,也已成为经典。

这是宝马E92 M3 Coupe(2008),排挡杆造型和E60 M5相似,是“小鸡腿”的模样。

宝马E90 3系 (2009)的排挡杆和现在的3系已经相差无几,造型更像鸡腿,也非常符合人机工程学。

来看宝马F01 7系 (2009),排挡杆造型其实和E70 X5差不多,周围增添了很多的功能键。

32010年至今

宝马F10 5系(2011)的排挡杆造型则和小弟3系比较像,下方封套的缝线很漂亮且有质感。

宝马F10 M5 (2012)的排挡杆没有上一代M5那么短小,显得更加修长了一点,为了给驾驶者提供更完美的操控体验,位置也更靠近驾驶者,宝马F80 M3、F82 M4与其类似。

宝马i01 i3(2014)和E65E66 7系一样采用怀挡设计,这种电子档杆无论从外形还是操作上都非常具有科技感。

这是全新宝马G11G12 7系(2016)上的电子排挡杆,造型相比之前的“鸡腿”造型,有着更为肌肉感的曲线变化,更加符合人机工程,更加科幻前卫,但是P挡不再位于顶部,使用习惯需要驾驶员花时间来适应。

Vision Next 100 Concept(2016)概念车代表了宝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最佳诠释,内饰设计极为科幻,排挡杆当然是不存在的。

宝马X7 iPerformance Concept (2017)排挡杆的造型设计比其他宝马车型都要前卫,虽然X7还没面世,但这种水晶式的排挡杆无疑成为宝马今后车型的灵感来源。

宝马F90 M5(2018)排挡杆是借鉴了X7 Concept上的外部造型,但是并没有那么科幻,P挡移到了排挡杆下方,操作起来没有以前顺手,需要时间来适应。

宝马G05 X5 (2019)的水晶排挡杆,相比之前的造型更圆润一些,也更显科技感,P挡位于排挡杆中间位置,“RNDP”档位在排挡杆后方单独显示。

宝马G14G15 8系 (2019)的排挡杆才是最接近水晶造型的,手感肯定比G05 X5更好,有阳光时还会折射出一些光泽,很有档次感。

好了,

看完了那么多BMW排挡杆,

你们都还满意么?

你喜欢手动挡的自由控制,

还是喜欢自动挡的高效,

又或者更喜欢科技范的电子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