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儒风 湖韵周铁” 2016首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之旅启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周铁经济怎么样 “古镇儒风 湖韵周铁” 2016首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之旅启幕

“古镇儒风 湖韵周铁” 2016首届宜兴·周铁古镇文化之旅启幕

2024-06-21 0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周铁镇党委书记路翀的专访中我们了解到基金的规模还在竺西各届爱心人士的关怀下不断的扩大,并可持续的发展着,政府也会正确把握好基金的使用,尤其会合理安排在教育上,让基金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作用。路书记说周铁镇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文化元素有待进一步开发打造,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都看得到,比如紧挨着美丽太湖边的国家湿地公园,比如计划中的周铁国际“风筝节”,真是好期待!

欢庆锣鼓          俞龙 摄

    周铁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有动人的故事和美丽传说。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隐居宜兴周铁的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至今仍在周铁人口中世代传颂,亘古不变的老街牵动着千万游子的心。

周铁镇党委书记接受地方媒体采访         俞龙 摄

周铁老街村头的银杏树已冒出新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银杏树旁的居民沈顺荣见记者驻足,便主动上前介绍:“这棵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第三高龄树,相传是三国时期孙权的母亲种下的。”这棵树已深深地扎根在河岸边,见证着村庄的历史。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不变的是当地村民对这片故土的感情。

银杏树的西面,南北走向的横塘河从周铁老街穿过,曾经拥挤热闹的码头,如今只有三两船只经过。走过重建于1988年的周铁桥,古街面貌映入眼帘,一位西装革履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在谈话间流露出几句略显生疏的宜兴话,一问才知,原来老人名叫延峰,已离开这里半个多世纪了,今年70岁,9岁外出求学后一直定居北京,退休后一直想回来看看。“这次回无锡探亲特意辗转到周铁,过来寻找儿时的记忆。”延峰说。“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下了周铁桥,这家第一综合商店还在营业,顺着这家店我还找到了我的故居,心里是说不出的激动。”

如今,老街上保留着不少清代的古建筑,有将近60%原住民居仍居住在此。老街还基本保留着原有的格局,南北、东西两条街十字交会,呈一“井”字,香烛店、铁器店、杂货铺等几家店依旧在经营,销售着超市里看不到的老物件。香烛店老板杨国良今年69岁,是这家店的第二代“掌柜”,店铺营业已有30多年。“尽管生意不如从前,但我对这里有感情,生活在这有味道、有回忆。”杨国良说。

村口那棵1800年的老银杏树              江南 摄

“中国最早的留英硕士曹梁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走在街上,沈顺荣向记者一一介绍起从这走出去的名人。在北街口,曾经培育周铁子孙读书习文的竺西书院已修复翻新,虽显得有些冷清,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浓浓的书香味。“这里的居民不仅爱生活,而且爱读书。”

书院建于清光绪六年,取名竺西书苑是为纪念周铁桥的历史名人“竹山先生”蒋捷。为此,书院中立蒋捷之神位,其意则在希望执教者应以蒋捷为榜样,关爱弟子,献身教育事业。庭院内的樱桃果已经成熟,芭蕉在风中摇曳。书院展厅里,程天民、沙彦楷等十位周铁籍高校校长与明代至今的历史名人介绍历历在目,彰显着老街的文化底蕴。

陈天民院士旧居       俞龙    摄

陈天民旧居中四面光顾的天井      俞龙 摄

“在周铁,百姓一直秉持着‘积钱不如教子’的传统,父母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从这走出去的名人可不少。”沈顺荣说。从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到明代“双溪争艳,二杭同芳”的杭济、杭淮两兄弟,再到清代的张霖,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更是走出了两位中央委员、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六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两位工程院院士。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周铁籍教授、高工达531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回想起当年老街的繁华盛景,居民心中有道不完的故事。“曾经是宜兴最热闹的大街。”周伟成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商人用船把无锡马山的杨梅运到这里的码头交易,“每天下午三点左右,码头就聚集了四面八方来的商贩,船的喇叭声一响,小孩、大人都涌向码头,好比赶集。”

随着公路交通越来越便利,码头逐渐没落,曾经繁华的闹市沉寂了。2010年,周铁镇谋求转型发展,准备利用老街资源开发旅游,于是设立1.0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听说老街列入保护计划,居民积极参与到修复保护中。他们的房屋改造、修缮主动听从计划安排,有的居民还拆去自家的部分房屋,在河两岸建起了两米多宽的步道……

古镇风貌     俞龙 摄

    2014年,周铁摘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老街迎来了“春天”,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在村里像沈顺荣一样的义务讲解员、“银杏卫士”还有很多,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为外人讲述着老街的故事。

 

宜兴周铁:打造文化与经济发展"双面绣"

    2014年3月,宜兴市周铁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镇,从此又多了一张引以为豪的新“名片”。

    徜徉于太湖之畔的这座千年古镇,不难发现,发展与保护并重的执政理念,文化与经济同步的生动实践,让周铁宛如一幅散发着繁华与文化双重魅力的大地“双面绣”。

    周铁临太湖而筑,百姓濒水而居,小康与现代化进程中曾一度面临治太保源的生态压力。面对科学发展新要求,该镇坚持实施“产业、城镇、生态、文化”四轮驱动,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宜居建设作为周铁发展的核心价值。镇党委书记路翀说,周铁的追求,既要经济率先发展的“金山银山”,又要“记得住乡愁”的绿水青山。

太湖渔歌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周铁视为打造现代化城镇的“底色”。周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摒弃了“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而是将焕发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魅力作为城镇规划设计的首要。温婉清澈的横塘河贯穿整个周铁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精致如今随处可见,沿着横塘河这根全镇生息所系的水脉,周铁人的生态改善努力换来了全长1.5公里,规划建设20个分区、8个主要节点的“塘河水韵公园”的全线贯通;太湖之滨投资2500万元、占地10万㎡的“竺西文化公园”也全面建成,成为全市镇级面积最大、形态最美的“城镇客厅”;总投资2000余万元,区域总面积50万㎡的“竺山湖湿地公园”则首创太湖治理、生态文明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成为全面展示周铁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景观的靓丽窗口。

    漫步周铁镇曲折悠长的历史街区,竺西书院、程天民院士旧居、古码头、水塔、帆轩、牌坊、古桥等一个个经过修缮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一一呈现,如同一扇扇历史之窗轻叩着人们的记忆。周铁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之美不是简单的“盆景式”保护,而是因地制宜地将历史文化及生态元素融入整体城镇建设、合理融入百姓生活,紧扣生态宜居这个主题,演绎了历史文化名镇中别致的“周铁样本”。

    魅力独具的文化周铁,形成独特的城镇精气神,周铁还不断赋予历史文化品牌新内涵,注重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提升文明素质的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区域互动、周铁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全镇成立了凤舞九天舞蹈队、竺西戏剧社、周铁镇风筝队等21支文艺团队,打造了太湖(竺山)风筝节、竺山文化艺术节等两大文化品牌。与此同时扎实推进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切实加强周铁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镇文化广场、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四位一体”建设。汇聚正能量,弘扬善文化,打造名副其实的首善之镇。2013年10月,以全宜兴市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江苏省文明镇”称号。2015年2月,荣获全国文明镇。

古村余晖   万园夕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金字招牌”,生态宜居的优良环境,倒逼周铁更加坚定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信念,也转化成周铁镇经济转型,率先发展的强大“软实力”。如今,周铁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优质产业集中,抢抓重大项目和培育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机械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周铁的发展思路是明晰的,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总基调,狠抓项目稳增长、深化改革增动力、维护稳定促和谐、办好实事惠民生,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争当宜兴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供稿  何振兴)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上一页   1   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