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这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赵双方的一次博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什么 完璧归赵:这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赵双方的一次博弈

完璧归赵:这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赵双方的一次博弈

2024-05-23 06: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可是秦国的强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派人用和氏璧去交换城池,恐怕血本无归;如果不派人用和氏璧去交换城池,恐怕秦国会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

正在赵惠文王两难之际,蔺相如站了出来,他对赵惠文王说道:“如果秦国拿了和氏璧不拿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如果秦国请求用城池交换和氏璧,赵国却不答应,那就是赵国理亏。因此,必须得去。臣愿意出使秦国,必定不辱使命。”

赵惠文王答应了蔺相如的请求,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了。

到了秦国以后,秦昭襄王举止无状,只是拿了和氏璧欣赏,却毫无交接城池的意图。蔺相如看秦昭襄王的样子就知道他想要耍赖,于是就上前对秦昭襄王说道:“和氏璧有瑕疵,请让臣为你指出。”

秦昭襄王听闻以后,就将宝玉交给了蔺相如。谁曾想蔺相如拿回和氏璧以后,并没有指出其中的瑕疵,而是身体靠在柱子上,对秦王发怒道:“我看秦王根本没有拿出十五座城池的诚意,所以我就将和氏璧拿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相逼,那么我的头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

秦王见状自然不敢再相逼,于是装模作样的指出要用来交换的城池。而蔺相如也料想秦王只是为了稳住他,于是就对秦王说道:“秦王需要斋戒五天,并用九宾大典迎接,我才能将宝玉献上。”

秦王看蔺相如的神色,就知道此事不可强取,于是就答应了他。而蔺相如也用这五天的时间顺利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五天以后,秦王接见蔺相如,谁曾想蔺相如早就把和氏璧带回了秦国。而秦王也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拿到和氏璧了,为了不交恶赵国,就放蔺相如回国了。

完璧归赵的违和之处

在赵惠文王纠结是否应该将和氏璧送往秦国之时,蔺相如用了二点理由劝谏赵惠文王,分别是:

可是蔺相如出使秦国以后是如何做的呢?

古代打仗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蔺相如一开始的劝谏,从思路上来看,是没有错的。可是他出使秦国以后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和举动,却和他之前的劝谏背道而驰。因为,这件事在天下人看来,就是蔺相如害怕秦昭襄王食言,所以偷偷地将和氏璧运回了赵国。

而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秦国有借口进攻赵国。可是蔺相如的行为和举动,却依旧给了秦王攻打赵国的借口。也就是说完璧归赵这一事件,完全是多此一举的,因为其没有改变最后的结果。

那么,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完璧归赵事件,其本质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政治较量

完璧归赵的事件,被司马迁单独写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那么这一事件,就不会是无用的。重点就在于完璧归赵事件,其背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完璧归赵事件发生之时的国际形势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完璧归赵发生在何时,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记载大致判断出此事发生的年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完璧归赵以后)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而在《史记·赵世家》中,对秦国攻占赵国石城,是有记录的,乃是赵惠文王十八年。也就是说,完璧归赵事件发生在赵惠文王十八年之前。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战国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呢?

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史记·赵世家》

结果已经呼之欲出,完璧归赵事件发生之前,乃是五国伐齐事件。而五国伐齐事件, 乃是影响战国走向的一次事件,其地位应该和后来的长平之战并列。因此五国伐齐事件,导致了齐国的衰弱,而长平之战,则是导致了赵国的衰弱。而这两个国家,都是秦国统一大业上最大的绊脚石。

纵观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之路。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秦国采用的乃是逐个击破的策略。

一开始,对于秦国来说,楚国是最大的敌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当时大家的普遍认知。为了使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任用张仪,采取欺骗的手段,使得楚国众叛亲离,最后被各国围殴,楚国也由此衰弱。

随后,齐国成长起来,接替了楚国合纵长的位置,来抵抗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又以称帝为手段,使得三晋之国对齐国产生不满。最后在灭宋之战中爆发,引起了浩浩荡荡的五国伐齐事件。该事件以后,齐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抗秦。

而落井下石,乃是各诸侯国最乐意做的事情。因此,在乐毅伐齐以后,各国又相继进攻齐国,以图利益的最大化。齐国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不得已,齐国只好派人来游说赵王,希望赵国能够和齐国交好,不再进攻。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臣闻古之贤君……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於王也。”於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史记·赵世家》

这次游说以齐国的成功告终,赵国谢绝了秦国,放弃了攻击赵国。其目的也很明显,联络诸侯,合纵抗秦。当时的赵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资本。随着楚国和齐国的相继衰弱,山东六国之中的领头羊,无疑就是赵国。

而这一信息被秦昭襄王捕捉到了。于是,为了试探这位赵王的心思,就有了这一出完璧归赵的好戏。

完璧归赵,赵王和秦王的三次交锋

一、第一次交锋

秦王听说赵王获得了和氏璧以后,一封书信,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然而这笔交易,光是看交易内容,就是毫无诚意的。

首先,秦昭襄王的无耻是出了名的。楚怀王的下场历历在目,赵王只要不是蠢材就不会相信秦王的鬼话。

其次,和氏璧再贵重,也只是一个饰品。这种稀有的饰品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于战国时期的君王来说。它就仅仅只是一件饰品。且不说当时土地兼并战争的激烈,土地对于君王的诱惑远远比这种饰品大。

就拿秦国的国家政策来说吧。商鞅在变法之初,为了表明秦法的严明,哪怕是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犯了罪,商鞅也要对其进行惩罚。只不过因为他是太子,所以将这个刑法转移到了他的老师公子虔上。

可见,赏罚分明是秦国强大的基础。而十五座城池可是用无数将士的血和泪才换来的。用来换一块和氏璧,别说秦国的将士不同意,就是当时还执政的宣太后也不会同意。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的这个交易本身就很假,假到赵王都不会相信。秦昭襄王之所以还要提出这样的交易内容,其实就是试探一下赵王是不是想要和秦国做对。而赵国的回击就是,献上和氏璧,表明自己不想和秦国做对。(此时齐国刚刚经历大败,与秦国翻脸不明智)

在这一次交锋中,赵国落入了下风,进入了秦国的节奏里。

二、第二次交锋

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以后,秦王绝口不提城池的事情,还对蔺相如用了十分简陋的礼节。其目的,是为了怠慢蔺相如,怠慢赵国。同时,也表明了秦昭襄王的一个态度:无论你赵国想不想要和我秦国做对,我秦国都不怕你。就像如今,我就是公然欺负你赵国,你能奈我何?

蔺相如也明白秦王的意思,于是用计拿回了和氏璧,并且给了一个有利的回击,那就是想要换和氏璧,就必须斋戒五天,并用九宾大典来迎接我,否则免谈。

在这一次交锋之中,蔺相如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了秦王一个有利的回击。

三、第三次交锋

当秦王斋戒五日,用九宾大典迎接蔺相如以后,蔺相如却说:“和氏璧已经送回国了。如果秦王想要用和氏璧换城池,就先交城池。秦国强大, 赵国不敢毁约。”

蔺相如的这一个举动,化主动为被动,不仅有效地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还表明了赵国的态度:秦国固然强大,赵国不敢与之交锋。但是你秦国想要肆无忌惮的打压赵国,我赵国也不惧,一切都接着便是。

而秦王在经历了欺骗以后,也并没有对蔺相如怎么样,还是完成了大礼,并将其送回了国。因为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这一次交锋之中,蔺相如完胜秦王。

完璧归赵事件,如果蔺相如表现出了一丝惧怕的神色,或者是让和氏璧落入了秦王的手中,且赵国没有获得城池,对于赵国,对于山东六国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秦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打压赵国,更何况其他国家呢?

结束语

秦昭襄王作为秦国统一天下之路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其作出的行为和举动不会如此肤浅。因此,在完璧归赵事件上,秦昭襄王真正想要的不是那和氏璧,而是那赵国的态度。否则,就凭蔺相如无理的行为,秦昭襄王早就将其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