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取向,对宋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瓷的审美特点 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取向,对宋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取向,对宋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2024-01-31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宋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

以宋瓷为研究对象,先介绍宋代文人士大夫受道家、佛家的思想影响的时代背景,然后从造型、釉色、纹饰多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崇尚道家和禅学的文人审美取向对宋瓷的影响,将这一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和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审美意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业百花争艳的时期,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产生于这个时代,但宋瓷研究长期停留在考古实证和古品鉴赏的层次上。

宋人对瓷器的审美不再是唐代瓷器的丰满、圆浑,而是和同时期其他艺术风格一样,无论是造型、釉色还是纹饰都倾向于自然、冲淡、质朴的特色,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美的程式。

宋瓷的这种美的程式是这个特定时代文化精神下的产物,即深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的影响。有宋一朝,文人尽得时代之幸。

朝廷“崇文抑武”“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文人的地位随之升高;儒家、道家、佛家的美学思想也为文人的价值和品质生活奠定了基础,宋代文人士大夫兼具政治家、学者、文学家等多重身份,并以他们的审美观影响着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包括宋瓷。

宋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造型、釉色、纹饰上,本文重点阐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对宋瓷的造型、釉色和纹饰上的具体影响。

宋代以后,文人心态几乎整个地倾向了亦道亦释的艺术思想、超然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就是抒发心境,而这正是这一时期道家和禅宗的美学追求。

道家美学思想为庄子开创、发挥并建立在“道”论的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想旧J。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是崇尚自然而然、保持天性。

因此,反对人为造作、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应万物天性,自然天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标准,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宋代是禅宗广泛流行的时期。在宋代思想文化背景下,追求简约的禅宗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偏爱,并对宋及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强调“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与艺术中的审美创造相同。禅宗追求“顿悟”的境界和超脱有无、是非、生灭、得失的内心体验,与审美感受的直觉心灵相通。

禅宗的审美理想强调“禅境”旧,具有一种孤独凄清的特色,缺乏儒家面向社会的精神和道家试图与无限的大自然合为一体的精神,显示出深沉自觉的自我意识。

宋代以后,由于佛教的某些思想已被理学吸收,而理学也具有了佛教原来具有的较强的思辨性质,佛教学说一直处于衰微不振中,逐渐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佛教徒不得不改革,依附于儒家思想,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苏轼,完全主张儒释道合一,儒释道调和的思想,成了宋以后思想文化领域中“最有势力”、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心。

儒释道三教合一,变成了一种集体文化心理的积淀,尤其对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更是如此,无处不在的影响其后中国的美学思想。宋代是文人士族阶层全面真正形成的时期,这是宋代特殊历史背景造成的。

宋代的统治者都“重文轻武”,宋朝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文人和艺术结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素养都非常高,皇家对文人的重用,使得文人士大夫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宋代的皇帝也热爱艺术,设立了画院,设置考试制度,这对宋代工艺美术的审美影响是直接的。

哥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这五大名窑都体现了宋代宫廷和文人的审美倾向。宋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造型、釉色、纹饰上,本文重点阐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对宋瓷在造型、釉色和纹饰上的具体影响。

瓷器首要的是造型,在造型的基础上,又有瓷器的釉色、纹饰和其他装饰。瓷器的造型,是瓷器功能的直接体现,而其造型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语言呻。

宋代瓷器,造型简洁、灵巧,线条优美,非常具有形式美。从比例、尺寸、均衡、韵律等方面反复推敲,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具体来说,宋瓷是“秀丽空灵”“形神兼备”的。所谓“形”,是指事物的外部表现。“形似”,是指艺术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貌。所谓“神”,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之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庄子“以神立本”的观点,以及重神不重形、美在神而不在形的审美倾向。东晋顾恺之的画论观点“传神写照”“以形写神”,主张追求神似首先要追求形似。以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为不少美学家的共同主张 ?。

宋代艺术正是将这种形神兼备美学理论发展到极致,宋瓷的造型也正是追求“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而最能反映宋人这种审美趣味的是“梅瓶”,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瓶,以口小能插梅枝得名。

宋时称“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器物体高且偏瘦,肩部下斜,足部长而近与直线,底部较小,且变化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梅瓶的造型是模拟人的形象,例如景德镇青白釉刻花梅瓶 ?川。

“自然”,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艺术创作师法自然,艺术情感真实自然,艺术手法反对人工雕琢,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冲淡不是淡而无味,纹饰用平易的语言自然而有情味地表达恬静的思想情感。

宋朱熹《晦庵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冲淡”宁静中显出恬静之美,能给人以一种美感的享受。

宋瓷的造型暗合庄子自然平淡美学观。宋瓷的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如宋代青瓷釉色以朴素、淡雅而闻名。它的色泽青而不翠,像天空,像湖水。宋瓷的釉色,不似唐人的艳丽豪华,而是纯净空灵、平淡天真的意趣,表现出一种“自然冲淡”的美。

宋代瓷器釉色追求天然的意境,同中国道家的美学思想相仿,宋瓷亦称为了人间臻品。宋瓷釉色上的这种转变正是受庄子美学思想影响。

瓷不同于青铜器,作为纹饰的载体,工艺和审美意趣截然不同。宋代,瓷器作为工艺品制作核心,受宋代院体的花鸟草虫画的影响,使得宋瓷的纹饰丰富多样,同时采用刻花、划花、印花、彩绘等工艺。

宋瓷的工艺装饰主要有刻划花工艺、化妆土法工艺、裂纹釉工艺、窑变花釉工艺、彩釉工艺等。宋代刻划花装饰,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在被装饰物上进行刻划,使之具有浮雕装饰效果,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技巧,显示了宋代人文精神和美学品质。

宋瓷将装饰绘画与自身的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人一种既有现代气息,又富含强烈的民族视觉印象。

“质朴”,朴素之意,事物的质朴、自然、本色之美。中国古代美学推崇朴素美。宋苏轼认为朴素美是由艺术上的“老”“熟”达到的自然、纯朴,由绚烂之极而“乃造平淡”。

朴素美是人的素朴本真、坦荡自然的内在本质的对象化,其特征是自然、本色、质朴、纯真、清新活泼、平易近人。

宋代以前的陶瓷一直是重装饰的,自原始彩陶起,装饰手法有绳纹、彩绘、印花、釉下彩、釉上彩、刻、划、雕塑、粘贴等等。

到了宋代,突然转为简洁质朴,这种变化与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有很大关系,他们崇尚道家、禅学,含蓄内敛,所以宋代艺术风格由唐代逐渐转为严谨含蓄,由奢华转为质朴。

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产白瓷而驰名,定窑器物有碗、盘、杯、盒、壶、瓶等。瓷器装饰方法多为刻花、划花与印花。题材有花鸟、走兽、游鱼、山水、人物等。纹样有莲花,牡丹、花鸟、龙凤纹等。

刻、划花线条灵活、布局严谨,刻花又与蓖划纹结合装饰,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出折枝花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蓖装刻划复线纹,如北宋定窑的白釉刻花碗。

刻花和划花受石刻的影响,采用浮雕般的装饰工艺,呈现出质朴天然,沉静幽谧的精神意蕴。宋代也是我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文人画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重视表达内心世界,文人士大夫喜爱画梅、兰、竹,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书法的精神是以意取胜,而这一时期画风、诗风、文风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之一。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和最高标准。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

与“传神”“神似”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气韵生动”的思想对于后代的绘画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要求艺术家胸罗宇宙,思接千载,仰观宇宙,俯察品类,富于哲理的特点。

宋瓷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的文人气质与时代精神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来研究它,面对优美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我们更多的是抚掌感叹。

宋代的文人受哲学思想影响深刻,尊崇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审美趣味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宋瓷艺术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全部审美意趣,也是整个宋代精神的展现,是中国哲学思想意识与人类技术的完美结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