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无能的宋仁宗以德折服契丹皇帝?康熙:不要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著名皇帝 软弱无能的宋仁宗以德折服契丹皇帝?康熙:不要脸!

软弱无能的宋仁宗以德折服契丹皇帝?康熙:不要脸!

2023-03-16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宋朝开始,就流传了一个著名谎言。

谎言是这么说的:辽道宗仰慕宋朝,曾对人说,宋仁宗是一代圣主,自己愿生在宋朝,在宋仁宗跟前做一个小小的都虞候。

辽道宗剧照

想必大家都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宋朝人自欺欺人,流传很广的谎言,并不符合真实历史。

01、谎言问世

这个谎言首次见于文献记载是出自北宋晁说之的《嵩山文集》。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晁说之在文中记载道:

契丹自澶渊之盟到今凡九十有八年矣!可谓久矣!古未有也。宗庙社稷之威灵于是乎在。然今虏主鸿基者与有力焉,涂路之人皆知。

虏主虽生羯犬之乡,为人仁柔,讳言兵,不喜刑杀。慕仁宗之德而学之,每语及仁宗,必以手加额,为仁宗忌。日斋不忘,尝以白金数百,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其用心盖可知也

这是辽道宗愿生在宋朝的原始记载。

晁说之出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病逝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享年70岁。

晁说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苏轼、曾巩相交莫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晁说之高中进士,从此步入大宋官场,最高曾担任中书舍人。

他一生著作丰富,《嵩山文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而辽道宗出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病逝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辽道宗与晁说之是同时代的人。

因此,这段记载极具迷惑性。

后来,南宋史学家邵博在他的《邵氏闻见后录》中,以《嵩山文集》为基础,做了进一步描述:

嘉祐二年秋,北虏求仁皇帝御容。议者虑有厌胜之术,帝曰:“吾待虏厚,必不然。”遣御史中丞张昪遗之。虏主 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语其下曰:“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其畏服如此。

从此辽道宗仰慕宋朝,愿生在宋朝,给宋仁宗做一个都虞候的流言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很多喜欢宋朝的历史爱好者吹捧宋朝的一大佐证。

02、愿生在中国?

长久以来,辽道宗愿生在中国的记载只存在于这两部野史当中,无论是《宋史》、《辽史》这样的正史,还是可信度非常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信史都都没有这样的记载。

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张江裁在编写《燕京访古录》时,发现了辽道宗命人铸造的银佛铭文。

张江裁在文中写道:

西便门内西北一里,菜园井台后,有颓残佛殿三楹,内有一台,上座一佛,高三尺八寸,恶像狰狞,须发鬃烈,双耳环佩下垂,如金刚像,半衫半甲,花云战靴,双手捧钵、左骽盘、右骽立、眦目裂齿,威武绝世,背后镌阴文篆书银佛铭曰:“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 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这段记载说的是,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辽兴宗病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耶律洪基下令大赦天下,释放京城囚犯,并且亲自到开泰寺铸造一个白银佛像,刻上了铭文。

换而言之,辽道宗是在为父亲辽兴宗祈福时,说了一句“愿后世生中国”。

但是,辽道宗没有说过愿后世生宋朝!

中国和宋朝不能划等号。

03、辽道宗说的中国在哪?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意思非常多。

首先,“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就有中国一词。

公元前1111年周成王迁都时铸造的“何尊”(何尊于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铭文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铭文

这里的“中国”代指的是周王朝的京畿地区,即镐京和洛阳等周王室直接统辖的地区。

这是“中国”一词第一层意义,也是其原始意义。

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争霸,中国地理范围扩大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比如《公羊传》记载:“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这里的中国就是与少数民族对峙的诸夏之国(齐、晋、鲁、宋、郑、卫、蔡、陈等国)。

春秋形势图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中国已经代指中原王朝。

比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这里的中国代指占据中原的曹魏。

在这个概念下,辽道宗说的愿后世生中国,指的是生在宋朝。

其次,中国还是一个与四夷相对应的文化概念。

《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宋辽对峙时期,宋朝就是中国。

但是,“诸侯用夷礼而夷之, 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与四夷是可以变化的,变化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

只要用中国文化,四夷也可以称中国。

因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可以自称中国,比如北魏就曾称中国。

同理,辽国也自称中国,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

比如《辽史·耶律倍传》记载:“群臣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

这里的中国指的就是辽国。

天祚年间,还有“大辽中国”这样的碑文。

因此,一些欧洲国家直接称中国为“契丹”,比如中国在俄语中是Китай,音译就是契丹。

在这个概念下,辽道宗说的愿后世生中国,指的是生在辽国。

北宋与辽国对峙图

最后,中国还是一个宗教概念。

《佛说四十二章经·辗转获胜》记载:“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

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佛教诞生地——中天竺。

在这个概念下,辽道宗说的愿后世生中国,指的是生在佛国,也就是中天竺。

辽道宗本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精通佛经,道宗一朝,辽国佛教大兴于世。

结合这个铭文的语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辽道宗说的愿后世生中国,指的是生在佛国。

04、无稽之谈

其次,从宋辽关系上说,辽道宗也不会仰慕宋朝。

辽道宗是辽兴宗的长子,很早就被确立为接班人。

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初四日,辽兴宗死后,辽道宗继位,是辽国第8位皇帝。

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辽道宗病逝,他孙子耶律延禧继位,是为天祚帝,天祚帝就是辽国末代皇帝,辽道宗是辽国倒数第二位皇帝。

辽道宗在位46年,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辽国之亡,他负有很大的责任。

辽道宗本人汉化水平非常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与汉人皇帝无异。

这就给了宋朝人很大的错觉,认为他是一个一心仰慕中华的皇帝。

然而,这说明不了什么。

辽国本身就是一个汉化非常高的政权。

辽国的汉化,不是向宋朝学习,而是向唐朝学习,史学家称之为“学唐比宋”。

因为辽国建国比宋朝早了53年!

宋太祖建立北宋的建隆元年(960年),辽国第四位皇帝辽穆宗已经在位十年。

而且早在北宋建立前13年,即开运四年(947年),辽太宗就灭掉后晋,将中原王朝礼制、礼器、天子仪仗、典籍一股脑搬回了辽国。

辽国人认为,辽国比后周、宋朝更具正统性。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达成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绢的岁币。

两国互相承认对方是皇帝,约为兄弟,建立了表面上平等的关系。

澶渊之盟

实际上,双方在私下里坚决不承认对方是皇帝。

宋朝人在本国谈及辽国皇帝时,只会称为北虏,虏主,而非皇帝;

辽国人在本国谈及宋朝皇帝时,只会称为宋主,南主。

比如,寿昌六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

这年六月,辽国官员在记述宋徽宗登基时,一时情急,写成了“宋主登宝位”。

辽道宗敏锐地观察到了细微的不同,正确的写法不应该是“宋主嗣位”吗?宋朝皇帝何德何能敢称宝位?

辽道宗勃然大怒,将一众官员纷纷罢官贬职,就连宰相郑颛也被贬了。

一字之差,足见辽道宗对宋朝的蔑视。

辽道宗剧照

而且,北宋君臣,畏辽如虎,避战心切,澶渊之盟签订后的117年时间里,宋朝总计给了辽国1963万两银子,3133万匹绢。

宋朝人以为花钱买来了平安,实际上辽国之所以没有真正南下灭宋,是因为宋辽实力大致相当,辽国没有实力灭宋。

保持宋辽百年和平的并不是岁币,而是实力。

宋朝给的岁币,只会让辽国更加看不起宋朝,在双方交涉过程中,始终高人一等,经常敲诈勒索宋朝,而宋朝只能忍辱负重,屈辱求和。

双方闹得最厉害的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兴宗重熙十一年)。

辽兴宗趁北宋被李元昊打得节节败退之际,扬言出兵南下攻宋。

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为了求和,决定花钱免灾,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岁币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绢,并将输送岁币由澶渊之盟的赐,改为纳,史称庆历增币。

纳的意思就是纳贡。

宋仁宗此举丧权辱国,丢人现眼,有辱国威,这是外交上的一个重大失败。

有骨气的宋朝大臣(比如富弼、王安石)对庆历增币,深以为耻。

事实上,从庆历增币开始,宋朝在与辽交涉中已经被辽国死死压住一头,辽国人更加瞧不起宋朝。

庆历增币的时候,辽道宗当时已经10岁了,他亲眼目睹了宋仁宗屈辱求和的全过程,将宋朝的软弱无能看得一清二楚。

试问,作为胜利者,又怎么会仰慕这样一位手下败将、散财童子?

作为一个视权如命的皇帝,他又怎么会想成为敌国的一个小将?

至于宋朝文人所说的宋仁宗以仁德征服辽道宗,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更搞笑的是晁说之为了证明辽道宗爱好和平,居然夸夸其谈,说辽道宗“不喜刑杀”,实际上,辽道宗在位期间,被杀的大臣不计其数,而且就连他的皇后、太子都被他逼死了。

辽道宗是一个能杀妻灭子的狠角色,又岂会对宋朝有菩萨心肠?

事实上,辽道宗虽然没有对宋朝用兵,并且要求天祚帝与宋保持和平,可他照样敲诈勒索宋朝,向宋朝索取河东之地。

辽道宗之所以给宋朝人一种维护和平的错觉,只不过是因为他在位期间辽国根本没有灭宋实力,与其盲目南下,还不如继续维持澶渊之盟和庆历增币,将宋朝送上门的好处拿到手。

因此,《嵩山文集》和《邵氏闻见后录》的记载只是无稽之谈。

几百年后,当康熙皇帝看到《邵氏闻见后录》的记载时,一脸不屑地评价道:“彼时宋方畏契丹,增岁币,其政略兵威,有何令契丹可惧处?而契丹主见像惊拜,有都虞候之叹耶?此不过宋臣自诩之言,无足信,益可鄙耳。”

康熙剧照

康熙的意思是说,那时候,宋朝一直畏惧辽国,屈辱求和,增加岁币,这样的宋朝有什么让契丹人害怕的?辽道宗看见宋仁宗画像就下跪,并且感叹想做个都虞候,只不过是宋朝文臣的自诩之言,太不要脸了,根本不能相信,反而让人更加鄙视。

PS:

可叹的是,宋朝人在战场上无法击败契丹人,只能在文字里玩精神胜利法,可这无法改变宋朝君臣畏辽如虎的心态;

可悲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宋史爱好者沉溺于这种精神胜利法而无可自拔,这和《阿Q正传》里的阿Q没有任何区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