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通判”是个什么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的南北宋是什么意思 宋朝的“通判”是个什么官?

宋朝的“通判”是个什么官?

2024-03-19 0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并且我们可以从上文的《宋史·职官志》中可以发现,通判的设置实际上比起知州或者知府要灵活得多,为何呢?因为一个州府只能有一名知州或者知府,而通判呢?是根据不同知州或知府的级别决定的。例如在大的州府可以设置两名,小的州府可以设一名或者直接不设。但是如果是武官掌管的州府,那么不管大小,统统都要设置通判。至于那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小型州府,就可以直接以知州或知府兼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级别高的州府,监视得就越严,级别越低的州府监视也就越宽松,但是对于武官的知州却都是一样的。我们在称赞赵匡胤的能力时,也不得不说他的继位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官的发展。当然,也或许是因为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会重蹈覆辙。

那么,通判和知州、知府到底是谁说了算呢?实际上,在行使职权范围时还出现过很多矛盾,例如欧阳修在《归田录》就这样说到:

“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这样的争吵实际上就是权力归属的问题,到底是谁说了算,恐怕只有找赵匡胤来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了。但其实,赵匡胤早就想到了!

欧阳修在《归田录》接着说到:

“太祖闻而患之,下语书戒励, 使与长吏同押。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自此遂稍稍戢。”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赵匡胤对于这件事也非常的头痛,于是就下旨让他们都好好工作,但凡是州府的文件,知州或知府都必须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任何一方单独签署都不能生效,于是这件事才慢慢的平息下来。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官职的话,实际上它是有问题的。为何呢?

通判既然是皇帝派遣去监督知州或知府的官员,那么其本身应该很可靠,但是如果这个通判并不能胜任皇帝所交付的任务,或者和地方官员勾结,那么这种名义上的监督就不存在了。赵匡胤的应对方法是在科举中选拔;朝廷规矩:科举考试每科的一甲前三名无须待缺, 除了授予京官的之外,都可直接授予州府通判。例如在太宗淳化三年(992) 状元孙何,当年被任命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通判;真宗威平五年(1002) 状元王曾,被任命为济州(今山东济南)通判。

到了必要时候,通判还得由皇帝亲自选定,并在授位那天会给他们一笔可观的“劳务费”。例如宋太宗在给自己被贬的弟弟赵廷美选派通判时就这样做了,这在《宋史·太宗纪》中有明确记载:

“以祟仪副使阎彦进知房州,监察御史袁廓通判军州事,各赐白金三百两。”

综上所述,宋朝的皇帝是十分重视通判这个官职的,实际上它能够在某些时候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积极的影响。至少,它能够为皇帝提供较为准确的地方情报,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但是如果这个通判本身就是一个宵小之辈,或者是一个“图谋不轨”之人,那么其危害也是很大的。

但是宋朝就是因为这样的权力制衡才能维系这么多年。这也许就是它有功的一面吧!

史料参考:《宋史·太祖纪》、《宋史·太宗纪》、《宋史·职官志》、《归田录》、《历代职官简释》、《淳照严州图经》、《宋史》和网络资料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