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徽宗双鹤图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2024-07-05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在2013年1月22日写过一篇名为《宋徽宗的御鹰图》的博文,对之前几年的发掘、整理做了简单的总结,时值今日,我对《御鹰图》的追寻和研究仍没有停止,两年来陆续有新的发现和进展,在此对那篇博文做一些新的补充和纠正。

       宋徽宗《御鹰图》的原作罕有出版物刊发,我所收集的珂罗版的黑白图片来自1989年谢稚柳先生编撰的《宋徽宗赵佶全集》(图1),早在1957年,由谢稚柳先生编印的《唐五代宋元名迹》里也刊印了这张《御鹰图》,从印刷质量看,两本书中的《御鹰图》是由同一照片制版印刷,虽前后相距32年,但刊印技术并无提高,一切的研究只能从这张并不太清晰的黑白图片入手。

图1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值得庆幸的是,近现代的几位画家不仅亲眼目睹过《御鹰图》的真迹,并且做了较准确的临摹,其中以金城、于非闇和马晋的摹品最接近真迹。

       以临摹的时间为序,1920年(庚申年)金城是最早经手《御鹰图》原作并直接对临,因此他的临品是最为接近原作的(图2)。金城(1878年-1926年),字拱北,号北楼,二十世纪初引领北方画坛,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 和湖社画会,成为当时画坛的领袖。于非闇(1889年-1959年),于照,字非厂,近代花鸟画大家,擅瘦金体,解放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副会长。1924年(甲子年)于非闇借得此画,迫于不能留下细看,只勾得粉本,摄影存之,而后在1944年前后,他根据照片和粉本背临了这幅《御鹰图》,后被人索去。到1954年,于非闇根据马晋的临本和记忆复又画了一张,这张《御鹰图》现藏于北京画院(图3)。马晋(1900年-1970年),字伯逸,号湛如,1922年师从金城,擅长画马,解放后任北京画院画师。1926年(丙寅年),马晋临摹《御鹰图》(图4),到1944年被于非闇借去,成为于非闇的第二张摹品的重要参考。三张摹品皆出自宋徽宗的真迹,结合这三张作品和黑白图片的原作,可以获得更为重要的艺术信息和鉴赏依据。

图2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图3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图4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宋徽宗的《御鹰图》作于1114年(政和甲午年),距今九百零一年,《墨缘汇观》和《辛丑销夏记》都记载了这张画,《辛丑销夏记》中的描述颇为详细,不仅有蔡京长跋的内容,还纪录有具体尺寸,字距和藏家的题记等,为研究它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谢稚柳先生对《御鹰图》这样评价:《御鹰图》论它的艺术描绘,双勾谨细,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鹰眼的神姿,尤为英发,显示着一种威猛之气。而艺术的格调,却是清新文雅,绝去了粗犷率野的情味。尽管双勾是历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新颖的画风,是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

       以上的品评中肯准确,反映出谢先生作为一位画家又是美术鉴赏评论家的高超眼力。通过对原作和三幅摹品的比对,宋徽宗在《御鹰图》里的造型特点和表现手法立刻显现出来。首先在造型上,白鹰的姿态做到动静结合,既不呆立也不飞扑,欲动又止,恰到好处;表现的手法上,白粉的分染使羽毛栩栩如生,羽毛的疏密错落,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相比较三幅摹品的水平实在大相径庭,虽然外形轮廓直接拓勾得来,但细节的刻画远不及真迹微妙,譬如在羽毛的分染手法上,金城忠于原作,采用相同的自里而外的方式,于非闇与马晋则采用习惯的自外而内的方法,就表现羽毛质感和厚度而言,金城与原作的染法更富于表现效果。

     《御鹰图》的价值不仅限于在艺术方面,它还是研究中国古代鹰猎文化的珍贵史料。在画中,宋代的鹰杠、两开(系鹰双脚的绳条)、转环、蛤蟆(连接转环与两开、五尺的环绳)和五尺(架鹰、训鹰用的长绳)清晰可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现藏于炎黄艺术馆中的《粉鹰图》(图5),历来不被专家看好,尤其在断代上至今存在分歧,大多数的研究者不同意其是宋画,主要来自白鹰的绘画语言的差异,这里有两个问题被忽略了,一是白鹰身上的白色由于年代久远而剥落。白粉在胶的作用下被固定在画面,随时间的脱落再所难免,这不影响白鹰的艺术水准。二是白鹰的造型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距离。如果从一个鹰猎者的眼光看,这是鹰在休息时一只脚蜷缩在羽毛里的毰毸状态,如果不是写生而来,绝无编造的可能。另外,在这只白鹰身上使用的鹰具与宋徽宗《御鹰图》中的鹰具几乎相同,更能说明两幅白鹰的渊源。《粉鹰图》论艺术成就虽不能比及《御鹰图》,但作为同时期的绘画仍保留着太多的历史痕迹。

图5

再探宋徽宗的《御鹰图》

      《御鹰图》中的白鹰经考证是白化的鹰雕,在物种分类上是鹰雕的东北亚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从白鹰的羽冠可以大致判断为雌性鹰雕,画中的白鹰出自当时的高丽,有史料记载,政和四年高丽王朝进贡给北宋宫廷白鹰一架,这一史实在2014年的国际鹰猎大会期间得到了韩国专家的认可,这时《御鹰图》把中韩两国的研究者连接在一起。

       一幅宋画所传递的信息会远远超出它表面的内容,透过这些现象会发现更多更宝贵的财富,不止于艺术,汇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它比文字更直接准确地再现了历史原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