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24-07-11 1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宋建立概况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北宋形势图

(1)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局势。

(2)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主要是结束中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局部统一: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加强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收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控制调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控制兵将关系)。

北宋军队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性质。

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加强行政权:

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秦汉时----丞相

隋唐时----三省六部制

北宋时-----宰相N人副宰相N人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加强财政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2、形成: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北宋的科举:

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武举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3、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将领的指挥权。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内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作用: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小结】

北宋政治重文轻武,造就了这个时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拓展延伸】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车,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②③

影响:

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

④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2)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3)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宋糊名密卷

(4)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3、重文轻武的弊端

(1)积极影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人才辈出,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机构重叠,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4、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辅佐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处理州府公事。

作用:有监察地方官吏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2)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时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行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的权力。

钱:指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

兵:指兵权。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用文官担任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易混易错】

【课堂小结】

【知识检测】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4、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5.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6.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骨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额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7.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 )

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8.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 )

A.文臣

B.武将

C.手工业者

D.商人

9.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是一个基本国策是( )

A.冗官冗费

B.强干弱枝

C.重内轻外

D.重文轻武

10.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1.“兵无常帅,帅无常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2.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AABBDA DADCDC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