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中国美,叫“天青色等烟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代青花瓷片 有一种中国美,叫“天青色等烟雨”

有一种中国美,叫“天青色等烟雨”

2023-04-01 1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与陶器相比,瓷器明显更精致、细腻一些,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变,所以,整体风韵更佳。

古人极爱瓷器,为了让瓷器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人们在瓷器的色彩调配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古代瓷器颜色多变,较为出名的主要有宋代的青色、元代的青花、永宜的甜白、以及乾隆的法琅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有一种中国美

叫“天青色等烟雨”

文 | 小双

来源 | 水木国学堂(ID:shuimuguoxue)

01

梅子青釉,一曲千古绝唱

青,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釉色,宋人创造青瓷,其实蕴含着一种对朴素和自由生活的追求意味。

为了与传统青色进行区分,更好的凸显自身追求和品味,宋代瓷器的烧制者们不惜一遍遍的探索、调制。

当时,宋朝的青瓷烧制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龙泉窑梅子青釉尤为让人惊艳。

龙泉窑的梅子青釉究竟有多惊艳呢?可以从古人为其撰写的诗句中感受一下: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酷似美玉,宛如翡翠”“

“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

......

遗憾的是,这种青色的调制伴随历史演进早已失传。

日本《马蝗绊茶瓯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龙泉窑出产的一只青瓷茶盏,传到了日本,由平安时代末期武将平重盛家族当国宝珍藏。

到了日本室町时代,此盏被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所得,可惜,盏已在数百年的岁月更迭间因保管不慎出现了一道裂痕。

由于将军十分喜爱这个茶盏,就派使者携碗来到中国,请大明皇帝依原样再赏赐一只。

| 宋 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碗

然而,陶瓷官员遍访景德镇和龙泉各窑,都说仿烧不出这种釉色了。

没有办法,皇帝只能找来顶极的锔艺匠人,给裂痕打了几个锔子,又让使者把碗带回了日本。

梅子青釉烧制技艺的失传虽然让人颇感心酸,但能够让日本贵族看的如珍似宝,足可见我国青瓷文化在世界上不容置疑的卓越地位。

02

黑白交错,重拾生活本真

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和黑夜的循环交替,见证了世人生生不息,砥砺拼搏的整个过程。

所以,从那时候起,人类便对白色与黑色产生了一种特殊感情。

| 北宋 定窑白瓷孩儿枕

| 宋 建窑黑色结晶釉曜变盏

在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在陶瓷烧制上都是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即便到了宋代,这种单色釉的烧制方式依旧十分盛行。

南宋刘松元曾绘制了一幅《茗园赌市图》,用来描绘民间斗茶场景,画中人用到的茶盏,就是白色和黑色的。

| 宋 刘松年(传)《茗园赌市图》局部

事实上,无论黑色还是白色,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肯定都不如天青色、蓝色、珐琅彩等亮色系瓷器好看。

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恰恰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回归生活本真的渴望。

03

苏麻离青,成就青花奇迹

《天青色等烟雨》一书中,沈荣均老师写到:

从中国古陶瓷演绎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我们一直在向往蓝色。

唐三彩中有了蓝色,不是标准的纯蓝,准确地说介于蓝绿之间,散发着某种神秘的气息。

据考古发现,唐时的巩县窑已经能烧造比较接近于天空的蓝色,但最终没有成为主流。

| 明正德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盘

| 明嘉靖 景德镇窑黄地青花纹龙纹大盘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从未放弃对蓝色的追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调配,烧瓷人终于研究出了以苏麻离青作为呈色料的新工艺,并将其逐步用于陶瓷装饰。

苏麻离青的加入,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两大杰出的青花品种——元青花和永宣官窑青花。

| 元 ·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在我国历史上,青花瓷的烧制以景德镇为典型代表,而景德镇的瓷器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盛赞,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花瓷工艺是一种不分国籍,符合大众审美的古典艺术。

| 景德镇古窑

那么,中国的青花瓷在国外究竟有多受欢迎呢?

2005年,一个四处搜寻宝贝的英国商人在英国乡下无意中发现一个葫芦形的元代青花瓷器。

瓷器精美的绘图和精湛的工艺让他颇为惊艳,尽管当时英国并没有青花瓷的公开拍卖先例,但是,出于好奇,他还是说服瓷器主人将其拿到了拍卖行竞拍。

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瓷器最后竟然以344.5万英镑(约合5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英国的古董界沸腾了!

不久后,元青花在英国再创奇迹,一个绘有“鬼谷子下山图”的青花瓷罐子,最终以1568.8万英镑(约合2.2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这一价格,不仅直接刷新了当时中国古董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更是让中国的青花瓷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在2018年拍出2150万英镑(约1.9亿元)高价

04

写在最后

时光轮转,岁月更迭,如今,中国古瓷早已享誉海外。

即便跨越千年,那些隐匿在古瓷中的意境和风韵,依旧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惊艳。

足可见,真正出色的艺术品,是不会被时代湮没的。

如果你想了解古瓷背后泥土与火的千年痴缠,了解器物与人的美好关系,不妨看看沈荣均老师的《天青色等烟雨》。

相信书中丰富的内容,唯美的意境,一定会刷新你对古文化和古艺术的认知。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