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斐乐”知安踏 探寻安踏品牌整合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踏国外市场分析 窥“斐乐”知安踏 探寻安踏品牌整合之路

窥“斐乐”知安踏 探寻安踏品牌整合之路

2024-06-16 2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踏收购斐乐后,提出运动时尚的概念,并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发现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逐渐提升,而彼时国内运动品牌大多还在一味追求“专业”,营销也以体育赛事赞助为主。

因此,斐乐独辟蹊径,开辟蓝海,提出了“回归时尚”的战略,确立高端运动时尚品牌的定位,以25-45岁的高端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客群。

从安踏接手斐乐品牌开始,“运动时尚风是否会过时”的话题也伴随了斐乐的逐步成长、壮大,期间媒体、投资人的质疑声不断。

2022年的斐乐业绩出现了下滑,这让外界对于斐乐的“高端运动时尚”的质疑声达到顶点,市场上甚至一度流传斐乐要进攻下沉市场的传闻,而对于外界的猜测,姚伟雄给出了回应:“运动时尚风永远都在,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

坚持“高端运动时尚”的定位,是斐乐管理层在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后做出的决定。经过十余年发展,虽然斐乐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都已发生变化,整体竞争也更加激烈,但坚持“高端运动时尚”的斐乐已拥有千万级别的用户群,护城河的优势让斐乐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继续走“高端运动时尚”之路。

而安踏集团2016开始推行的“单聚焦”战略也是对斐乐的差异化品牌定位的肯定,只有坚定的市场定位才能让品牌在细分领域形成领导者地位。

坚定的用人

在安踏创始人丁世忠看来,他和安踏的原则就是:先定人,后做事。

收购斐乐后,安踏从法国鳄鱼(LACOSTE)挖来中国区的前行政总裁姚伟雄,并给予管理团队充分的独立运营权,经营上,斐乐与安踏保持一定独立性,但采购供应链等又共享安踏的渠道。

2010年,姚伟雄接手斐乐后,从产品、营销、渠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改造。

产品端,在保留品牌自身意式DNA的基础上,为了突出时尚特点,引进国际化设计团队,并与本土化相结合,还与Staple等知名设计师推出联名产品,提升产品的时尚感和设计感。斐乐的设计师要定期去意大利学习,从以前的草图和样品中汲取灵感,再结合中国消费者实际需求,衍生出各系列时尚产品。

营销上,大胆采用多代言人策略,不同明星代言不同产品线,无论是舒淇、陈坤还是高圆圆,均以“运动、时尚”的娱乐时尚明星为主基调,将舆论氛围拉满。除了常规的明星代言外,还积极参与各大时装秀,如意大利AC米兰时装秀等,保持与时尚潮流界的同步。

渠道上,斐乐的门店采用全部直营的方式,姚伟雄认为直营能对店铺实现百分之百的掌控力,从装修、陈列到卖货,都由总部直接把控,在保证品牌的高端定位的同时,带来较高的毛利率。

而且,全直营的零售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从品牌到商品做出更快、更精细的反应。这对于一个定位时尚、需要紧跟潮流风向的运动品牌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2009年到2023年,FILA线下门店数量从50家增加到1972家(截至2023年12月底)。姚伟雄对全国的直营店铺建立了扁平化的高效管理机制,通过门店形象、陈列、培训的标准化,实现与品牌定位的统一。

在姚伟雄就任斐乐总裁的14年里,斐乐从亏损千万到营收二百多亿,且以斐乐为起点,安踏的多品牌架构初现规模。姚伟雄给斐乐定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流水达到400亿—500亿元。

▷▷ 02 多品牌战略能将安踏带到什么高度?

上世纪80年代,锐步趁耐克和阿迪交战正酣切入女性健身服市场,产品的大卖使得锐步迅速崛起,这让耐克看到了细分赛道的魅力,并开启了全球收购之路,拓展细分市场。

从老大的发展行迹中,丁世忠也意识到在国内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正在增长,户外、跑步、滑雪等各细分品牌的崛起,让行业集中度一降再降,只有多品牌,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创建自己的品牌矩阵刻不容缓。

通过斐乐的成功案例,安踏开启了自己的多品牌之路,同时斐乐良好的盈利能力,使得安踏无后顾之忧。

2019年以360亿元收购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的行为更是令人咂舌,这场被外人称之为“蛇吞象”的收购因双方体量、影响力实力悬殊引发大众关注,因为“不知量力”的安踏在2018年底时,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才92.83亿元。

随着今年年初亚玛芬的成功上市,质疑安踏的声音也偃旗息鼓,而通过多年的运作,安踏集团的各个品牌,由高到低覆盖了不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场景:大众运动领域有安踏,高端时尚运动有斐乐,女性运动市场有MAIA ACTTIVE,高端专业领域有始祖鸟、迪桑特、可隆……

近期,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安踏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表示:“安踏将继续夯实“多品牌协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运营能力”和“全球化运营与资源整合能力”三大核心竞争力,坚持长期主义,强化穿越周期的能力。”

虽然已经稳坐中国运动市场第一,但拉长周期看,安踏与耐克仍处于旗鼓相当的阶段。IMD在2023年“中国转型指标”(CCTI)中,给出的结论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是耐克,虽然安踏在收入方面是巨头,但耐克在创新、ESG等指标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丁世忠办公室书柜上,常放着一本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的自传《鞋狗》,丁世忠对于耐克的学习堪称典范。而安踏目前相当于1/6个耐克,距离依然遥远。在中国市场安踏已经赢了,但如果想在全球比肩耐克,安踏恐怕还得多加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