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懒散怎么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孩子做事拖拉应该怎样给他改正呢 孩子做事懒散怎么办?

孩子做事懒散怎么办?

2023-05-30 0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于现在父母对孩子所有事情的大包大揽,让部分孩子做事敷衍懒散并且就是不好好对待,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遏制对孩子的过分关怀,让孩子学会独立,那么孩子做事敷衍懒散怎么办呢?爸妈妈们可能会经常因为孩子慢慢悠悠地做事而着急:写作业的时候一会玩玩玩具,一会又去收拾收拾书桌;上学的时候磨磨蹭蹭,半天穿不完衣服;让孩子去做个什么事情,半个小时的任务能拖成一个小时,甚至是两个小时。

孩子做事敷衍懒散怎么办

1、让孩子忙起来

事实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了这种快乐。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忙起来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

比如想早起的孩子,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家长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孩子虽然性格懒散,但是只要有一个理由,他们还是愿意忙起来的。

2、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家长要逐渐对做事敷衍懒散的孩子放手,还要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应该允许孩子们有一定的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3、不放任,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家长要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做事敷衍懒散,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

家长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比如作息时间,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确定能够保证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绝对禁止因为赖床而上学迟到。

4、家长要学会狠心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在早上起床的时间磨磨蹭蹭,主要就是因为觉得家长会送他们去上学,时间还很,可以多睡一会。哪怕就真的迟到了,家长们也会比自己更加着急,会替自己跟老师道歉。于是孩子就会恃宠而骄,养成懒散的坏习惯。

这时候家长就要学会狠心,不再去送孩子上学,让孩子自己搭车去。当孩子哭喊到:你不送我去,我会迟到的。家长可以表示,自己也要出门上班,也要迟到。

就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去承担拖拉的后果,就算孩子迟到后被老师批评也不要心疼孩子,让他们明白做事敷衍懒散的严重性,再以此鼓励孩子改掉懒散的行为习惯。

可是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发火,怎么生气,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慢悠悠地,现在的小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了,打也打不得,骂也不敢骂,这可怎么办?其实,爸爸妈妈不用着急,懒散的坏习惯,只要找对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让孩子告别懒散。

问题分析:孩子懒散真因是什么?父母必须提前知晓,有利于“降服”他

懒散的原因一、内心浮躁,无法安心

在人的一生中,有那么一段时期是很容易懒散的,这段时间就是孩子的童年。其实,童年是一段很宽泛的概念,每个孩子的懒散时间又各不相同,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孩子在上学之后到中学之前因为目标的不确定性,以及玩心大,所以会变得很浮躁,做事情容易静不下来心。所以,如果孩子正处于这段时间,爸爸妈妈不用过分担心,因为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如果爸爸妈妈能提早预防,孩子就能不再懒散。

懒散的原因二、孩子性格使然

有的孩子就是慢性子,写作业慢、穿衣服慢、说话慢……这就是孩子的性格。这些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条理,慢中有序,如果爸爸妈妈随意催促孩子,反而可能会乱了孩子的节奏。

以前班级上有一位同学,她说话总是很慢,一开始跟她讲话很着急,可是后来慢慢相处下来我才发现,她说话要比一般人有条理得多,而且思路清晰,吐字清晰。所以,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慢慢悠悠的也别着急,看看孩子是不是慢中有序再说。

懒散的原因三、缺少惩罚,对事不放在心上

有的孩子既不是因为本身性格慢,也不是因为正处于“容易慢”的阶段,那么就有可能是孩子觉得这件事不重要。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不重要,就算完成的慢,完成的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后果这时候我们大概率会不紧不慢地做事。

孩子更是这样,孩子们知道父母让他们穿衣服是为了不迟到,可是迟到也没什么后果啊,还能迟一点去学校,这样不好吗?所以,想让孩子不磨蹭,就要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紧迫性和迟到的后果。

父母的错误管教方式也要改一改,否则也会造成孩子“懒散”

其一,父母大包大揽

有的时候父母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恨不得能帮孩子把事情都做好,急性子的爸爸妈妈更是这样。邻居家的妈妈就是一个急性子,可是偏偏她的孩子就跟她的性格完全相反,做一件事情慢慢悠悠地,一点也不着急。

后来有一次,这位妈妈去出差了,把孩子交给了我照看,没有了平日里她妈妈对他的催促,我让他自己自己穿衣服、收拾书包,他反而快了起来。有时候,太着急的父母会帮孩子做好一切,可是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慢。

其二,害怕孩子搞砸,总是亲力亲为

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小,做事情还不成熟,所以会避免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可是这样会破坏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位妈妈说自己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因为哥哥老是欺负弟弟,所以不放心自己出去,可是有一次不得不留他们两个在家,回家一看,哥哥笨手笨脚地给弟弟做了个“水果捞”。

原来,哥哥欺负弟弟是因为她一直护着弟弟,可是妈妈不在的时候,哥哥也能担起责任,所以,放心把事情交给孩子吧,别不信任他。

要想让孩子改掉懒散的性格,习惯培养更重要

首先,通过激励,改掉懒散的习惯

在学习的时候,孩子懒散惯了,可能是觉得自己学不出个什么成就,所以就慢慢地学,能拖一会儿就拖一会儿,这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看到自己学习也能学出成就,慢慢地,孩子就会专注于学习。

比如说,先用一些小礼品,刺激孩子学一段时间,等成绩出来了,再好好分析试卷,着重找孩子进步的地方,做错误的地方别急着生气,应该安慰孩子,先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努力带来的成就感。

1、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规则,引导孩子自觉去遵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什么时间上床睡觉,什么时间吃饭。这样便会大大减少孩子生活懒散,性格懒散形成的可能性。

2、给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情自由散慢,无规无矩,爸爸妈妈可以通过给孩子规定时间做某件事情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所做事情的紧迫程度和重要程度,来正确引导孩子更好的对自己的时间就出安排。

3、给孩子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懒是因为孩子没有从懒惰中发现不对劲,就慢慢认为懒并不是什么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制定小目标,比如一星期保持书桌整洁,就奖励一本书,或者其他的礼物等等。孩子制定了目标,就有动力去完成。

4、父母以身作则

家长要对自己和孩子统一标准,不能要求孩子去做,然而自己却做不到。父母要用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和孩子说好了10点睡觉,那么自己也要遵守约定。同时,父母还要说话算话,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比如答应陪孩子一起晨练,不要临了又用各种理由推辞。如果父母总是出尔反尔,那么以后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

5、让孩子整理自己的东西

这个整理可以是对自己写字台的整理,也可以对自己书架的整理,书包的整理。并且可以和孩子约定多少日子的周期整理一次。并对孩子的行动有鼓励和表扬。从而慢慢让孩子习惯整理自己的东西。

其次,通过惩罚,改掉懒散的习惯

让孩子最快幡然醒悟的方法就是“撞南墙”,俗话说的话,不撞南墙不回头,如果爸爸妈妈说了好几遍,孩子还是慢慢悠悠地,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试试“放任”。

当早上快迟到的时候,爸爸妈妈别催孩子,让孩子试试迟到之后所有小朋友等着他的感觉,孩子就会明白:原来自己迟到会这么羞愧。如果孩子在开学的时候还没写完作业,就让孩子体会一下没写完作业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以后长记性,而且也会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

最后,软硬兼施,从根源制止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性格也会影响长大之后的性格,所以,如果爸爸妈妈想要孩子长大之后不会因懒散而后悔,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利利索索做事的性格。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懒散的苗头,就要用以上方式,从根源阻止。

如果孩子现在很懒散,就要软硬兼施,既要让孩子体会懒散的后果,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慢慢地,孩子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变得利落。

孩子懒散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1、对待生活消极

懒散的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不尊重。容易让孩子失去对待生活的热情,做每一件事都是得过且过的标准。这样怎么能提高孩子的办事效率?对待生活消极的人生活也会过的一团糟。更别提日后的发展了。

2、自暴自弃

生活懒散的人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同样会降低,因此对待生活的幸福感会大大减少。一些事情做不好,会导致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大削减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发展为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3、没有上进心,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孩子懒,不愿主动地去做一件事,这就会造成他们在学习中,也不会主动专心的学习,碰到一个问题存在一些难度就不愿尝试着去解决,而且如果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经历到挫折,很轻易地就会丧失斗志,没有上进心,容易半途而废。

4、性格的扭曲

很多人懒,但自己却意识不到,或者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如果在面对父母的谴责与同学或者同事的疏远,一个人可能就会变得很委屈,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而且也容易变得暴躁冲动,性格逐渐变得扭曲古怪。与其要遭受他人的不抱怨和谴责,还不如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与他人接触。

【编者寄语】教育孩子,“说服”只是一个很小的作用,只有言传身教,孩子才会记得更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