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意思 只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只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024-07-10 0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单凭图片中的描述,是不能判断这三个学生彼此之间文学素养高下的,甚至并不能判断他们的文学素养在同龄人中是否处于高水平。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要明确衡量文学素养的要素。17年开始,国家新推出的教育部编教材使用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发展与理解。

我们今天讨论的文学素养,与语文学科素养大部分是重合的,但也有一定不同。如图所示,我们讨论提升文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能力金字塔的这三个层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分别是:识记;逻辑、迁移;审美、创造。这三层分别针对了基础、运用和发展三个能力层级。

明确了目标能力金字塔,接下来我们该以什么为支点发力,提升这些能力。有四个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即感知、积累、关联、表达。这四个发力点有的更为明显,有的隐藏在文字背后,有的对能力层级要求相对单一,有的跨越从基础到进阶的能力层级。

感 知

文学素养,字面上由文学、素养构成。什么是文学?借用德语中的一种解释: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也就是说, 我们学习文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能让我们看到原本看不到、感知不到的东西被感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高低,感知力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究竟文学感知力表现为何,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就诗歌内容而言,是诗人重阳节在外漂泊,思念家乡亲人。但为什么它如此经典,它究竟好在哪里,我们如果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就能感知到我们原本读不出来的东西。

如果学生在作文里写一个句子“我独自在外地特别孤独寂寞”,批改老师不在旁批上啰嗦,重复之类的评语也会觉得这个句子实在很一般。在这首诗歌第一句中,独、异、客三字同时出现,其中异字还出现了两次,七字中有四字表达了孤独、漂泊之情。但为什么就不重复啰嗦呢?

这句诗中除了直接表达孤独漂泊之意的字,其余每个字在合理搭配后都颇有语言张力。所谓语言张力,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有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内涵丰富。首先诗人说“独在异乡”,这其中乡字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可以是具体的地点,也可以用“地”“村”等字代指,但诗人却用一乡字,就使得读者容易产生与故乡有关的联想。

与故乡相对的概念,应是“他乡”,然而诗人不言“他乡”言“异乡”,就制造了语言的陌生感与疏离感,而这种陌生感、疏离感与诗人客居在外的实际情形就形成了一种印证,读者读起来,感觉到的和诗人的处境一样,都被一种陌生与疏离感包围着。

另外这个“为”字也很有意思。不说“独在异乡是异客”,也不说“独在异乡成异客”,为有作为的意思,但“作为”一词,颇有“在某种意义上说被视作,被视为”之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自己不把自己当作在故乡一样,诗人在他人眼中,也是格格不入的,也是过得与当地极不融合的。

而两个异字则形成了一种呼应,既是在异乡,被人视为异客就一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吗。是什么让诗人被视作“异”呢,在异乡这里的“异”字,就有了“异类”的意味。而是诗人的言谈举止与当地风俗不一样,还是王维内心的想法,个人的追求与身边环境格格不入?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独在异乡为异客”,绝对不是一句“我独自在外地特别孤独寂寞”能表达的。文学能够“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建立在你具备了细读文本的能力,获得对文本感知的能力的基础上。感知力是培养文学素养的第一要素,而且贯穿文学素养培养的不同阶段。

积 累

积累一直是提升文学素养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解读、高阶的关联运用,都建立在至少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一定量积累的基础之上。

但积累多本身不等于高文学素养,它是一个提升文学素养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但如果只有大量积累,人可能会变成“两脚书橱”,不是任何时候“书读百遍”都能“其义自见”。

所以前面举出的能够流利背诵500首古诗词的张同学,判断他的文学素养,不能只看积累这一个要素,还要看他的感知力。

“积累无疑是与识记能力相关联的。记住一些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记忆的过程却未必非要是死记硬背。 在感知的基础上积累,积累的过程中会更为自然而然。在情境中积累,枯燥的知识就会变得有趣。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一课,叫《北京的春节》,课后有这些字词要记忆:

如果我们每个字抄写5遍,10遍甚至更多遍,也能记住。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写成一段有生活情境的话来记忆呢?

春节,一家人免不了吃饺子。拌饺子馅儿是妈妈的拿手活儿,我忙着拿醋、剥蒜,因为它们都是吃饺子时的好伙伴。除了吃饺子的习俗,除夕夜还要熬通宵,但现在已经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了,卖爆竹的摊点也都消失了,眨眼间年就过完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体验将第一行的8个生字写成了一段话,大家不妨不受题目《北京的春节》限制,自己编写一段话,用上第二行的7个字。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为了能够把不熟悉的字词编进一段话里,需要查字典,明确这些字词的意思,还需要结合生活发挥想象,把词语融合在情境中。这样不仅落实了字词的积累,还进行了运用的练习。

关 联

现在疫情好转,很多人出来捕捉春天的尾巴,但之前因为疫情,很多人都不能出门了。在这个春天刚到来的时候,窗外的柳树开始泛绿时,如果能留心捕捉,便是一个培养感知力的开始,这要比没有发现任何变化的人进了一步。

如果说看到窗外柳绿,运用联想,我会想到唐代王昌龄的诗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春天柳绿的诗句那么多,为什么是这两句呢?首先,我的脑海里有这两句诗,有积累。但窗外柳树变绿和“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什么关系?这时,关联这一要素便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两句诗能和我们现在看到柳树绿关联起来,绝不仅仅都是涉及了柳色。我们调动一定的积累可知,“觅封侯”是在唐代诗歌中常见的用语。因为在唐代,如果想要有所作为,有两条路,一条是走科举参加考试,另外一条就是带兵打仗,参与征战。赢得战功,就可能有“封侯”的待遇。

所以诗中说“夫婿觅封侯”,其实指的是丈夫去参军打仗去了。可是为什么看到“陌头杨柳色”,就后悔让丈夫打仗去了呢。

经过了一个萧索的冬天,几乎看不到什么来自大自然的鲜艳颜色,这时候一抹嫩绿进入眼帘,这首诗歌的主人公,这个女子无疑是有感知力的,她能感受到这绿色的珍贵美好。

有了美好的体验,拥有珍视的东西,除了自己享用,就是想分享给自己最在乎的人,自己最爱的人,于是女子想到了她的丈夫。可是丈夫在外征战,没有办法与她共享,这份分享美好的心思就落空了,所以她说“后悔”。

那看我们现在的情形,春天柳树绿了,也是一样寒冬过后迎来的小美好、新希望。却因为疫情,初春时我们不能好好走出家门,享受这份美好,我们是不是内心也有一丝悔意。后悔我们在疫情初期做的种种不够妥当的事情?甚至可能后悔往年春天,我们可以尽情踏春的时候,却不肯出门。

面对美好的事物,我们无能为力就是莫大的遗憾,而这种遗憾与王昌龄的诗歌所写的无疑是有相通之处的。至此,如下图所示,我们就把这两者关联起来了。

所以关联的能力是提升文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是建立在感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

表 达

“表达是提升文学素养的第四个要素。如果我们有感知,有积累,有关联的能力,但我不能表达出来,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自己的想法,自身的文学素养便不能被他人感知评价。

表达本身就是文学表现的实现途径,所以提升文学素养离不开表达能力的提升。表达是建立在刚才三个要素的基础上,文学表达在日常学习中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分析作品,2.进行创作,3.指导生活。

见到春日柳色,赏析《闺怨》一诗,这是分析作品,但是同样面对春日柳色,王昌龄创作出《闺怨》一诗,这就是进行创作,进行书面表达。而这一切,都让我们有反思、更珍惜,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便是文学素养影响指导了我们的生活。

而四要素在我们提升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所处的能力要求阶段、呈现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有的要素更为外显,有的要素相对内隐。有的要素是基础要求,有的要素是进阶要求。

回到最早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开始那三位同学的情况。

● 张同学,能够流利背诵500多首古诗词。

● 李同学,他写的日记常常有很诗意的句子,总被老师表扬。

●王同学,每次语文成绩都是全班前三名。

我们会发现,张同学有较好的古诗词积累;李同学在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方面比较突出;而王同学,其实很难判定他到底属于什么类型,他可能文学素养很高,也有一定可能是做题比较多,擅长应对考试。

单纯有较多的积累是不能代表高的文学素养的,张同学只是相对有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的优势;李同学擅长书面写作输出,仍然不够全面,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积累作支撑,就有可能在更高一阶段的求学过程中走下坡路。因此文学素养的四个要素要齐头并进,共同提升,不能偏废。

从三个维度“素养”“文学”

文学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那么“素养”便是平素的修养、平时的培养。我们要在平时注重培养我们刚才说的“感知”“积累”“关联”“表达”四个要素。但肯定大家要问,那具体怎么做呢?需要立足三个维度来做。

三个维度即我们自身,文学与生活。我们和四个要素叠加可以形成如下图示的一棵文学素养培育的大树。

“我”是提升文学素养的核心,是动作的发出者,也是接收者。水平线以下是输入,水平线以上是表达。

水平线下的部分,第一就是积累。而积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阅读。我们就需要把三个维度联系起来看,进入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活动。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中学阶段必读的经典作品。但同为《骆驼祥子》一书,哪一种封皮设计最让人喜爱呢?没有读过的孩子可以从这些封面猜测一下,这本书可能是什么体裁的?是散文?是小说?是戏剧?书中可能会涉及什么内容?

以后拿起一本没有读过的书,我们都可以从封面入手,进行推测,这就是在调动我们与作品这两个维度之间感知和联系这两个要素。而读书本身这一行为,则是一种积累。

书店中一般同一类书会放在一起,如果我们去逛书店,针对经典著作就可以翻看各个版本的封面有什么不同,读一读目录,进一步推测作者如何编排的内容或故事情节大致如何开展。这就是与我们的生活这一维度相联系。

将三个维度统一起来,培养我们的感知力,还可以通过将文字转为动态图像的办法。还是举一首大家熟悉的诗。柳宗元的《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读这首诗,可以把自己的眼睛想象成一架摄像机,诗歌的内容就是你的摄像机镜头捕捉到的。我们会发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拍摄这两句诗时,我们的镜头给的一定是远景,苍茫天地间,人、鸟声俱绝,只有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一切。第三句“孤舟蓑笠翁”,我们的摄像机聚焦给了一个特写——苍茫的背景下,只有一叶小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这种远近镜头切换的对比下,孤独感、人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镜头推进一直聚焦到老人手中的钓竿。

但最后我们应该怎么拍摄,诗人写的不是独钓寒江鱼,而是“独钓寒江雪”,最后镜头又回到雪来,回到天地间白茫茫的大雪,镜头再一次被拉远。在这种远-近-再近-远的切换中,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就变得丰满起来,他孤独,但他又有一种傲气,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再调动“渔翁垂钓”的文化积累,联系雪本身洁白晶莹的特点,我想大家对这首诗还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再遇到下雪天气,或者我们日常观察周围的环境,都可以用这样远近切换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说完水平线之下的部分,我们再说说水平线之上的表达。之前我们提到的“分析作品”“进行创作”“指导生活”便是文学素养这棵大树绽放的花朵。我们将自身、作品与生活三者有机结合,在分析作品过程中就更有效果。因为好的作品,往往“一是说人家所要说的,二是说人家所要听的。”(张爱玲《论写作》)大家想说的和想听的,都植根于我们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些经典作品不好看,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或者我们没有去思考过与之可以相关联的生活。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对春风又“绿”又“到”还是又“满”江南岸的辨析上,我觉得还不够。它和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我们今天来看,如果主人公是那些离开家乡,奔赴湖北支援的医疗人员,此时是不是又到了春风绿江南的时节?在这美好的春天,他们何时能够战胜疫情还乡呢?他们能否平安归来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再来读这两句诗,就会有更切身的体会。

所以站在三维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要比只有文本与我们的二维平面,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感知、积累、关联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意练习的。感知练习的要点在于多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变化,或者追问原因。

积累的方法就很多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充满趣味性,一些笨功夫,硬功夫还是要花的。只不过如果我们能更早地把感知与关联、表达这些要素运用到我们阅读文本和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提高文学素养,和解数学题,做实验一样,是充满趣味的。

寻求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联有时候就像数学里找规律和相似一样,一旦求得,充满了逻辑的快乐,更兼具审美的体验。

所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有时候还需要借助一些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我们更好地输出。苏轼是我们中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作家,当我们阅读了他的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意味着我们已经完成了较好的积累。

那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苏轼的几种称呼中: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你最想用哪一种称呼苏轼,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需要调动我们的知识积累,也需要我们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还体现了我们个人的审美追求。

所以我们如果是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在输出过程中既有梯子,又没有太低的天花板。

同样,我们还可以问一个问题,眉州、黄州、惠州、儋州……如果让你修建一座苏轼纪念馆,你会选择建在哪里,为什么?如果让你为纪念馆设置馆内的布展,你会怎么做?这就是项目式学习(PBL)的方法了。如果有一个小团队的孩子合作完成更为适宜。

这类问题,都在让我们努力进行高质量的表达,提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学修养,更是综合能力,项目式学习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只用一个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越能展现一个人的素养。因为大家都知道, 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标准答案呢?

我们把握四个要素:感知、积累、关联、表达。立足三个维度:自身、作品、生活,就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学素养,实现着三个层面能力的提升。在提升文学素养的道路上,也是我们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过充实又富有诗意生活的过程。

【 活动预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