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致少年的你:校园欺凌怎么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教室图片大全真实 法治的细节︱致少年的你:校园欺凌怎么破?

法治的细节︱致少年的你:校园欺凌怎么破?

2023-06-06 2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的一首《童年》,写出了成年人的记忆,写出了孩子们的期待,写出了校园应该具备的一切美好。

然而,就像在成人的世界里会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一样,在孩子生活的校园里,欺凌也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校园欺凌打破了象牙塔的宁静,给很多孩子的童年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尤其在网络时代,一些恶性校园欺凌事件被大面积传播,不断叩问着所有人的良心:我们能否保证校园安全,能否守护孩子的童年,让他们不再遭受欺凌的伤害?

一、何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并非新问题,在过去也一直存在。不过,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变迁,随着人们对儿童权利的尊重,校园欺凌开始受到了普遍关注。在日本,立法机关出台了专门的《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在我国,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随后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都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做了明确规定。

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呢,它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正常的矛盾和纠纷有什么区别呢?对此,《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在第21条有规定:“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校园欺凌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从主体角度看发生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且一般是一方强而另一方弱;其二,从主观心态来看,只能是故意,而不是疏忽大意或者无心之举;其三,从行为角度看,欺凌指对他人实施了欺压或侮辱的行为;其四,从后果看,是导致了切实的损害后果,包括身体、财产和心理伤害等。

因此,校园欺凌,并非调皮孩子之间的开玩笑或者打打闹闹,而是一种侵害他人权利和尊严的违法行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校园欺凌的本质就是以强凌弱的欺负人,它是法律所禁止的、发生于校园的、来自于孩子的一种恶。

二、什么造成了孩子的恶?

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绝不是简单的加害者有道德缺陷那么简单。孩子生来并非恶魔,但也不会个个都是天使,他只是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不成熟的人而已。具体到校园欺凌,孩子对同学展现出来的恶意和暴行,其原因需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

一方面是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会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普遍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甚至变成纵容,即使孩子做了错误行为,也未能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惩戒,从而使得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起码的尊重。还有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最关键的时刻,缺失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保护,使得其中一些孩子成为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有不少孩子成为了校园欺凌的作恶者。

同样,学校教育的扭曲,也是造就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就是应试教育盛行,道德教育缺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伟大的“这个家”“那个家”,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有德性的公民,在长大后可以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如果只强调考试和只重视升学率,未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平等、公道、人权和尊严等善的因子,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畸形的价值观,会在自己拥有某种优势时去欺负不如自己的人,并把这种欺凌视为人生成功的体现。

另一方面是氛围和文化的问题。

孩子虽然不是成年人,但他的成长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观念,并推动他们成为顺应这个社会的人。我们可以在教科书和课堂里给他讲人人平等的信条,但他可能在实践中看到的是权贵人物高高在上,而弱势群体被踩入尘埃;我们可以教他尊重和善待他人,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看到的却是冷漠,甚至戾气和暴力。孩子是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能折射出成人世界的某些残酷面相。因而,孩子身上有异常,病根可能恰恰在社会。

另外,孩子在娱乐休闲如游戏、视频中接触到的暴力文化,也会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时代,游戏和视频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越来越重要的娱乐,而在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和网络游戏青少年模式运行不畅效果不佳的背景下,某些娱乐作品对暴力的渲染,也可能会对孩子的行为、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

简而言之,如果家庭不能给孩子爱的能力,学校不能引导其形成平等意识和人权观念,而社会无法营造敬畏生命和人人得享尊严的氛围,那么,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我们该如何应对?

校园欺凌是法律问题,也是教育和社会问题。因此,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欺凌的预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具体到校园欺凌的预防,家庭和学校需要引导孩子懂得善待他人,学会恰当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核心理念包括礼貌、宽容、尊重、友谊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积极承担其“孩子成长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孩子行为正确时予以鼓励,在孩子行为偏差时予以批评和适当的惩罚。

学校要更加重视德育,不要空话大话,不要死记硬背,要春风化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温度打动和感动孩子的心。除了一般性道德信念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教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对学生,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或者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培养反欺凌意识,学会保护好自己。老师要以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方式告诉学生,在遇到欺凌时,怎么作会是更好的应对。比如,直视对方眼睛,告诉对方这是不对的;逃离现场,及时告诉老师或父母;和信任的同学结伴同行,与欺负过你的人保持距离等。

对教师,要开展校园欺凌能力的培训,让教师懂得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受到欺辱,如何鼓励受欺凌者表达被欺辱感,如何在欺凌行为发生后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把伤害后果控制在最小程度。

第二,欺凌的处理。

在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要正视问题,要积极处理,任何躲避、忽视或者消极应对都是错误的,不仅可能违法,也是对欺凌的纵容甚至鼓励。

对于教师来说,在校园欺凌发生后,应当在第一时间对欺凌行为进行制止。如果欺凌行为比较轻微,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规定,对欺凌者实施例如批评等惩戒;如果欺凌行为比较严重,则应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必要时还应对身体遭受伤害的孩子进行医学处理或者带去医院治疗。同时,对于能够证明欺凌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的各类证据,要及时进行保存。

对于学校来说,在收到校园欺凌的相关投诉或举报后,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调查需要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参与认定和处理;要收集相关的证据,比如监控视频、同学证言、医院诊断报告等,基于证据作出判断;要有程序观念,学校负责调查和处理的人员要与涉事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要充分听取受害者和欺凌者的诉求和申辩。

调查之后,学校要依据校纪校规,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后果,对欺凌者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或教育惩戒,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对于欺凌行为受害者,学校要安排老师或者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康复的支持,帮助其尽早走出梦魇,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

如果发现欺凌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的,学校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将事件提交给执法机关,追究欺凌者的法律责任。

第三,外部的支持。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但仅靠学校无法实现根治的目标。因此,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

一方面,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需要得到更科学和更严格的管理,避免孩子遭受到暴力文艺的不良影响。影视作品的分级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内容分类;青少年模式需要得到更有力的执行,家长需要督促孩子使用青少年模式,而平台需要不断丰富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池,避免因为其作品质量不高和数量不足而让孩子选择逃离。

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校园欺凌发生后,无论是对被欺凌者的后续帮助,还是对欺凌者的教育矫正,都可能不是学校和老师能独立完成的,因此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对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在校园欺凌治理问题上,社会工作者不会将视角局限于学生行为规范、心理等个人因素,而是会将视角扩大到贫困、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家庭因素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会通过协调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和技能,推动欺凌问题的源头性、系统性解决。

今年曾有部大火的韩剧《黑暗荣耀》。其中乔妹扮演的被欺凌者东恩花了10年时间完成了对欺凌者的终极复仇。但在复仇大爽剧的背后,却可以真实地看到被欺凌者长久的伤痛以及即使复仇成功后仍旧无法摆脱的内心折磨。联合国195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指出,父母、家庭、社会和政府应当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儿童“能有幸福的童年”。对于孩子来说,校园是他们成长的地方,是他们成年之后会常常追忆和魂牵梦绕的地方。因而,让校园里不再有欺凌,让校园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乐园,就是我们成人世界对孩子基本的承诺和担当。

谨以此文,献给欢度“六一”的少年的你。

-----

李红勃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