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变化过程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从妖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从妖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2023-08-17 0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承恩一生经历了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和明神宗五任帝王,当时政治的腐朽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严重,表面繁华,事实上外强中干的明王朝己经逐渐走向衰落,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和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也让吴承恩有所触动。

但在这沉闷的时代,也出现了像王艮、李贽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统治者过多干扰人民,过分地用严刑峻法和封建礼教束缚人民。这些思想家的出现,表明当时思想解放的思潮让人们对于人的价值更为重视和肯定。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心学则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他的认识更加突出了人的自主性,有利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之后王艮“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更为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自我解脱,在此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提升自我超脱的作用,他认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它是人们最初没有受到外界世俗思想干扰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

李贽反对说假话、办假事,讨伐假文学、假道学,斥责虚伪的道德说教,他希望能够绝假纯真,杜绝、摒弃虚假的行为方式,保持一颗真心,同时,他也肯定人的真情与私欲,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他以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者形象,言辞激进的批评当时社会的虚假现象与虚伪面目,挑战着封建社会的礼法、秩序,进一步推动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

李贽表面上是封建社会的异端,但是在骨子里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儒者,正因为爱之愈真,恨之愈切,故想重新淦释儒学,并使之能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人生。在李贽的心里,他也渴望功成名就,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大胆的思想给予吴承恩新的思考和冲击,这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孙悟空虽为神话人物,有着特别的出生方式,非凡的神通,但实质上他的经历非常符合李贽的思想观念,刚出生时,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保持着自然纯真的本心,离开花果山求仙访道、拜师学艺,则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从他初上天庭做弼马温,再到自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他爱好虚名的背后实质上是他对自我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追求,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从妖猴到斗战胜佛的转变。

1、

《西游记》第一回记载,在东胜神州傲来国临近大海的地方,有一处花果山,山顶处有一块仙石,因长久受到日月精华便孕育出仙胞,产生石卵,见风后化作一个石猴即孙悟空。非凡的出生虽然使孙悟空与众不同,但总体上,他此时的生活与花果山上一般的猴子并无区别,文中记载:“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称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时的孙悟空与山上的动物相伴、玩耍,并未显现出独特之处,直到他在跳入瀑布泉时表现出来的勇敢,让众猴注意到他。成为美猴王后三五百年与众猴们一起享乐天真,不胜欢乐,文中提到他们的生活是:“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但是,一次突然产生的远忧之心,促使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出海拜师学艺,历经南赡部洲、西牛贺洲,最终拜须菩提祖师为师。

从决定要寻访佛仙,学习长生之道开始,孙悟空坚持不懈,漂洋过海,用了数十年才寻访到须菩提祖师。按照樵夫的指示,来到祖师门前,孙悟空等待了很长时间,却不敢敲门打扰,见到有童子从门中走出来时,马上从树上跳下,对童子说话时的躬身,拜见祖师之前的整衣端肃,拜见祖师的倒身下拜与磕头,以及被祖师误会说谎时慌忙磕头解释的反应,一方面表现了孙悟空对于拜师的诚心与恳切。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这一阶段,包括之前的花果山时期,孙悟空个性中淳厚、真挚的一面。孙悟空对祖师谈及自己个性曾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孙悟空这一番言论中所提到的不恼、不嗔的处世态度,与他之后大闹天宫的行为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这一时期孙悟空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孩童,他以一颗淳朴、纯真的心来面对着世界,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跟随须菩提祖师学习期间,孙悟空与其他弟子一起,学习了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以及言悟礼貌,经道等,又学到了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以及筋斗云等神通,这一段学习经历对孙悟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变,是他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积累,也是他日后成为齐天大圣,保护唐僧取经的基础与资本。

2、

玉帝刚开始对孙悟空是不以为意的,直到东海龙王、冥司秦广王向玉帝上表后,才引起了玉帝的注意,此时玉帝对孙悟空的定位是为妖猴,第一次拜见玉帝时,玉帝因为他是下界妖仙而原谅他不知礼数,在天庭眼中,孙悟空更像是不服管教的妖,奉旨捉拿孙悟空的李天王、哪吁等天神称呼他为妖怪,对阵时,天神们称他为泼猴、泼妖猴,即便是后来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名号为天庭所承认,但在他们眼中,“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计较傣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

孙悟空在天庭的名位由弼马温变成了齐天大圣,看似威风了很多,但事实上,他在众神心中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当孙悟空在蟠桃会作乱后,玉帝更视其为妖猴,观音也持相同看法,如来认为他是猴子成精,至于他要取代玉帝的想法,在如来看来更是猖狂村野、暴横。孙悟空此时更加接近天界神佛眼里妖猴的概念,而他屡次挑战天庭权威的行为更是呼应了众神心中对其妖猴的定位。

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轻视前来讨伐的天兵天将,不仅称呼巨灵神为泼毛神,嘲笑他是脓包,还指责玉帝轻视贤能,又让巨灵神回去传信:“你看我这旌旗上字号。若依此字号升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狂妄态度在此充分显现。

第二次上天庭,孙悟空在行为上更加叛逆,大闹天宫后,面对前来捉拿自己的众多天兵天将,他淡然处之、不惧分毫,反而嘲笑这些毛神的法力。从八卦炉中逃脱后,“嗯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痈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摔,摔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耀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此时的孙悟空对待天庭众神丝毫没有尊重和敬畏,他将实力作为评判标准,因为自身神通广大,所以才会对自己被轻视感到气愤,对自封齐天大圣有自信,对天庭的追捕无所畏惧,孙悟空的这一系列行为的支撑点都是他所具备的神通、法力。

同时,孙悟空之所以有与天庭对抗的勇气,也来自于他与天庭的交手过程中,对天庭实力产生的认知,在他看来,天庭众神的法力并不出众,所说之话也是言不符实,尤其是玉帝对于他所作出的一些政策,如招他上天庭,封他为齐天大圣,更像是对孙悟空一些行为的妥协,这也让孙悟空在与天庭的一次次交手中,更加放任了自己的叛逆行为。

孙悟空的叛逆态度得以发生改变开始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这一次对阵算得上是孙悟空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尽管之前孙悟空被二郎神与太上老君合力联手打败,但他却屡次从天庭诸如斩妖台、八卦炉的惩戒中逃脱而不受伤损。因此,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才算是对孙悟空前期大胆行为的真正的、确实的惩罚,五百多年“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的时光,对追求自由的孙悟空来是为严惩。当被压山下不得舒伸的孙悟空向路过的观音求救时,受到了观音的点拨,由此皈依佛法,情愿修行。

3、

对于孙悟空而言,加入取经团队是他的又一次重要转变,也是他逐步深化认识,改变自我的开始,从此他便从一个天地生成的妖猴加入佛门,从妖仙走入正道。

首先,孙悟空经历了从被动皈依到主动皈依的心理转变。孙悟空早期虽然加入取经团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但是相对于唐僧对西天的向往以及虔诚的信仰而言,孙悟空的加入相对被动,这其中包含了逃离五行山,重获自由的渴望,也包含了对取经正果的向往,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意志还未真正的融入佛门弟子的身份,他身上的野性、妖性也是仍然存在的。

取经途中,唐僧、孙悟空师徒二人就常常因伤生一事产生矛盾。当孙悟空打死毛贼,唐僧责怪他行凶、伤生时,孙悟空“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此时的唐僧根本不能管控住孙悟空。

由于受制于紧箍咒,孙悟空不得不适当收敛自己的性格。如来提及紧箍儿的威力时曾说:“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悟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儿后,它就像在孙悟空头上生根一样勒在头上,难以取下,成为了唐僧管教、惩罚孙悟空的最强利器,文中写到唐僧念紧箍咒时,孙悟空“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的反应,也突出了紧箍咒对于孙悟空的束缚作用,从而让孙悟空顺从于唐僧命令,一心一意保卫唐僧到达西天的情节得以展开。

但是,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心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他对佛门的皈依开始变得更为主动,这主要表现在:取经路途中,孙悟空虽然和唐僧也偶有不岔之处,却从未主动离开过唐僧,放弃西天取经的事业。收服猪八戒时,他对猪八戒说自己是改邪归正、弃道从僧,保护唐僧去西天拜佛取经。对路途中借宿的老者,孙悟空也曾提过自己在之前大闹天宫,犯了逛上之罪,现如今脱难消灾,入佛门,求正果,保护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此时对于西天取经的态度己经转为坚定。

途经狮驼岭处,孙悟空误以为唐僧被妖精吃掉,他想:“老孙且驾个筋斗云,去见如来,备言前事。若肯把经与我送上东土,一则传扬善果,二则了我等心愿;若不肯与我,教他把松箍儿咒念念,退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误会唐僧死后自愿继续传扬善果,可见孙悟空对西天取经的认识在取经过程中逐渐提升,其心理真正对入佛门产生认同。

从早期被动加入取经团队,但是野性犹存,对唐僧的管束感到不适,甚至负气离开,到戴上紧箍儿,被迫收敛自己的行为,再到得成正果,紧箍儿自然消失,孙悟空对于西天取经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的饭依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有时还能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如针对唐僧天色将晚,何处安歇的疑问,孙悟空回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对于猪八戒叫苦喊累,提出教诲:“呆子,你这般言悟,似有报怨之心。还象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过黑水河时,唐僧听闻水声,孙悟空取笑唐僧多疑,并以此谈到《多心经》:“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一一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从张扬、不羁,到认同佛门和取经事业,这是他不断深化认识、修养心性的结果。

其次,在对待师父唐僧的态度上,孙悟空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孙悟空一开始虽拜唐僧为师,但由于当时他的心里还未真正理解、认可佛法,二人的合作中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保护唐僧安全到达西天,是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需要履行的责任。另一方面,唐僧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与野性未脱的孙悟空,在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早期的孙悟空对于唐僧的管教还未真正的服从、认可,所以他才会在被骗戴上紧箍儿后,出现嘴上答应日后听取唐僧教诲,心里却想着朝唐僧下手的举动,这时的孙悟空在行事上还带有野性,即使面对师父唐僧,当他感到不快或者受到束缚时,仍有一些较为凶暴的行为产生。

但在之后的路程中,孙悟空不仅负责的履行着护法的职责,还不断表现出尊师重道的一面,如唐僧生病恐耽误路程,孙悟空安慰他说:“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甚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误以为唐僧己被妖精吃了,孙悟空“心如刀绞,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病。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蚕害,不能保你上婆要。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从这些悟言、行为流露的情感中,都可以看出孙悟空对唐僧真挚的情谊,也可以看出孙悟空自身品质的日益完善。

最后,孙悟空对待天庭、西天众神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大闹天宫时对天庭叛逆、轻慢的态度,如称哪吒“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称呼二郎神为小辈,甚至在如来面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孙悟空之后在取经过程中寻求天神帮助时,其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情世故的认知与履行上。

例如:经过祭赛国时为制伏九头虫寻求二郎神帮助时,孙悟空因之前被二郎神降伏过,不好相见,因此让八戒先行试探,见到二郎神后,孙悟空说道:“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虽然脱难西行,未知功行何如。今因路遇祭赛国,搭救僧灾,在此擒妖索宝。偶见兄长车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悟气尊重有礼,称呼二郎神为兄长,之后与二郎神等人相聚叙情时,在待人接物上也是有礼有节,一方面表现了孙悟空对于二郎神的欣赏与感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孙悟空对于往事的坦荡心胸。

路过金平府时,为感谢四木禽星与西海龙王父子帮助捉拿犀牛精,孙悟空不仅将犀牛肉留下给西海龙王父子享用,还将锯下的四只犀角交给四木禽星,让他们带回去进贡给玉帝,并准备带一只献给佛祖。在告知当地百姓佛爷吃油的真相时,孙悟空也声明天神在收服妖魔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知理明律的行事方式与之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仅如此,孙悟空对待西天众神的态度也变得谦逊有礼。如:为降伏黑熊精前往观音处求援时,孙悟空先是让人通报,被唤入后依礼而行,临行前还对菩萨谢恩再拜。向如来求助时也是如此,礼貌的请人通传,耐心等待,看到如来时低头下拜、顿首等礼节都变现出他的有礼有节。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期对待神佛态度轻慢,参与取经团队后,相比之前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孙悟空的态度己经收敛很多,虽然他在取经过程中有求于神佛解决途中困难时,常有调侃之言,如取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等,有别于一般意义人对于神佛的恭敬,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孙悟空个性张扬、不受拘束,因此,他在取经过程中对待神佛的态度比较之前己经是发生了明显转变了。

孙悟空从出生后历经花果山生活,外出学艺,两次上天宫,大闹天宫被镇压,受到点化加入取经团队等过程,从扰乱天庭秩序,挑战天庭权威的被讨伐对象到成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形象中蕴含着对生命的重视和不懈追寻,他勇于表达自我,打破束缚,面对困难,始终不屈不挠。同时,孙悟空也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孙悟空是为心猿,是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宋明心学的影响之下,又结合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象征物,《西游记》通过孙悟空放纵不羁到修成正果的过程,表现了人心从放纵到约束的过程,紧箍咒又是定心真言,起到束缚的作用,吴承恩借助孙悟空形象,通过他的成长与完善,表现了心的完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