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乙己茴香豆几种写法原文 (1)读书笔记

(1)读书笔记

2023-12-21 0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为什么孔乙己这么说?知道四种‘茴’的写法到底重不重要?“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1

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12

这篇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2

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AD%94%E4%B9%99%E5%B7%B1 https://www.yuwenmi.com/yuwenban/jiunianji21/442010.html原文可见此链接 (一)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原文: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一开始将来酒店的人分为两类,做工的人 —— 短衣帮 —— 靠柜外站着喝酒??? —— 长衫主顾 —— 进店面点菜,坐着喝酒

其实这里有一点,短衣帮是做工的,那么长衫主顾是做什么工作的?

清末至民国初期,长衫代表了身份,短杉帮,代表了贫穷的劳动人民,相对的,长衫帮就代表了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文化的人。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即为穿着上层人士的衣服,但是做着贫困打工人的事。他当然也想去店面隔壁的房子里坐着喝酒,但是怎奈口袋空虚,寥寥几文钱还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

其实看到这里,孔乙己的行为充其量事打肿脸充胖子,算不得什么。

(二)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为什么孔乙己这么说?

原文: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⑶,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的形象一到店,别人就看着他笑,就算是只花了9文钱,别人也认为是他偷的,刚开始他还辩解说是“凭空污人清白”,后来别人说亲眼看到,他才说了这句经典台词,“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里孔乙己的辩解,“窃”和“偷”在他眼里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看来,对偷字的解释是:行苟且之事,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比如偷人、偷情、偷欢。而“窃”字的描述对象是限于财物或者物品之上的,至少并没有偷人、偷情、男欢女爱的意思。你可以说偷人,但不能说是窃人,而只能说窃人之财。但是上面其实别人明显说的是,“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可以说明这里特指的其实是东西,所以这里孔乙己想说的是,书代表的知识和文化是不能偷的,学到后就不像钱财和物品一般可以偷走。这里其实是表现了他对自己拥有知识的骄傲,所以这里他才说不能叫“偷”。因为知识不同于物品,但是这里可笑的点在于,他却把知识的承载物品 —— 书,卖了来换酒喝。

(三)知道四种‘回’的写法到底重不重要?

原文: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⑸,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这里孔乙己想要教书中的“我”写四种“回”的写法,“我”满不在乎。在这个环境下,他知道四种“回”的写法没有任何作用,没有人关注,但是如果孔乙己在隔壁的饭店坐着喝酒呢?他们坐着喝酒的人是不是就会聊这些了呢?

(四)“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到底是什么意思?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⑹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这些技艺算多吗?一点也不多。这句话接在后边显得不知所云,这是孔乙己这篇文章里唯一完整的对话描写。把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结合在一起,正是一种喜剧表演手法。

最后

我想,孔乙己如果能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喜剧演员,夸张的演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