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神话看中日不同的社会文化《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的对照 – TỔ VĂN HỌC NƯỚC NGOÀI KHOA NGỮ VĂN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P. HCM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嫦娥奔月的不同版本出处 从古代神话看中日不同的社会文化《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的对照 – TỔ VĂN HỌC NƯỚC NGOÀI KHOA NGỮ VĂN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P. HCM

从古代神话看中日不同的社会文化《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的对照 – TỔ VĂN HỌC NƯỚC NGOÀI KHOA NGỮ VĂN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P. HCM

2024-07-03 09: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吕 娜(延安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摘 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些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的《嫦娥奔月》与日本的《竹取物语》都讲述了仙女奔向月宫的故事,但不同文明产生的神话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本文在参考各先行研究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两个神话传说的对比分析,探讨由此反映的不同社会文化。

[关键词] 不死药;生死观;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72-02

神话是人类文学的先河,它装点了我们的童年,充满了神奇的幻想。不论是世界文明产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大同小异,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的相似性描述。例如,关于上万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话在许多地区都有类似的描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在童蒙初启时就耳熟能详,而《竹取物语》在日本同样是家喻户晓的传说。1992年在卫视中文台播出的日本影片《竹取物语》让很多中国人了解到日本也有一位奔向月亮的仙女,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与辉夜姬的美让看过影片的人至今念念不忘,在后来的人生旅程中对这个故事加以回忆时,都会被那极为空灵美丽的梦境和纯净的感情震荡。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不断加深,关系密切却又存在很大不同的中日文化传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学术界对两国文化的研究对比越来越多。对于日本的物语之祖《竹取物语》,有学者将其与我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进行了对比分析,也有学者研究了其中的伦理、君权意识。李海蓉在《中日“奔月”神话比较研究》一文中,从探究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影响的角度,对它们的相同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影响。赵虹的《与的比较研究》认为《斑竹姑娘》是《竹取物语》的原型,也肯定了汉文学对《竹取物语》的影响。神话故事本身就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究竟谁是谁的原型,这不是最重要的,本文且从《竹取物语》与《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探析其反映的不同社会文化。

一、故事简介

早在《万叶集》第16卷中就有《竹取翁歌》,“歌序”云:“昔有老翁,号曰竹取翁也。此翁季春元月,登丘远望;忽值煮羹之九名女子,白娇无俦,花容无匹。”讲的是竹取翁与九名仙女相会的故事,与《竹取物语》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但也可以推测本来存在着类似“竹取翁歌”那样为数不少的“竹取翁”故事,现在的《竹取物语》也只是其中之一。

一般认为,《竹取物语》成书于9世纪末至10世纪初,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化生、求婚、升天三个部分。一位伐竹翁在发光的竹子中发现一个小女孩,带回家中抚养,不久就长成一位超凡脱俗、美貌绝伦的女子。因其容貌能使满屋生辉,故取名“辉夜姬”,又译“赫映姬”。许多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可是这些求婚者都失败了。后来天皇想凭借权势强娶她,用官爵与荣华富贵诱惑伐竹翁,也遭到拒绝。原来她是月宫中人,因过被贬凡间,惩罚期满后,会在中秋之夜,回到月宫中去。天皇得知后,派了很多侍卫到伐竹翁家,可是也没能阻挡天人带走辉夜姬。最后,辉夜姬给伐竹翁与天皇留下信与不死药,披上羽衣,在众人茫然失措之中升空飞向月宫。

相对于《竹取物语》,嫦娥奔月的故事则显得扑朔迷离。最早讲到嫦娥的是《归藏》,较为完整的记录见于汉初的《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长生不死之药,好让夫妻二人在凡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凡间的生活,不满足于长生不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不死药,成仙飞至月宫。而据屈原《天问》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东汉张衡《灵宪》也有记载:“(嫦娥)窃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有说法认为嫦娥是为了避免不死药落入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之手,不得已才吞下了不死药。中国的神话体系本来就错综复杂,后世在传说中演绎出多种不同的版本。不过,其中以第一种故事版本流传最为广泛。

二、人物关系折射出的不同社会风貌

神话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神话中神的人物形象,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例如,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因此,透过神话的折射,可以约略看到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当时的生产状况和社会风貌。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认为《竹取物语》是“反映时代的作品”。

《竹取物语》产生于平安时代,日本社会的文明刚刚确立,封建社会制度尚不成熟。整个故事以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为背景,描绘出了一个较为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譬如,臣民竟然敢于违抗天皇的命令,这与中国封建集权专制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允许女儿在婚姻问题上有自己的决定权,这完全违背了中国封建礼教关于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长制度,也违反了“老尊幼卑”的家庭伦理规范;男女互通诗文说明女子在当时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恋爱中的追求与考验,表达了当时人们自由浪漫的爱情理想。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到了汉初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当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封建社会制度。嫦娥虽然成仙脱离了凡间,但害怕众仙嘲笑,不敢前往天庭,却奔向月宫,生活在寂寞冷清的广寒宫,落得个“寂寞嫦娥舒广袖,独揽月宫一片天”。按照《灵宪》的说法,嫦娥最后变成了蟾蜍。唐·李商隐更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心情写照。悲剧性的结局都在惩罚嫦娥抛弃后羿独自飞仙的行为,这正是封建礼教制度中“夫权”的折射。在中国古代社会,丈夫对妻子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违背丈夫的意志,势必遭到社会的谴责与惩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礼教成了人们难以摆脱的思想枷锁,支配着人们日常的言行。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日本民族文化还是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一面,《竹取物语》展现了日本古代社会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较为平等自由的一面。

三、不死药体现出的中日不同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原始性思考,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宗教到科学,从医学到哲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古今中外无数圣人先哲探索过,研究过,至今仍悬而未决。生较之于死无疑是美好的,是人类本能的追求。可无论尊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终将难免一死,谁都无法逃避。药物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使人们产生不死药可以治疗死亡的幻想。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相信有前生后世,更有人期望能够通过佛教修行成仙,从而长生不老。不死药,生死轮回的信仰,升仙,都是人类恐惧死亡试图逃脱的产物。

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后羿为了能使夫妻二人长生不老,不辞辛劳,翻越昼夜不熄的火焰山,渡过一片羽毛落下亦会沉没的弱水,才在西王母那里求得仅剩的一颗不死药。这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可见不死药的珍稀。无论是后羿、嫦娥,还是其他故事版本中后羿的弟子蓬蒙等,人人都想服用不死药。可是在《竹取物语》中,不死药是天上的使者带来给辉夜姬服用,让她去除身体在凡间沾染的秽气的。辉夜姬为报答伐竹翁的养育之恩,转赠给了伐竹翁。伐竹翁因为失去女儿悲痛不已,不愿服用不死药,又献给了天皇。天皇看了辉夜姬的信,作诗一首:“不能再见辉夜姬,安用不死之灵药”,也不愿服用不死药,最后命侍从把辉夜姬留下的不死药与信拿到离月宫最近的山顶烧掉,此后,这个山就叫做“不死山”,即“富士山”。死亡是无法预测和抵抗的,但它无法震慑人的灵魂,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作为人的最终归宿,日本民族早已坦然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神话故事反映的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即对不死药的“争抢”与“谦让”,对于生死与情感的不同取向。嫦娥宁可放弃夫妻情分,承受来自社会伦理的谴责,忍耐孤寂的月宫生活,也不愿放弃摆脱死亡升仙的机会。而伐竹翁与天皇则认为失去了辉夜姬,即使活在人世间也没有意义。相比之下,《竹取物语》中反映出来的日本民族超越死亡的情感与超然的生死观更打动人心。

通过以上对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对比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日本的社会文化虽然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但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多元化的一面。两个神话传说虽然都讲述了“奔月”的故事,却显现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和生死观,同时为读者勾勒出了两位美丽而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相同与不同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以达到真正的互相理解,从而推动中日友好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海蓉.中日“奔月”神话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9(10).

[2]赵虹.《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J].日本研究,2003(02).

[3]雷华.《竹取物语》与古代日本的伦理、君权意识[J].日本研究,2000(02).

http://yuwen.zhuixue.net/jiaoxue/2141.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