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相声界堪称“大师接班人”的五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姜昆最经典相声是哪一期 当今相声界堪称“大师接班人”的五人

当今相声界堪称“大师接班人”的五人

2023-07-18 14: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相声历史上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名家,但能够担起大师称号的少之又少。根据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的说法,相声历史上大师只有四个,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同行难以超越的贡献。

张寿臣:红遍京津两地的笑话大王,整理了很多经典的传统段子,给后辈留饭的一代宗师。

马三立:津派相声的灵魂人物,对于市井小人物的演绎出神入化,一代狗圣人,也是无人不宗马的缔造者。

侯宝林:相声改进小组的牵头人,让相声登堂入室成为高雅艺术,剔除了相声中的糟粕,使其成为文艺轻骑兵,也是八十年代相声巅峰的奠基人。

刘宝瑞:一代单口大王,用业内的评价就是,别人的单口都是讲故事,刘宝瑞的单口是看电影,有画面和没画面的区别大了去。

而四位大师现在都有接班人,并且将大师们的风格予以了传承和弘扬。

马三立——马志明

在天津无人不宗马的大环境下,最为原汁原味的马氏相声,还得数少马爷马志明。

马志明虽然最开始学的是武花脸,但他对于相声的悟性非常高,而且马三立对他言传身教,也成就了马志明的艺术风格。

相比马三立而言,马志明在技能领域更加的全面,有武花脸的底子,可以使身上的活。再加上学过白派京韵大鼓,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弥补了马老不能唱的短板。另外创作方面也非常出色,《纠纷》《五味俱全》都是足以传世的佳作,而改编版的《报菜名》更是超越了原作,成为马志明的代表作之一。

但马志明因为性格原因,跟同行来往不多,在他之后的马氏相声面临凋零的尴尬局面。少马一生收了五个徒弟,但他只认黄族民一个口盟弟子,其他几个他既没有传授,也没什么来往,所以很难硬说是马氏相声传人。

目前天津相声界得到马志明传授的青年演员,一个是马六甲的徒弟郝梦春,一个是马军,这两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使活跟马志明也十分相似,未来也可期。

张寿臣——田立禾

在天津相声普遍宗马的大环境下,田立禾算是少数几个走寿老风格的老艺人,属于正经的相空双打。

田立禾的相声是说跟演并重,而且表演方面更优,比如他的《金龟铁甲》《托妻献子》《怯剃头》等,听音频觉得特别可乐,看视频之后感叹“这尼玛绝了”,之后再去听别人的版本,除了骂街什么感觉都没有。

田先生很多单口活,只看文本一点不可乐,但他一表演直接笑翻全场。这就是有大师亲授的区别,张寿老当年顶着压力把年轻的田立禾收入门下(相声拜的是富寿严,评书门拜的寿老),而且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就是看重了这块好材料。

刘宝瑞——寇庚儒

相声演员中能够学刘宝瑞嗓音的不少,就连搞收藏的马未都都能票一把,但真正能够学到形神兼备的,那就只能在宝瑞老的亲传弟子里找了。

刘宝瑞的亲传弟子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唐杰忠和王文林,但这两人身上一点刘宝瑞的影子都没有。反而是不怎么出名的殷文硕与寇庚儒,有着巅峰时候宝瑞先生的影子,但殷文硕先生太早的离开了我们,所以现在只剩寇先生这一枝独秀了。

寇先生对于刘宝瑞的模仿可谓是有内有外,如果只听音频的话,几乎有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就是模仿痕迹太重,导致没有自己的风格,所以老先生一直不怎么红,看来相声界那句老话“似我者生,学我者死”确系真理啊。

说句题外话,寇庚儒有个师弟韩德江,他女儿比刘宝瑞还有名气。

侯宝林——姜昆

83年央视春晚上,侯大师对着马季说“这是我徒弟”,然后指着姜昆说“这是我徒弟的徒弟”,把这一支的传承明确了下来。

虽然提拔姜昆的人是马季,但侯大师晚年对姜昆也寄予了厚望,在病榻上还反复叮嘱姜昆,让他想办法保护相声,不要让歌舞杂技小品把相声淹没。

姜昆遵从侯大师的遗愿,为相声也做了不少努力,虽然在娱乐至上的大潮下,资本包装的三俗相声大行其道,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但姜昆依然坚守在高雅相声的阵地上,跟封建糟粕对抗,只要他没被资本给打倒,相声就不会从大雅之堂掉进屎尿屁的池子里万劫不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