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一生是这样的,你还会来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果所有外国企业撤离会怎样呢 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一生是这样的,你还会来吗?

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一生是这样的,你还会来吗?

2023-05-08 0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近有段话很火,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一生是这样的,你还会来吗?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不来了,上辈子也不知道犯了多大的错,这辈子这么苦。

其实我想说的是,有可能你这辈子过得好不好只是一个随机的状态。在去年,三位意大利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天赋与运气随机性在成功与失败中的作用》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来一个惊人的结果。人的成功与智力无关,主要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模拟实验下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人。而是在90到110分这段智力中等区间内偏高一点的人。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也都是智力中等的人。那么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做了一个模拟社会运作的模型,里面有1000个黑色的小人儿,大家智力各不相同。每个人初始的资产都是十块钱,有250个绿色的幸运会和250个红色的灾难的机会。这些小人都不动,这些绿点和红点随机的去触碰这些小人。碰到绿点这个人就有机会资产翻倍。当然了,翻多少取决于他的智力。碰到红点资产就会损失一半。

这个系统模拟运行了40年,结果显示最有钱的只有一个人,他拥有2600元,排名第二的也只有一个人,还有1300元。而其他绝大部分人的资产都趋于零了。这其实是符合二八法则的。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而这两个资产最多的人的治理就是普通治理水平。而那个智商最高的人资产趋近于零。那既然成功与否与智力无关,那跟什么有关呢?

研究者看了资产排名第一的小人的人生曲线,发现他一生当中不停地在遇到好事,一共遇到过八次好事。并且每次他都抓住了机会。而且他一生没有遇到灾难的事情。而最惨的一个小人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他遇到了15次灾难,就只遇到过一次好事。而这个人的智商却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力超群,但是遇不到好的机会,再聪明也没有用。但如果一个人能力平平,只要他遇到的机遇足够多,他总能抓住几次,实现人生的飞跃。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种实验有随机性,可是当实验者把这个模型跑了1万次之后,发现结果还是一样的。那个最有钱的人都是运气最好的人。只不过他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当然,因为这个实验里面的小人他是不能动的。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是可以趋利避害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是可以通过我们认知的提升发生改变的。我们要意识到,如果我们能多遇见机遇,多遇见好事。少遭遇不幸的话,我们就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很多人又说了,你遇到不幸的事情,那都是避免不了的。

的确,类似于地震这种天灾,我们确实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好好的照顾我们自己的身体呢?不过度透支身体,拿命换钱?可不可以少熬夜?可不可以少吃垃圾食品?可不可以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可不可以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减少我们患重大疾病的风险呢?那怎么增加遇到好事的几率呢?

我们会发现成功者的认知维度往往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界更宽,格局更大,性格更豁达,视野更开阔。他们能发现更多别人发现不了的机遇。成功者都是运气很好的,而认知维度决定着一个人好运的程度,想要提高运势。就不要把自己太局限的闷在一个小框框里面。眼里只有眼前这点事儿,通过后天多学习,多读书,并且认真思考,提取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自己看待世界的维度,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你会发现,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很多时候事情背后的道理和逻辑都是相通的。

另外,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并且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就更能够去识别哪些是机遇,哪些是陷阱。并且知道如果我们这么做将会发生什么。越努力越幸运。努力提升自己的运势,也许不能让你马上赶超身边的牛人。但至少比现在的你会有很大的改进。思路决定出路,今天又是努力向好的一天,加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