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学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提供学习支架。教师不仅要创设真实情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比如“学习任务单”,教师设计出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高水平落实《导学案》和《考练卷》,为学生当堂训练提供支持。再如为学生提供多媒体、思维导图和分析工具,比如史传单元中侠义人物的教学,用故事情节分析工具让学生通过了解文学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而学习写作;让学生使用思辨工具,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思辨分析,进而找出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运用矩阵工具,把人物形象放到领导水平矩阵中分析,横坐标是他们的工作业绩,纵坐标是他们的价值观,以此来深化学习。三是制定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

(五)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根据本学科教学特点,教给学生课堂内的六种学习方法、课堂外的拓展学习方法,背下来、讲出来、做出来,甚至复习方法、阅读方法、思维方法、创新方法等。比如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比如学习规则、契约、合作、领导与被领导。比如知识关联、榜样示范、学习自信心提升。比如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要让勤奋好学成为你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二要养成同学互助、交流合作、敢于展示、乐于讲题、善于发言的习惯和能力;三要让观察探究、问为什么成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和能力;四要养成当堂学习任务当堂清,规范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的习惯和能力;五要养成善于处理文本信息,归纳整理本节知识点、知识体系的习惯和能力;六要让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成为习惯,学会自学自育。

(六)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新时代,学习时空、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时时处处能学习、人人事事可学习,线上线下融合着学习,学校成了学习社区。当前,除了常规课堂,还有课后课堂、校外课堂、融合课堂,尤其是走出固定教室的大自然课堂,需要教师用心创设学习环境。比如校内开放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各种专用教室、各类器材室、运动场所等,让各种教学仪器、图书随时随地能被学生接触、观察、使用;校外让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就完成了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二、转变“学”的方式,实现“以学为本”

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应该以学习为主,以学习为中心。新课标提出了“三有”目标,其中“有本领”包含六个学会——会学习、会探究、会劳动、会健身、会审美、会交往,所以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关注学程改造,提倡多元学习方式,通过“有问题、有互动、有思辨、有争论”,培养学习力、思维力、探究力、合作力、展示力,因此,新的课堂上要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体验、反思”六种基本学习方式,并使之成为教学流程的一部分。

(一)自主学习有高度。“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达标检测、反思小结”是课堂学习的基本流程,学生自主学习处于第一位,高度就看达成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达成度就是看学生对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结果评价的实现程度;能动度就是看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与举措。

(二)合作学习有效度。课堂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离不开合作,合作学习正是要让孩子学习怎么与人对话的最好方式。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集体的合作,学生要在合作中学习尊重、学会对话、学会共长共进,这就是“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生成。具体的操作是“三看”: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否达到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三看导学案上的笔记是否精准。合作学习时应加强倾听、感谢、赞美他人、反馈、提问、致歉、与他人达成妥协等方面是指导。

(三)探究学习有深度。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课堂上老师是否提供情境,让学生“摸索”着找到知识规律或问题解决规律;针对问题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活动方式,重视探究活动过程。一节课中,围绕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探究是发现的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

(四)展示学习有温度。展示=对话+反馈。课堂上要尽可能拓展展示的形式和空间,鼓励学生倾听、互动、质疑、交流,带着情感表达,提升“展”与“示”的能力。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展示课堂“三允许”——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二是展示课堂“四不讲”——即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解决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三是展示课堂“六让”——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实验让学生做。

(五)体验学习有力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场合,通过感觉、体验、感悟来认识事物,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真实、直观感受等方式来学习知识。比如课堂上可以采取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以及有组织的互动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与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反思学习有精度。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西方的说法,中国哲学里叫做“悟”。如何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离不开反思。即便有了能力,如果不会反思、不会领悟,也不可能走到素养。反思不是自责,不是愧疚,而是接纳自己,提升自己。如果让学习真正发生,就得让思维真正发生;如果让学习看得见,就得让思维看得见。学习不触及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尤其是反思。学后反思有六级水平:一是回忆出有价值的信息,二是陈述的内容有一定的结构,三是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四是在所学与自我间建立联系,五是形成正确的观念,六是能够解决问题。层级越高,则反思水平越高。

三、“做中学”,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实践育人。实践性是新课标为教学活动确立的“刚性”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外在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有专业人士指出,跨学科、项目制、综合性、实践性,是新课标最重要特征。

(一)基于“实践”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学科“探究”进一步走向了学科“实践”,各科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这要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在全市推广项目学习和劳动课程,是我们努力在不同学科课堂上落实动手实践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整合”的教学改革

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就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结构化离不开整合,整合就是将学习主体、学习内容、时间、空间、资源和真实情境等进行恰切性重组,将课程目标要素的整合、活动与练习的整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整合、评价标准和工具的整合、不同课程形式的整合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发挥学科内知识间、学科与学科间、校内与校外、学科与活动间的综合育人功能。新课程加大了两个方面整合的力度:一是各学科内的综合,强调学科内知识的统整,如语文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更加强调落实由多种知识组合而成的任务群学习;二是学科与学科的综合,比如将音乐、美术合并为艺术学科,各学科留出跨学科学习时间。

(三)基于“大单元”的教学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按课时分配知识点的,因此老师会分课时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小主题等作为一个单位设计教学,甚至将一篇语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单位,设计成两份教案。新目标要求老师的教学设计单位从“一个一个知识点”转向“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任务”,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单位,用课程的话语来说,就是单元。“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新课标倡导各学科以大观念(也称大概念)将学科知识结构化,以大主题、大单元作为教学的结构单位,强调以大观念为主线让知识结构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事件,解决知识碎片化、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大单元设计,最上位的思考是本单元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找到本单元学习内容中本质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核心观点,即“大概念”。找到大概念,是大单元设计的关键性技术。有了大概念,才可以转化成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再生成相应的子任务。问题导学模式下,以大问题组织非常便利。单元设计,要素有6个: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反思,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形成一个微课程。

走进新时代,课程在变,课标在变,教材在变,评价在变,教学在变,课堂也在变。我们需要抓住重心,调结构、转方式、变关系,从“教”走向“学”,从“教”走向“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型人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系长治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