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理解三纲领八条目及其内在关系的内涵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教育学 | 名词解释每日一句 06【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概括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大学教育目的和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 步骤 ,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道德体系。

难度系数:★★★☆☆ 重要系数:★★★★☆

内容扩展

【内容声明】

以下内容是提供参考,背景知识参考来自历史书籍、考研书籍、百度等,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记忆。每天看一看,加深记忆。2020考研加油,有问题的地方欢迎同学们指出纠正,谢谢!

【记关键词】

教育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格物致知--起点

儒家道德体系:| 正心诚意--中心

| 修身--根本要求

| 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目标

【背景知识】

一、三纲领:

1、“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 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 人固有的善性。

2、“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 ,释义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3、“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 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二、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 的过程,在此,主要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

2、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3、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4、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 家 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的一贯特点。

5、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 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 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