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不应该是无底线的女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拳diss 女权不应该是无底线的女拳

女权不应该是无底线的女拳

2023-05-26 07: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2021年5月6日,乃万在长沙的音乐节上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Boy》,并解释创作初衷:“男生也有很多梦想,想做球员想做游戏玩家,但是到了十八岁他们的梦想成了买房买车,所以我们应该给心爱的男孩子一些宽容和理解,所以男生也要大胆地继续追寻你们的梦想,女生也一定要坚持做自己。”这番言论,在被过度解读后,变为了一部分人口中的不为女性发声和媚男思想。这期间,一位不赞同乃万发言的患癌患者的网友遭受到了网络暴力,她求助平台的账号被人恶意举报,然后乃万给她捐了款并发布到公众平台,随后删除这条动态。舆论战争范围扩大。许多艺人加入这次的战争。

【关键词】女权 性别平等

【Abstract】On May 6, 2021, Naiwan sang her original song "boy" at the music festival in Changsha,and explaine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We should give our beloved boys some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So boys should boldly continue to pursue your dreams, and girls must insist on being themselves." After being over interpreted, this remark has turned into the idea of not speaking for women and flattering men in a part of the popu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 cancer patient's netizen who didn't agree with Naiwan's speech suffered from internet violence. Her help platform account was maliciously reported. Then Naiwan donated money to her and released it to the public platform, and then deleted this dynamic. The scope of the public opinion war has expanded. Many artists joined the war.

【Key words】 Feminism, gender equality

【案例简介】

2021年5月6日,歌手乃万在音乐节上唱了一首自己的歌,并解释了自己之所以创作了这么一首歌的原因:男生也有很多梦想,想做球员想做游戏玩家,但是到了十八岁他们的梦想都变成了买房买车,所以我们应该给心爱的男孩子一些宽容和理解,所以男生也要大胆地继续追求你们的梦想,女生也一定要坚持做自己,每个人都坚持做自己,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令乃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字眼会在微博上迅速发酵,被网友称之为:“媚男”,当天下午,乃万发文回应:“你们真的够了。如果过嘴瘾让你们很爽,请便。但我不会退缩。因为我没有做错。”

5月7日,乃万给一位反对自己言论的患癌女孩捐款。不过她晒出捐款明细的做法,又被认为是作秀,以及利用影响力引导粉丝网暴患癌女孩。5月8日,乃万在网易云发文:“最浪漫的那场音乐节成了我一辈子的噩梦。我不喜欢风了,不喜欢鲜花了,也不喜欢太阳了。看来看去各种地方也只有歌里能待一会儿了。”当天,演员李佳航发文声援乃万,并呼吁男女互相理解。

5月9日,西安某大学发布通报,开除一位在此次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的学生.原因是该学生在5月7日对反对乃万言论的癌症患者进行人身攻击:“我代表我全体粉丝祝恶魔早日战胜你。”并表示,“那些见不得的女生替男生说话的女拳师们,喜欢对线建议来我评论区,同样的也祝你们早日患癌,这种人不值得怜悯。” 而学校也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严厉批评,责令删除不当言论和相关视频。最终,学校对该生做了退学处理。

一、【案例分析】

为何这次乃万关于性别的发言如此出圈,引起巨大反响?

1、焦虑制造、贩卖与眼球经济

互联网时代,最能博得点击量的莫过于对性别,生活所产生的焦虑的建构。制造焦虑和贩卖焦虑已经成为了当代自媒体博眼球,抢流量的一大输出手段。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这些自媒体放弃了对于好内容的追求,一味的制造使人们更加焦虑的内容,以类似“议程设置”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对这种类似的事件进行关注,已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媒体再辅以其擅长的“标签化”传播方式抢占人们的注意力。“标签化”自带舆论性,特别是在两性类话题中,利用人们对“女拳”“仇男”的刻板印象,则可使两性冲突一触即发。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转换出的流量能够直接带来利益,因而媒体也就更加关注这一话题。

2、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如中国文化的冲突

最近今年,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互联网也越来越开放,因此有关外国意识形态渲染的有害内容也正在进入我国互联网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特搞颜色革命,希望中国和苏联一样,可以被和平演变。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渲染和舆论的压力下,中国的女权渐渐朝着“中华田园女权”的方向演进,要求男女平等却要男性承担主要责任,以女权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的群体。田园女权大体上泛指一种“单边、利己”的女权主义,与实现男女平权的目标背道而驰。不得不说,这些有害的信息让互联网空间变得十分涣散,有很多不明所以,没有行成批判思想的人被类似的思想所影响,因此互联网上的“性别”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最多的论题之一。

3、性别的媒介形象塑造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他者”的女性媒介形象并未改变。“白幼瘦”已经成为亚洲女性主流审美,在这样的价值观传递中,女性个人已经丧失了作为主体的判断价值。这种通过建构女性“美”而物化女性的现象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未曾觉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而在部分电视、海报和短视频广告中,女性的身体都以一种审美客体的形式出现,女性的躯体是提供给众人,尤其是男性观赏的,是作为“景观”被呈现的。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将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概括为“被看的女人”,即“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他们自己的关系。

女性的“物化”“性对象化”“被观赏化”的媒介形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媒介中对男女或性别的讨论,甚至激化了对LGBTQ群体的矛盾。女性的媒介形象在数千年来可能都没有逃离男性观看的视角。媒介本质上是社会的镜像,是社会文化的表现,而文化是一个无声无息、不断沉淀的过程。通过大众媒介塑造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将对大众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案例反思】

1、逆向歧视

重看乃万的发言, “男生长大后的梦想都变成了买车买房”……一方面,“女生要理解心爱的男孩”,站在女性主义立场的网友将这一句看似包含理解和善意的话,注入了太多个人解释,信息偏差导致她们认为这种“理解”完全没有考虑女性本就被挤压的社会生存空间,反而包含了“男拳”色彩。另一方面,乃万作为公众人物,在事件发酵后也并未进行及时有效的解释,反而给了网友断章取义的机会,导致矛盾升级。

其实,乃万先提起的性别差异,反映出一直以来被普遍接受的“默许规则”和有据可循的社会沉疴——男性,尤其是在婚恋市场上,似乎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才能在“雄竞”市场上甩掉更多竞争者,扩大选择范围,也作为检验男方实力的指标,做好未来稳定生活的保障。韩国作家孙雅兰把此总结为“逆向歧视”、“歧视费用”,认为这是长久以来歧视女性付出的代价。而让男性受困于这种压力的本质,是男权社会,也称为菲勒斯中心主义。

菲勒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基于男性生理特征的男性身份和权力的意识形态话语。这种话语下,男人有天生的优越感,作为镜像,女性弱势的“他者”地位是由男人来衡量的。由此,男人和女人变成了二元对立。但事实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并不在于性别差异,而是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女性的能力受到限制和歧视,因而她们的社会贡献减少,相应的社会福利也减少。这一问题是通过男性承担更多工作和义务的形式完成的,这是男性受到的逆向歧视的实质,也就是歧视的代价。这个代价不是女性施加的,而正是来自父权社会的反噬。父权社会默认男性主导经济活动,独占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这样的社会,女性无法实现经济独立,只能依赖男性所占有的资源。

2、极端女权

从家庭到职场到社会,女性始终处在大量偏见的裹挟之中,有很多事实上的艰难。基于这些事实,近年全球范围内的女权思潮勃兴,由此引发的行动也如火如荼。那些藏在日常生活里的不公,逐渐得以显露,得到讨论。阳光下就有暗影。与此伴生的,是一些谈男色变的极端女权。凡事只接受女性至上,空喊口号,满身戾气和愤怒,却不能做出丝毫的贡献。通常这样的人最喜欢划分阵营:你替女性说话,就是自己人。你替男性说话,就是敌人。或许正是这种情绪性的对抱团的渴望,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性别争议。

不可否认,长久以来,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主义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去重新书写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思想的激烈交锋。而我们要明白的是,女权主义的意涵是“女性争取平等权力”,真正的女权不是煽动性别对立,而是弥合两性的冲突。正如好的媒体不是挑拨阶层与族群矛盾,而是整合与引领我们的社会。

3、公众人物发声

乃万也成为继杨笠之后,男女性别对立情绪的又一个出气筒。她最开始或许真的没有挑起性别对立的意思,但是后续的处理真的可以用全盘崩坏来形容: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澄清,反而将音乐节比作自己的噩梦,挂素人、微博嘴硬、网易云发表咯噔文学……将事件完全推向不可控的状态。我们捍卫每个人说话的权利,但在饭圈流量的语境里,公众人物的言论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要求发言者顾及自己的影响力,应该也无可厚非。很遗憾,明星并不是普通人,今天也不再是一个随意说话不用负责的年代。

三、【自身体会】

我们需要对类似的无底线的女拳主义事件进行反思。是否只要有维护女性的借口,就可以罔顾当事人言论被人扭曲,用不正当的方式诋毁或谩骂?是否只要贬低了男性,就真的可以提高女性的地位?这样是否就可以给女性带来真正的生活和心智上的自由与平等?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举动都不能真正带来性别的平等,偏激的言论和网络暴力,打造孤立男性从而标榜女性的女拳人设,只会加剧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另一种偏颇的性别霸凌。女权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权社会。但因为过往的历史里,女性由于生理特征和与男性地位的不均等,使得她们在社会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她们在被附加诸多不平等要求的同时,失去本应有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对待,这也使得部分女权主义者走上了以不公正反抗不公正的女拳道路,试图用贬低或憎恨男性的方式来夺回自己的权利。但孤立和侮辱男性从来不能标榜女性,真正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影响力来自于女性个体本身,而不是通过贬低或掠夺男性的女拳行为来完成。

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提到:“所谓女性解放,就是让她不再局限于她同男人的关系,而不是不让她有这种关系。”这句话是说只有女性把她们本身当做和男性一般的个体来看待,尊重自己自由选择和平等的权利,两性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地得到解放。

这样的人权解放并非部分不够理智的女拳主义者,通过表现自己的弱势来贬低男性或求取共情可以做到的。仅仅困在性别贬低的死循环里,只会是一个个性别压迫的轮回,只不过最终受害者是女性或男性的反复罢了,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得不到自由,男性也不堪其扰,两性平等的人权社会终究不会到来。社会在心疼女性被套上传统枷锁并鼓励她们冲破枷锁的同时,也可以担待男性的不容易并鼓励他们突破固有的男性刻板印象,成为新时代男性。群体在为女性遭遇不平之事发声时,也可以为男性面临的迫害行为声援,而非女性只能共情女性,男性只能为男性发声。当代性别平等不是厚此薄彼的概念,女性权利应该落到每个人的心里,落到两性的人权本身,那样日后不理智的男拳或女拳会少一些,当不公来临时,真正的公平正义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I[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张友文.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抗拒话语——驱逐菲勒斯[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06):60-62.

[4] 马守敏.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

[5] 杨帆.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20.

[6] 李淳永.女性价值悖论:新媒体传播中的“她”[J].视听,2021(05):171-17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