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丨一堂课讲透花鸟画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子完美身材比例 书画联盟丨一堂课讲透花鸟画的发展

书画联盟丨一堂课讲透花鸟画的发展

2023-04-11 0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第一章

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是从1935年起始的,至今才二十多年。在这以前,曾从民间画师学习过养花养虫鸟、制染料。还曾学画过山水画和写意的花鸟画。虽都是些“依样画葫芦”,很少创作,但在运笔用墨以及养花养虫鸟上,确为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那位教我制颜料的老师,他是位不大出名的民间画师,他循循善诱地使我观察体验了花草虫鱼的生活,使我懂得了绘画工具的制作和使用,那时我才23岁。

这本书是专就1935年以后,既是我从46岁学习工笔花鸟画起,到目前为止,把我在这二十多年中实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工笔花鸟画地一种参考资料。只是,限于我的水平,错误的地方不仅不能免,可能还很多,这就唯有要求读者给予批评和指导,免得我自误误人。

一、学习花鸟画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对禽鸟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

花鸟画要它尽态极妍、神形兼备,也要它鸟语花香、跃然纸上,本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和自然景物分不开的。青山绿水、碧草红花、好鸟时鸣,助人情趣,有的采入歌谣,有的编成小唱,自昔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一部《诗经》就是最好的花鸟画题材。画家们把人们喜爱的花鸟禽虫搜入笔端,塑造成更加美好的形象,不能说不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贡献。它是给人怡人心神的无声的诗,它可以养性,可以抒情,可以解忧,可以破闷,更可以使人领会到发荣滋长、生动活泼,促人以进取之情。

画菊使人有傲霜之感,画竹使人发劲节之思,画松树使人知凌风傲雪,万古长青的精神,这和画黄鹂、戴胜与农时有关,一样是花鸟画传统的精神。

民族绘画的花鸟画传统是写生的,是符合于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创作方法,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而熟悉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地夸张,用精简提炼的笔墨,描写瞬间的动态——包括风晴雨露的花卉在内,它似乎不应该被认为是“静物画”。花鸟画家们所以能够把花鸟瞬息万变的动态捕捉住,是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熟悉和观察研究分不开的。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熟练的写生,对于瞬间事物,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很自然地创作出又真实、又概括、又生动、又传神的作品。这作品完全可以做到玉树临风,莺簧百啭,成为动的花鸟画独特的风格,被世界所公认,这是值得我们所骄傲的。尽管我们的花鸟画家不是在有花有鸟的现场去创作,更不是用标本来创作,而是在室内创作的。

花鸟画这一写生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学习花鸟画的,不仅是要继承,还必须要向前发扬光大,使得标志着我们新时代独特风格的花鸟画,更加光辉灿烂地丰富世界民族绘画的宝库。

二、中国花鸟画是怎样发展下来的

关于中国花鸟画发展的一些社会、历史、经济等因素,限于我的水平,我只从花鸟画这个角度谈谈它的表面现象。

谈到我国花鸟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生传统就首先应从象形文字的创造谈起。当然,彩陶就更早了。我们仅从殷代的甲骨和商周的青铜器上所见到的象形文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由于传写、版刻还恐有讹误,不去征引)已可以看出创造文字者是用现实主义写实的创作方法来塑造形象,使得这一具体形象简单概括、特征鲜明,使人一望而知:羊是羊,马是马,长鼻子的是象。我们祖先通过精确的观察、细密的分析、仔细的比较、大胆地概括,创造成为象形文字——单一的绘画,就今日所见到的,起码也有三千多年以上的历史,这是首先值得我们骄傲的。

鸟兽草木之名,在商周时代已经在民间歌谣——《诗经》中大量地出现了。同时,商代的青铜器花纹上,劳动人民已经塑造了凤的形象。此后简单的花朵、生动的禽鸟,我们从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砖、瓦以及壁画上都可以见到活生生、简练、概括的形象。

在东晋顾恺之(约345--406年)传世的《女史箴图》“日盈月满”那一段里,他画了两只朱红色的长尾鸟:一只惊飞回望,一只伸颈欲飞,非常生动。在流传至今的卷轴画上,这要算是最早的了——当然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更在前(见北京历史博物馆印行的《楚文物展览图录》十二)。

自东晋经南北朝到隋唐(公元4、5、6、7世纪),中国绘画汲取外来文化,营养自己,更加多元化。那时在文献上已有一些花鸟画家出现。同时民间画家的遗迹,在壁画上、墓葬砖瓦碑碣上、建筑物上、日常生活的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丰富、生动活泼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画,直到它完全发育成为单一的绘画——花鸟卷轴画。

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花鸟画家,仅据《宣和画谱》(书成于公元1120年)的记载,只有八人。书上对薛稷画鹤,说他是写生,不但是形神姿态如生,而且一望就知道鹤的雌雄和鹤种的南北,所以李白和杜甫都写诗来称赞他。现在流传到域外赵佶的《六鹤图》,很有可能是沿袭了薛稷的画风传下来的。书上说到边鸾,那时新罗国送来一只孔雀给皇帝(唐德宗李适),这孔雀善于舞蹈,皇帝就命令边鸾画它,画成,真的仿佛孔雀按着音乐的节奏,婆娑起舞。又说,萧悦画竹,被当时诗人白居易看见了,作诗题他画竹说:“举头忽见不是画,低耳倾听疑有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花鸟画的传统,是抓住对象一刹那的动态把它表现出来,这和把画花(包括画竹)画鸟认为是静物画恰恰相反。

《宣和画谱》又说,郭乾晖善画鹞,他常住郊外。养禽鸟玩弄,偶然心有所得,当即用笔作画,画成,格律老劲,曲尽物性之妙。上面虽仅是些文献上的记载,但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簪花仕女图》里所画的花和鹤,尽管画家不是画花鸟的专家,也可以看出他相当的生动活泼了。在这时期里,民间的花鸟画更加发达。在壁画上、器物上、雕刻上,都显示出繁荣富丽、生动活泼的作风,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

五代到北宋末(公元907---1127年),花鸟画继承唐代的写生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形式,可以说花鸟画到了北宋末期,已经达到了光辉灿烂盛极一时的时期。这时的花鸟画主张写生,主张师造化,主张从生活中塑造有高韵的形象,尽可能地避开工巧。在设色的鲜华柔婉以外,主要的要健全写生形象的气骨,反对在写生当中为了“曲尽其态”,造成工致细巧,失掉了笔墨的高韵;在设色的时候,如果流于轻薄,致使气势骨力不够,那就变成了软弱无力(见《宣和画谱》、《花鸟叙论》)。

同时,在李所作的《画品》中,批判了花鸟画只注意描写局部的形似和细密,而失掉了全局整体的气势和精神,还批判了“物物雕琢”的不当,而要求在画面的造型上要“妙造自然”。凡是这些,可以看出所要求花鸟画家的不是摄影照相,不是直接照抄事物的真象,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集中地加以提炼,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因此才主张师造化,塑造有高韵、有骨气的形象,反对工致细巧,物物雕琢而失掉了整体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仅就花鸟画来说,是要求“形神兼备”,有“高韵”有“气骨”,“妙造自然”的花鸟画,它是周密不苟“师造化”的结果。

我们试从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所陈列的花鸟画来看,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翎与毛的塑造,有显然的区分,毛柔软、翎刚硬的感觉,一开卷就可以接触到,昆虫的腿爪也显示了这一点,更不用说它的生动活泼。崔白的《寒雀图卷》,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枇杷山鸟图》,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等等都是形神兼备,有高韵、有气骨,妙造自然的花鸟画。尽管在创作的表现方法上,他们个人所强调的并不相同,但这正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

很显然,当时指导性的理论,影响和刺激了创作(包括民间的)。同时,更加扩张了画院的组织,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在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宣布:天下画家以不模仿古人,而物的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的为工。并用出题考试的方法,考试民间画家(如用“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这类古诗的名句作题目,考画一幅画)。在画院(“翰林图画院”的简称,院里穿出来的画又叫院画或院体画)中设立了“待诏”、“袛候”、“画学正”、“学生”等官阶,以表示对绘画技术的区别。鲁迅先生在《论“就形式的采用”》一文中说:“宋的画院,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第24页)我们看宋代的画院,正是有它特出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特别是颓废的萎靡不振的东西。在这时文人画渐兴,像米芾(赵佶时他作书画两学博士)那样的“文人”,在他所著的《画史》、《画评》、《待访录》、《宝晋斋集》、《英光集》里竟对从古以来画翎毛的一概加以否定,说成了“欠雅”。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时期,花鸟画虽仍继承这北宋末期的花鸟画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但发展的深度不够大,继承的成分比较多。例如:李迪,他是学习徐熙和崔白的,由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德茂和那时的画院(故宫博物院陈列他的《骏犬图》和《雏鸡图》)。李安忠是学黄筌、黄居寀的,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瑛。林椿和宋纯他是学赵昌的,林椿也传给了他的儿子(故宫博物院陈列着林椿的《果实来禽图》)。当然,像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所陈列的《双鸳鸯图》(故宫博物院有印本)、《枇杷绣眼图》、《出水芙蓉图》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周密不苟、被人喜爱的作品。这时还有马远和马麟父子的花鸟画,如故宫博物院陈列出来的马远的《梅石溪凫图》,马麟的《层叠冰绡图》,马远用他创造性的画山水的方法写梅写溪,描写鸟凫在水里的动态,马麟用刚健的笔法描写白梅的冷香,他们都富于创造性,特别是在构图方面,一个为群凫创造优美的环境,一个只在一角画出梅花,大部分空白,更使人觉得冷艳芬芳。此外,还有兼工带写的一派,这是起源于北宋的,如:苏轼、赵佶的画竹,只用浓淡墨一笔画成,不用勾勒,这和所传徐崇嗣只用颜色敷染成为没骨画画是同有创造性发展的,还有梁楷和僧人法常,梁楷的作品如绘画馆的《秋柳双鸭图》,法常号牧溪,他的作品,日本保存有很多幅,最著名的如《松藤八哥》、《竹鹤图》等。与此同时,有杨无咎的墨梅,赵孟坚的墨兰和白描水仙,他们都是从兼工带写发展下来的,最后发展成为文人画。

两宋(北宋南宋)花鸟画,是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了花鸟画的能动性——气韵生动。同时,还要求做到形神兼备,妙造自然。《红蓼白鹅》是静(鹅)中有动(红蓼枝叶),崔白的《双喜图》、《竹鸥》,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枇杷山鸟》,梁师闵的《芦汀密雪》,李迪的《雏鸡》,马远的《梅石溪凫》,张茂的《双鸳鸯》,林椿的《果实来禽图》,梁揩的《秋柳双鸦》,以及绘画馆中宋人的那些单页画如《红蓼水禽》《枇杷绣羽》《群鱼戏藻》《出水芙蓉》等图,不但使人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并且一朵花瓣,一片叶子,一堆丛草,一片清溪,都使人感觉它们在动,是和主题思想内容很和谐地在动,这个动态,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差不多是抓住了对象千万分之一秒的动态,通过丰富的想象,千锤百炼地把它集中地提炼出来。同时,他们还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从使用笔墨,使用色彩等手法,创造成为自己的风格,使它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他们这造诣适与养花木、养禽鸟草虫和在田野林木观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花鸟画是有情节性有诗意的动的绘画。文人水墨画,如画竹、画兰、画禽鸟等,也讲究风情雨露,也讲究飞鸣食宿,他们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作家要做到“气韵生动”的这一优良传统。不过,在北宋,传统的发扬和风格的创造比较多,在南宋,传统的继承比较多,传统的发扬,风格的创造比较少。由于北宋时期的画家,仅一部分入了画院,这也许是在绘画上继承和因袭成分较多的原因之一吧。在院外的文人画,在南宋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直到元朝,这并不时偶然的。

元朝(公元1206--1368年)的花鸟画,在花鸟画家来说,已经感到寥寥无几。赵孟頫(子昂)的《枯木竹石图》、《幽篁戴胜图》是他充分发挥了笔墨的作用的。像陈琳的《野凫图》、王渊的《幽篁鹁鸽图》、张守忠的《桃花山鸟图》(都在域外)等,他们都是水墨和白描相结合,兼工带写的作品。在这时期应特别提到的是画竹和画梅,李珩、柯久思和王冕的作品,如故宫绘画馆所陈列的《四清图》、《设色双钩竹图》、《墨竹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在绘影、绘声和绘芳香方面,假如肯平心静气地领略一下的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对它的看法是:由用绢到用纸,由用色到用墨,在写生的基础上进步到兼工带写,半工半写,做到“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须八法通”的高度技巧,专就花鸟画来说,是有它辉煌成就的。

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花鸟画,它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兼工带写这方面发展的。明初虽又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在武英殿置待诏,在仁智殿待画工,并且把工笔花鸟画家边文进召至北京,给他武英殿置待诏的官职。边文进和明中的花鸟画家吕纪,他们都是接续着南宋花鸟画而发展下来的。边学李迪、李安忠的成分比较多,吕学马远父子和鲁宗贵的成分比较多,我们一见他们的作品,即可看出他们继承传统的成分。但是他们还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到明末的陈洪绶,他的画竹翎毛,是创造性地继承着宋人的勾勒,他比边、吕二家更有新的成就。

这一代的花鸟画已发展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写意画里形成了大写意和小写意。并且那时候的士大夫的阶级竟主张对花木不必管花、叶和花蕊的真实,说什么“若夫翠辩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见《丹青志》陈淳条)。这就是说“庸俗”的“画工”,才对花木去辨别叶子,追寻颜色、识别花朵、分析花蕊,“高流”的画家们可以不管这一套而信笔一挥。这就造成脱离实际、脱离写生的花鸟画。但是,大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林良和他的儿子林效以及王乾、徐渭、八大、石涛。这是痛快淋漓的花鸟画,对于花鸟画传统来说,它是从写生向前发展的,首先是做到了生动活泼。小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沈周、陈淳、陆治、周之冕、孙克弘这些人。他们是以清倩柔婉见长的,为了与“俗工”有别,他们有的“不求形似”,只是片面强调笔墨的高韵,对于花鸟画写生所要求的“形神兼备”,似乎抛弃形而只在求神。

明初画院里,发明了画翎毛的“点垛法”,用破笔枯墨,连点带刷,非常生动活泼,这是进步的方法(曾见明人的记录上记载点垛法翎毛的创始人,可惜我连书名也忘记了,不能确指是谁),这方法至今普遍地流传着。另外,还发明了勾花点叶的画法,至今仍被画家使用着。明末,有胡日从的《十竹斋画谱》行世,这对初学绘画是有帮助的。

清代(公元前644—1911年)的花鸟画,在这一时期里,我们首先看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然后再看花鸟画。这样比较一下,花鸟画比其他的人物山水画还是有它向前发展的一个方面,尽管或者相对地说脱离了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例如:明末清初的恽南田、王忘庵(武),他们批判了明代画用笔的粗纩,发挥了没骨写生的功能。用“没骨法”或者“勾花点叶法”来进行写生,他们是比明代的画家又向前发展的。特别是恽南田的作品,更可以说明这一点。

芥子园画谱山水

清代初期,由明代士大夫所倡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到这时也印行了画谱——《芥子园画谱》二集,第三集是花鸟草虫画传。第一集山水谱是公元前679年印行,第二、第三集是公元前687年印行的。到了中期,工笔花鸟画家沈南铨往日本教授花鸟画。士大夫阶级的花卉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也画出一些颇为鲜艳的“奉旨恭画”的作品。这时画花鸟的还有华秋岳(新罗山人),他从千锤百炼出来的形象,使用清新明快的手法,以少胜多地塑造出一花一鸟,几片叶子,一枝藤的形象,使人见了,真觉得他是惜墨如金。继承或者说模仿他的就只有一个李育,他不但是画,就连题字也学的神似,因此传到目前的华秋岳化中,使人怀疑很有可能是李育搞出来的。

再后是赵之谦,他的花卉首先值得珍视的是他把游历所看见南海两广的花果,用他圆润灵活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把这些花果入生地给反映出来。同时,对于新鲜事物——中原不常见的花果,也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的思想感情。末期还有“三任一吴”,“三任”是任渭长、阜长和伯年。“一吴”是吴昌硕。“三任”的花鸟画,是从陈老莲的花鸟画发展下来的。渭长的笔调比较稳当,阜长、伯年的笔调更加泼辣,但是行笔如风,一挥而就的气势,是他们的风格,尽管他们有些过分地夸张了笔墨。吴昌硕是从苍老拙厚的笔调上求得画面上的协调,对于形象,却是大胆地加以夸张和剪裁,所谓大笔破墨花卉,成为一时最杰出的作品。

从辛亥(公元前911年)革命到解放前为止,由于古典绘画遗产的公开,专门学习机构的成长,这对花鸟画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尽管是在反动统治时期的摧残,并且把宝贵的民族绘画遗产陆续地盗运到国外,但这时的画家,比明清两代花鸟画家所见到的异常要丰富的多,对于从生活中塑造形象,从传统的写生技法中进行创作,却只有齐白石等几位画家。我在这时很感到求师问艺的艰难,我只有一面学习遗产,一面进行写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逐渐有一些新的发见。北平解放后,首先增加了我学画的信心,使我继续得以前进。

本文为于非闇先生《中国花鸟画是怎样发展下来》的原文前两节

来源:网络综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用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情况,如,文章部分内容引用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也不用于任何商业之目的,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性质,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在后台留言),我们看到后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点击图片或文字阅读书籍▼

点击:“收录于话题”下一篇,翻页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