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绘画上看园林陈设中的私塾布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奥古斯丁书房里的圣这幅画描述 从古代绘画上看园林陈设中的私塾布置!

从古代绘画上看园林陈设中的私塾布置!

2024-07-09 2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

可见,私塾(家塾)早已成为“古之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时最常见的一种教育形式。

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父母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

4-7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学馆,学习儒学。

而其他孩子,学农的,回家种地;学经商的,到各种铺子里当学徒;学武的,到武馆去;学医的,进了医馆,等等。

△旧时私塾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办学。

宗族办的学叫族学,贾宝玉小时候上的就是族学。国家办的叫社学,大家凑钱办的还有义学。

还有教师自己开设的招徒授课的书房,也叫散馆,一般人家子弟多入“散馆”书房就学,春天开馆,入冬放假,学生年龄大小不等,入学时间和修业年限也悉听尊便。

古代绘画、旧照片中的私塾

△私塾的“一对一”教学,马海方(当代)绘

从大量古代文献和绘画、旧时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私塾课堂的场景,最重要的是教书先生的位置放在哪里。

旧时私塾先生一般是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或一侧。

先生的位置设在前面,还是在后面,感觉是不一样的。

古代教育已经非常重视心理因素,特别是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大体上是一对一的教育,是具有一定程度私密的教育,半私密的教育,或者是随时改成为私密的教育。

因此,先生的位置在课堂空间里要具有一定的秘密性。这是个别教育的一个条件。

现代人似乎已经不能理解,但只要看一些古代相关资料,就能一目了然。

△孔子授学图,宋画

宋朝的《圣迹二十四图》,这是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二十四幅图,其中的一幅叫做《孔子授学图》,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开门授徒、讲课的场景。可以看到,在孔子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听老师讲学,而是各忙各的。在画的一侧(显然不是授课的中心位置),孔子的身边倒是站着两排人,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看着孔子的——孔子只给一个学生上课。两边的学生是排队等候的。

△村童闹学图,明·仇英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有一幅 《村童闹学图》(《摹宋人画册》中的一幅),是仇英为富商收藏家项元汴所作。描绘一班在村校读书的顽童,在炎炎夏日中,乘着先生打瞌睡时,便四处嬉戏、捣蛋和装鬼脸,把书室弄得翻天覆地。画家把孩子天真活泼的姿态,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有人怀疑此画描述的不是真实的场景,但只要联系历代文献资料就能辨识其中奥秘。

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

△清末私塾

清代私塾以经费来源区分:

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

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

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超过二十人。

△清末私塾教育

1948年拍摄的电影《伍训传》,赵丹主演。不论是专业学者还是一般观众,都认为电影里面拍摄的私塾是真实的情况。电影里的先生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学生没有同桌的,典型的一对一教育。不同的孩子,不是同一门课程,轮流到先生面前上书、读书。先生跟学生谈话,一个一个来,这件事在私塾里占的比重非常大。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了解学生,给出具体指导,其实这些都是心理辅导,因此,需要相对私密的环境,所以,在教室后面进行比较合适。

△日本《菅茶山授学图》

再看一下日本的《菅茶山授学图》。菅茶山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思想家。他的学生们参与发动了“明治维新”,所以他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家,被列入“明治维新百杰”。菅茶山上课,是在他家的院子里。他坐在宽大的屋檐下,学生们则团团围坐在院子里。但图上的学生在交头接耳,老师菅茶山则瞧着一个学生在说教,他也是一对一授课。

△日本菅茶山教学的洗手石盆

在菅茶山的学校遗址,现场如画中所呈现,有宽大的木台和院子,还有两个石头盆子,一高一矮,一圆一方,里面蓄满了水。这是菅茶山先生的洗手盆,历史遗迹。他每次上课前必洗手。不是日本人讲究卫生,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菅茶山先生认为,大道如水,在不同的容器里会是不同的样子。所以菅茶山先生准备了两个洗手盆,他每次上课前都要洗手,提醒自己,大道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统一地教他们。这是他的座右铭。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模式对日本产生过深远影响,从菅茶山的教学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场景,一脉相承。此外,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描写私塾教育场景的内容,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红楼梦》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

古典园林内私塾学堂布置刍议

从历代文献资料、绘画、照片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典园林私塾学堂布置与现代教育课堂布置大相径庭。

△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

私塾教育

重视的是个体教育,强调的是“学与习”,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

强调的是“教”,以灌输为主,最终以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为结果。

旧学与新学,完全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因此,在课堂布置上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私塾图》,马海方(当代)绘

古典园林中的私塾,大多是官宦人家、文人士大夫、商家富豪设立的家庭教育,犹如《红楼梦》中的私塾场景,典型的大户人家的家庭氛围、先生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一位先生,少数几个学生,先生偏坐一偶,具有一定私密性,也给学生一定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可能像现代学校课堂那样,老师的教桌摆在前面正中位置,几十个学生课桌分列几排正对着老师,所有人都正襟危坐,互相“看着”!更有甚者,现代版的“私塾”,正面墙上还总是挂着“圣人”像,完全与古代私塾不符。

△清末私塾教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是一对一教学的。旁边站着排队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各忙各的。一切都跟《孔子授学图》是一样的。

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当时他家的私塾:

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于是,同窗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先生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渐渐地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先生还大声朗读着……

看,这就是一个殷实大户的私塾环境。鲁迅的国学底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打下的。可见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

由此推论,古典园林的私塾陈设布置,历史真实性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要用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来布置古代人的学习场景,还原历史的真实,其目的是给当代人和后代一个真实、可靠的关于私塾教育的历史信息和知识,而不应张冠李戴,用现代新学教育模式代替私塾学堂模式。

注:文章来自苏州风景园林,仅供学习与分享,关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