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准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奥匈帝国和沙俄 战前准备

战前准备

2023-04-29 0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1真正的沙俄军队

沙俄军队在一战中的表现在很多了解过历史的朋友来看,基本上可以用一句“灰色牲口”来形容,随之而来的联想是他们低效的战斗力,混乱的纪律,低落的士气,最后还丢失了大片土地,仿佛在一战末期给德国续了一命。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不停的给德国人送经验,刷人头。我们甚至往往只知道沙俄在一战在坦能堡大败,却不知道歼灭德奥军队135万的布鲁西诺夫攻势。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作者希望大家能正视沙俄军队。

沙俄军队在一战之中是一支极为有力的军队,他们的恢复能力极强,并且完美的完成了他们得盟友——英国和法国要求的牵制任务,沙俄的出现与积极作战,至少挽救了两次英法联军,并且在列宁签署《布列斯特合约》之后,俄国的土地依然牵制了100万德军在东线驻守,德国人打下的土地最后也没能好好运用。

人们时常低估俄国的作用,因为俄国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战后还持有不友好的态度。然而,俄军在1914-1917年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再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失败之后又恢复了战斗力,除了打败了奥匈帝国以外,还迫使德国派遣越来越多的军队进入东线作战,俄国的弹性使得德国人必须面对两线作战的事实 。 ——彼得哈特《大战》1.2缓慢的改革

沙俄军队的现代化改革甚至可以追溯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羞愧难当愤而自杀,也让俄国高层意识到,自己的确已经和敌人差的太远了。然而国家已经满目疮痍,军队的改革只能一缓再缓,虽然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陆军大臣,远东军区总司令库洛帕特金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他建立了7所军官学校,把士兵的服役期从两年延长到了三年,在军队之中改善士兵们的伙食和生活条件,并且每一支军队都要求配备牧师。然而在日俄战争中他自己的糟糕指挥,导致沙俄军队50万人的主力陆军迟迟不投入战场,最后被解职,当然在未来介绍布鲁西洛夫攻势的时候然还会出场。

接替库洛帕特金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是苏霍姆利洛夫。他当时定下来四个目标,第一要求提高俄军在战争中的动员速度,第二提高俄军的作战素养,第三恢复俄军在日俄战争后的低落士气,第四改进俄军的支援能力和后勤。在他的改革之下,沙俄裁撤了要塞军这一编制,省下来的军费用于改进俄军的野战炮兵,同时他还设置了专属的炮兵联队,还有建立了无线电与气球兵这两种现代化兵种,以及进一步深化建设庞大的帝国空军,研发装甲列车和装甲车。同时邀请法国人给俄国修建了比之前更好的铁路网,至少每座大城市之间都有了铁路链衔接。

铁路的作用是巨大的,改革让俄军仅仅30天内就可以投入200万人到边境作战。开战两周俄国人就进入了东普鲁士,彻底报德国人在施里芬计划之中估计俄国至少会动员40天以上的如意算盘。

但是,俄国的工业水平限制了改革的速度,薄弱的工业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庞大的俄军,俄军在战前拥有150万人的常备军,比法国和德国常备军的总和还多,然而俄国的制造业能力只占到了世界的8.2%,相比之下德国是14.8%,英国是13.2%。同时,俄军总指挥尼古拉耶维奇,也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一直对苏霍姆利洛夫的改革报以敌视态度。因为尼古拉耶维奇以大贵族的视角认为俄军需要加强的是训练,在俄国薄弱的工业实力下进行编制和装备上改革无疑是自寻死路,最后二人的政见不合导致了改革进一步缓慢,但事实上两个人的做法都没有错。

1.3沙俄准备好战争了吗

很明显,沙俄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战争。当7月31日的动员令发布之后,总司令尼古拉耶维奇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150万人的军队本身对俄国的工业压力很大了,而在苏霍姆利洛夫的改革之下,俄国第一时间可动员的人数达到了500万之多。巨大的人员应征入伍导致了俄国武器装备的储存瞬间见底,比起武器装备的匮乏,士兵们还缺军服,还缺靴子!俄军在之前的改革之中只是深化了军人的一些基础技能,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训练,炮兵和步兵也没有协同作战的能力,各集团军协同作战的本领也不强。比起德国人训练有素的散兵战术,俄国人的进攻简直就是人海冲锋,毫无战术价值可言。更为重要的是,俄军的现役军官在改革的时候并未成为重点,大量的军官需要重新考核,因为他们在平时的任务不是去抓潜伏在乡村和城市的革命党与反对派,就是沉迷于政治文件与贵族举办的宴会之中。同时俄军的在军队的部署上面也是一塌糊涂,其次在于俄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

俄军将其全部的军队集中于西线,以及歼敌人的思想,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重点对付奥匈帝国,而不像其他盟友一样全集中对付德国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为什么俄军的西部舰队不配合陆军进行作战 ——《总体战》

俄军将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用于对付德国人,将第4集团军,第5集团军,第8集团军用于对付奥匈帝国,而正在集结中的第9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将作为预备队投入到对奥作战之中,可是到了大战第一年结束他们都还没完全准备好。另外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战争中最忌讳的就是将帅不和,而俄国人在对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将领任命上犯了这个错误。第一集团军司令坎宁普和第二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夫的仇恨可以追究到日俄战争时期,他们根本不可能相互配合。最后导致了开战后坎宁普冒进被兴登堡击溃,萨姆索诺夫根本不给予支援。而当萨姆索诺夫被围的时候,坎宁普也不施以援手,而是带着第一集团逃回了波兰,酿成了坦能堡战役的惨剧,反而成就了兴登堡在德国民众心目中神一样的地位。

之前我们讲过法国人虽然在军事上没有准备好战争,但是却在精神上准备好了战争。至少法国的反对派是不能反抗保家卫国这个口号的,德国虽然有反对派,但是很快遭到镇压与处理。俄国就不同了,反对派的实力十分强大,强大到了他们在战争前就渗透到了俄国每一个角落,所以到最后导致了俄国爆发革命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1.4沙俄军队的构成

沙俄的军事制度是军区制,全国被分为了12军区,每个军区都有一位军区总司令,与其他国家的军队构成不同,陆军的构成力量分成两部分——常备军(Standing army)和帝国民兵(Opolchenie)。

其中常备军的组成又十分复杂,除了定期服役的正规军和正规军预备队以外,还有帝国禁卫军,哥萨克和同盟军(Inorodits),同盟军是那些帝国境内的非斯拉夫人组成的部队,特别是穆斯林。事实上只有帝国禁卫军——源自于彼得大帝时期建立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军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军团以及其他禁卫军执行了全面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在之前所讲到的改革之中,俄国常备军数量以每年250,000的速度在增长,按照计划现代化的沙俄军队将会达到500万人的常备军,当然这对拥众1.7亿人的帝国来讲从人口上并不算什么。

沙俄的征募系统是义务兵制度,年满21岁的青年人参军之后要经历三年的训练(步兵和炮兵),而骑兵和禁卫军则至少要四年,接下来的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预备军阶段是7年,而后是8年的第二预备,之后到43岁前都属于可服役年龄。比起德国和法国的强制征兵,沙俄则宽松自由得多,当然这得益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比如战前动员令下达之后,200万俄国人突然结婚,以此成为家庭中唯一的劳动力来逃脱兵役,当然类似的方法数不胜数。但是很多人志愿去当兵,希望以此来获得加入禁卫军和服侍特权阶级的条件。

典型的服饰是哥萨克军队的亮点

哥萨克阶级不算在征召系统里面,他们的系统则比较特殊,当兵的年龄20岁到38岁期间,前12年他们要外出进行野战训练,后面的时间他们将会在自己所属的部队驻防并读过自己的军事生涯。同盟军系统和哥萨克类似,但是同盟军属于彻底的志愿兵,他们来自于中亚,俄罗斯南方,西伯利亚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部落,以骑兵的身份加入沙俄陆军。而立陶宛人和波兰人组成的部队则被称之为国家军,当然也算在同盟军的一部分里。

注意左边的立陶宛士兵用的是温彻斯特1895杠杆步枪

帝国民兵的组成则更为混乱,那些服务于权贵阶级的人可以挂名加入帝国民兵组织,或者那些完成了兵役,但是迫于生计还想返回军队的人也可以加入。帝国民兵拥有640个战斗营,但是事实上他们真正是否有这么多的训练场真的是不好说。

俄国由37支野战军,他们分为一下编制

沙俄禁卫军

掷弹兵军

25个常备野战军

3个高加索军

2个土库曼军

5个西伯利亚军

一个军之中分为2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和工兵部队,其中沙俄的编制比较大,一个德国师在12营左右,而俄军的师则达到了16个营,所以在看战争的时候,最好不要按照师来看人数。常备军之中有236个步兵团,其中12个属于禁卫军,16个属于掷弹兵,然而一个4000人的团之中也就只有8杆机枪可供使用,事实上沙俄军队的火力十分贫弱,还是依赖步兵的人数

1.5俄军的武器装备

俄军他们本应该采用的是莫辛-纳甘M91 7.62mm步枪,这种步枪我觉得枪迷们都不陌生,好不好用人尽皆知。总之这是一款伟大的武器。

然而不幸的是沙俄储存资源见底,政府不得不找到温彻斯特公司定制莫辛纳甘并购买了大批的温彻斯特1895杠杆式步枪,数量在30万把以上。杠杆式步枪已经是一款相对落伍的东西了,但是总比两人合用一支枪好得多。

俄国炮兵使用的是普利托夫76.2mm野战炮,这种火炮性能良好,同时俄军也使用施耐德122mm和152mm重炮,但是他们都缺乏装备,所以这些优秀的武器并没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俄军的还把普利托夫火炮放在了装甲车上,于是就有了Garford-Putilov装甲车,也有人戏称为“菊花车”,因为火炮在车尾的缘故。

1.5结语:舍生忘死的救星

俄军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俄国更是有着庞大的人力,但是这座压路机已经老旧不堪,需要的新鲜的血液注入。在未来的战斗中,落后的俄军将被训练有素的德军多次打败,被包围,被消灭。但是又会打败比他们还差劲的奥匈帝国。向坦能堡进发的俄军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几乎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挽救了法国人。为了对付他们,小毛奇将会从德军右翼调两个经验最丰富的军。而在1916年,他们经历了一年的惨败之后,又会全面雄起,向德奥军队的防线发动疯狂进攻,甚至西南方面军在布鲁西洛夫的带领下彻底埋葬了奥匈帝国军队。俄国人在一战多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本应该打在英法身上的重拳,而到了战后,这些事情逐渐的被苏维埃政府和英法给埋没了,最后换来“灰色牲口”这种讽刺的名字。顺带说一句,俄军军服是绿色的卡其布制成的。战争无非是政治进行的一种手段,但是那些士兵却不明白这些,他们奋战到底的精神和舍身忘死的行为只是为了保卫祖国,或者是为祖国取得下一次胜利。一战在今天被称之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大帝国的毁灭是注定的,但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们是不是该接受被遗忘的命运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