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奔月》:专制社会下,英雄的悲凉、民众的麻木与冷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奔月鲁迅先生讽刺了什么 再读鲁迅的《奔月》:专制社会下,英雄的悲凉、民众的麻木与冷漠

再读鲁迅的《奔月》:专制社会下,英雄的悲凉、民众的麻木与冷漠

2024-07-17 1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说的一开始,鲁迅就为我们呈现出这种庸常的图景。后羿打猎归来,因为收获甚少,深感愧疚。而嫦娥则对物质方面的困窘表现出极端不满的情绪。面对妻子嫦娥的不满,后羿感到无可奈何。

遥想曾经也是一个大英雄,轰轰烈烈,与猛禽搏斗,现在却只能与乌鸦麻雀一类较量,甚至当他好不容易射到一匹大鸽子时,却不知正是射死了“一个老婆子”的“顶好的黑母鸡”。他很无奈,一方面感到英雄的失落,一方面却也不为人所知。

这个社会是一个不承认“英雄”,也不会产生英雄的社会,也是个英雄被困并被消解的社会。英雄是射日、射杀猛兽的英雄,但同时也是一位无力满足妻子要求的唯唯诺诺的“俗夫”。于是看不起后羿的嫦娥偷吃了仙药,飞身而去了,意思就是离开了后羿。而后羿在得知妻子偷吃了仙药奔月而去的时候,愤怒的他拿来射日弓想要把月亮射下来。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支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

但嫦娥奔向的月却没有因后羿的射击而坠落,“却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似乎毫无伤损”,无能为力的后羿只能叹息“由她去吧”,催促侍女做一盘辣子鸡,烙五斤饼,吃了好睡觉。

那么,鲁迅改写《奔月》的目的到底什么?难道仅仅只是说这是个英雄落幕的时代吗?诚然,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个英雄的落幕,在那个无聊的时代,在“无物之阵”中,生命的活力慢慢地窒息与磨耗,就连那一刹那的英姿怕也很难再见到了。一个曾经如此辉煌过的历史创造者最终落了这么个下场,自然是含着说不尽的悲凉的。

当然,这肯定不是鲁迅简单的表达意思,而是鲁迅以后羿的落幕、英雄气概的消散,实际上是想表达一种莫名的伤感。他仿佛窥见了某种宿命力量正在觊觎他,笼罩他,和控制、捉弄他。鲁迅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这种命运感,或者说对于命运的心理感受,正是走向幻灭和虚无的前兆。而这种宿命和不可言说的力量就是专制的力量和专制的命运轮回。

专制社会下,英雄的悲凉、民众的麻木与冷漠

《故事新编》写于鲁迅晚年,此时的鲁迅批判现实的作品已经相当多了,但他依然没有看到希望。为什么大革命都过去这么多年,而自己写文批判也很多年了,但专制总是挥之不去,余毒依然蔓延在每个人身上,以至于时至今日,民众的麻木和冷漠还是那么明显。

专制力量的强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能感觉到自己有生之年根本看不到法治取代人治,自由取代专制的希望,那个法治、平等、自由的社会依然很遥远。

在鲁迅看来,大革命之后,悲剧依然在发生革命者的鲜血只能做成毫无意义的“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难以理解和沟通,使社会人生处于一种荒诞与尴尬的境地,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荒诞意味而最终必定是悲剧结局的世界里。在无所事事中打发日子,如《阿Q正传》中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七斤,《药》中的华老栓,《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地活着。

国家走不出专制的命运轮回,民众也改变不了那根深蒂固的奴性。长期的专制使这个社会下民众养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暴力的革命根本不可能改变这种长期积累的国民性。同时,暴力的革命产生的只可能是另一个暴力的社会。

社会依然是一个充满奴役、剥削、压迫、不平等的社会,萦绕在民众身上的短视、麻木冷漠、自私无情、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卑怯巧滑、投机钻营、看客心理不会消散。民众根本没有做好迎接一个法治、自由、平等社会的准备。

他们之所以主导了大革命,无非是奴役太久,压迫和剥削太久,奴才幻想成为主人而已。反抗其实无非是用一种新的奴隶制度取代旧的奴隶制度,使人奴役人、宰割人的现状依旧延续下去,借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再新开一桌“人肉的宴席”。鲁迅的失望、迷茫以后羿英雄末路的悲凉感呈现出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