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著名记者张萌离职创业,依然活跃在国际传播舞台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央视著名记者女 前央视著名记者张萌离职创业,依然活跃在国际传播舞台上

前央视著名记者张萌离职创业,依然活跃在国际传播舞台上

2023-07-13 1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萌200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2005年全程报道重测珠峰活动,作为唯一上到海拔6700米报道的女记者,被媒体誉为中国“最高”女记者。

2009年,她任中央电视台驻泰国首席记者,2010年5月制作的《本台记者亲历曼谷枪战》在中国引起较大反响,并获2009~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2011年,她飞赴日本报道大地震,采制的新闻《空中看福岛》被CNN等44家国际媒体采用761次。

2014年,她从央视离职,成立张萌工作室,专注于为全球传媒机构提供视频制作、技术集成、智库咨询等服务。

▍在最好的平台,一定要练就最好的自己

2003年年初,乍暖还寒。北京海淀翠微路一栋老旧居民楼的地下室里,屋顶的漏水滴答作响。张萌彻夜未眠,心绪难掩激动、紧张和不安。

这是她来到北京的第一夜。

今年就要毕业了,父母本已为她安排好在武汉当地的媒体实习然后就业。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本可以在她成长的那个城市里按部就班地进行,有父母呵护,庸常、平和而满足,但这不是张萌想要的生活。

她不顾父母的劝阻,年没过完就搭上了北上的火车,和同学一起租住在地下室,寻找去中央电视台实习的机会。“要做电视,就去中国最顶级的电视台!”大学老师托朋友的朋友帮忙,她得到了这个机会。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北京,大街上一下子空空荡荡,不得不上班的人们也都戴上了口罩。几乎所有的外地实习生都逃似地离开北京,但张萌选择了留下来。

凭借执着和努力,实习结束后她留在了央视新闻中心采访部工作。在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团队里,她一步一个脚印,职业训练日臻成熟。

2005年,中国科学院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央视采访部决定派张萌一人随队采访,摄像师临时从西藏电视台借调。

作为最早而且唯一的随队电视记者,张萌飞赴青海格尔木那一天,一个人托运了七只装满卫星传送设备的大箱子,另外手提两部海事卫星电话和一部编辑机,腰上再挎一个随行的包,跌跌撞撞地上了飞机。

历时一个月的前期报道,张萌是全队唯一的女队员,也是年纪最小的队员。

在零下二十多度的藏北高原,她每天和测量队员同吃同住,挖掘线索,采访报道。出镜词、文稿、编片、传送,所有工作都得自己完成。

有一次,传送设备怎么也找不到卫星信号,一整夜,张萌一直尝试着将节目传回北京,最后,她一边哭着,一边抱着冰冷的机器睡着了。

张萌来自重测珠峰营地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通过屏幕熟悉了这位训练有素的女记者,也通过她的报道了解到中国重测珠峰的壮举。随着影响不断扩大,央视采访部决定做大报道,陆续派出记者和技术团队增援。

张萌和战友们共同努力,在央视首次实现了队员成功登顶一刻的现场直播报道。张萌也因登上海拔6700米的营地报道一个星期,被媒体称为中国“最高”的女记者。

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珠峰报道之后,张萌不断向生命中更高的山峰进发。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从我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号”发射到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她不停奔跑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她作为主力记者参与制作的《“盛典”国庆60年特别节目》《嫦娥奔月》《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等多个节目荣获中国新闻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她个人也相继获得中央电视台的最高奖项“五四青年奖”,并被授予广电系统的荣誉称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青年岗位能手”。

在这个中国电视新闻的最高平台,她练就了一生受益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所有经历的摔打、锤炼、淬火和荣耀,都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世界能给予你的,除了视野还有勇气

工作第七年,张萌赶上了央视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机遇。全球机动,全球存在,央视一口气建立和充实了50多个海外记者站,面向全台所有职工选派驻外记者。

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和英语水平,经过多轮笔试和面试,张萌成为央视第一位80后驻外首席记者。

2010年,张萌采访泰国时任总理阿披实

驻外的第一个月,她的一则报道轰动全国。

2010年5月,泰国“红衫军”与政府军对峙,流血冲突频频爆发。“红衫军”为了阻止政府军的进攻,在大街上的各个路口,燃烧汽车轮胎,城市到处是火光和浓烟,还不时响起枪声。

那天,阳光灿烂,与往日的人声喧哗不同,大街上异常安静,安静得可怕。见不着行人,只有轮胎在燃烧,一个遭人纵火的大商场在燃烧。城市里弥漫着死一样的沉寂。张萌照例带着泰籍摄像师皮那约出发了。冲突爆发以来,她每天如此。

听说政府军的坦克已经上路了,聚集地点就在曼谷市中心的无线路上,张萌决定去看看情况。一个摩的司机载着她和摄像师,到了“红衫军”和政府军对峙的现场。他们迅速打开设备,张萌面对镜头开始报道。

快要收尾的时候,枪声突然从街道旁边的公园里响起。

一名士兵猛地把张萌按倒在地,旁边的摄像师皮那约也一个踉跄倒在地上。张萌转头一看,眼泪夺眶而出——皮那约的脸上被弹壳划出了一条长长的伤口,鲜血直流。平时连打针都害怕的张萌,尖叫道:“天呐!天呐!皮那约你受伤了!”

皮那约和士兵连忙示意张萌收声,对方如果知道他们的位置,是会朝这边开枪的。

短暂的平静后,砰!砰!砰!刺耳的枪声再次响起,长达10多分钟。这10分钟里,张萌一直趴在地上,不能动弹,也不能大声说话。

急促的心跳稍稍平复后,张萌猛地意识到:我应该把此时此刻的情景报道出去!我的职责就是让观众知道曼谷究竟发生了什么。

曼谷街头,张萌伏地做现场报道(IC供图)

于是,张萌悄悄向趴在身边的皮那约做了一个开机的手势,然后对着镜头,压低声音做了如下的报道:“我们刚刚来到军警这一方的时候,从我旁边的仑披尼公园里扔出来了一个M79手榴弹,还有一阵十分密集的枪声,也是从公园方向传出来,军人这一方刚刚给予了还击。刚才一位军人给我扔过来这副防护眼镜让我带上防护,因为对方已经扔出了数枚催泪瓦斯。”

几小时后,张萌这段报道就出现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各档栏目,她身着防弹衣匍匐在流弹横飞的曼谷街头坚持报道的身影,迅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惊险的经历终将过去,张萌要面对的,是中国电视媒体驻外初期的薄弱现实。驻外记者往往是“单兵全能”:一个人完成拍摄、采访、出镜、写稿、编辑、回传等所有流程,与国际传媒巨头的差距很大。要想同台竞技,最迫切的是机制创新。

张萌首创了C.I.A工作模式,即央视(CCTV)+当地制片公司(IFA)+美联社(AP)三家共同搭建报道合作团队,甚至连办公室都采取嵌入式办公。美联社好比一棵大树,可以依托它的全球资源调配。当地制片公司,可以提供信息渠道和后勤保障。CIA模式让记者从“全能手”成长为“特种兵”,全身心专攻报道,新闻产出及传播效果大大加强。

这一模式的好处,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得以充分显现。

接到赴东京采访的通知,是周五的下午两点,张萌正在距离曼谷200公里处采访。要想赶在日本驻泰使馆下班前拿到日本签证,几乎不可能,而错过了就只能等下周一。

这时,CIA模式就发挥了作用:IFA为张萌准备所有的签证材料,美联社为张萌寻找日本当地的线人和翻译。张萌则一边驱车赶回曼谷,一边托朋友联系使馆,说明情况请求延迟下班。终于,在晚上6点,成功获取了签证。当晚11点,张萌和摄像登上了飞赴东京的航班。

抵达东京之后,当地已经连汽油都短缺了,各类交通几乎全部停摆。千辛万苦抵达了日本,却进不到灾区。

经过多方24小时地毯式搜索,美联社联系的日本线人告诉张萌,东京北边100公里外的枥木县,有一家高尔夫俱乐部的直升机可以供张萌的团队使用。

于是,张萌成为外国媒体中第一个登上直升机,飞赴福岛核泄漏事故上空报道的记者。她在直升机上做的现场报道《空中看福岛》在央视播出后,被CNN等44家国际媒体采用761次。

2011年,张萌与外国雇员一起报道东盟峰会

重大事件,中国媒体不能缺席。在驻站4年时间里,张萌先后飞赴日本、缅甸、印尼等11个国家,组织报道了泰国洪水、菲律宾人质事件、柬埔寨踩踏事件、缅甸大选、东盟领导人峰会等重大新闻。张萌也由普通出镜记者,成长为一个能全面驾驭国际重大新闻报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5年,张萌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工作室。她从央视离开,再次引来父母疑惑的目光,一如11年前的那次北上闯京城。而表示不解的,还有身边的老领导、老同事:职场上升势头正健,何以轻易放弃?

张萌认为,人生的快乐,也许就在不断挑战自己。就像登珠峰,你不往前迈步,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在广袤的国际传播领域,国家级传媒航母固然重要,但机制灵活、反应敏捷的轻骑兵同样必不可少。以她多年的新闻职业训练和广泛人脉,张萌愿意尝试用市场手段去帮助传媒机构弥合漏洞、补齐短板。

在央视做得再好,也是单个的点,而张萌想做的,是一张接一张的网。

■ 第一张网,是专家网。

遇到世界瞩目的突发事件,有没有新颖的观点,就看主播有没有本事找到独家的采访对象。而政治经济领域的高层峰会,是观点交锋的高地,也是媒体每年的报道重点。

张萌决定从政治经济领域入手,建立自己的海内外专家库,目前已遍布中国各高校、美国常青藤大学、欧洲各大研究机构,主要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顶级研究人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为国内外的传媒机构联系专家评论员,就国际时事进行直播评论。

张萌采访《数字化生存》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总监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至今,张萌工作室已经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核安全峰会、2017中美领导人佛罗里达会晤、G20 峰会、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领导人峰会、东盟峰会等,为国内外媒体提供了数百次视频报道以及专家点评。

■ 第二张网,是技术网络。

也许是在藏北高原找不到卫星信号的那次记忆太过深刻,张萌深知电视对于技术的依赖。她从业以来的几次痛哭,都是因为眼看着活生生的新闻视频,死在了传送的路上。

由于知道电视机构的痛点所在,她希望在专家和媒体之间搭建畅通的技术网络,一旦需要直播评论,就邀请专家进入到距离最近的演播室里。内容和技术叠加,传播才能更加高速和高效。

■ 第三张网,是数据新闻网。

数据新闻这一新型的报道方式,近几年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获得了长足发展。张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媒体的需求,邀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给中国媒体的记者授课,获得一致认可和好评。目前,张萌依托杜克大学,成立了数据新闻实验室,将最新的研发成果应用于新闻传播中。

张萌明白,建好这三张网络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智力,涉及的新技术也在快速迭代更新,但她有信心做下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