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图千里!这个隐居太行山的画家开辟了中国千年山水画的局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行国画作品图片 开图千里!这个隐居太行山的画家开辟了中国千年山水画的局面

开图千里!这个隐居太行山的画家开辟了中国千年山水画的局面

2024-07-17 1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时青莲寺沙门也就是住持和尚,叫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就寄此雅诗一首以达其意。

诗里请求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之后,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曰: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诗意显白,我们知道荆浩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提到自己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

飘然世外,隐逸高士,实在一派古风扑面。

遥远的历史画面,我们感恩于各种故事各种经典的流传有序。宋徵宗赵佶在位时成就的《宣和画谱》明确记载,荆浩--《匡庐图》,最初名称为《山水图》。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全图

山水画家历来特别迷恋太行山。除了太行山宏大壮美,还因为《匡庐图》的作者,中国“全景山水画之父”--荆浩,当年便隐居在太行洪谷作画。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林虑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与外界交往甚少,除了偶尔听听青莲寺的经声佛号,就是终日在太行山中,师法造化,挥笔书画,而笔下,则是“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更是“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写就一幅被誉为“神品第一”的水墨山水---《匡庐图》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前所未有的全盛期。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局部3

《匡庐图》北宋被佚名收藏,在这之前流传情况无从考证,南宋被收入南宋高宗内府,后流传到元代内府或韩屿、柯九思手里,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

元代画竹成师的柯九思得到这神品后,要图上题诗一首:

岚溃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

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局部4

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局部5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局部6

荆浩所著《笔法记》一书,论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和笔墨技法,被认为是第一部提出完备山水画理论的著作。

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开创者行列有张璪、王维、王洽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

到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由荆浩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对水分运用更为讲究。笔法与水墨相结合,让中国山水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打开一片新天地。正如之前讲到荆浩《画山水图答大愚》诗中所云: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