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思: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极图说翻译 严思: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严思: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严思: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周子《太极图说》辨析

  周濂溪《太极图说》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考证周子《太极图》源自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或来自华山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此外,《太极图说》中三次提到“无极”,“无极”一词不见于儒家经传,《易传》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却多见于道家典籍,如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庄子说:“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因此有人认为周子创作《太极图说》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继承了道家的宇宙生成学说。陆象山则认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  对于《太极图说》,朱子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对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渊源,它是否掺杂着道家思想,这需要根据义理来确定。朱子说:  “《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  “无极而太极”,有的版本写作“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进而把下面一句“太极本无极”改为“太极本于无极”,其实都是传抄者不明其理而主观加上去的。加一个“自”或“生”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是“自无极而生太极”,就如同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是在“有”外说“无”,“无”为世界的开端,可谓玄之又玄。老子虽然说过“有无相生”,但也只是说说而已,重点在“有” “无”相互外在的转化,而不在“生”本身。儒家是在“有”中说“无”,“无”指向当下的“有”,所谓“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是执“有”“无”两端而用其中,是在说生生之德。  “天德不可为首也”,儒家从来就不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有一个开端。从“乾知大始”、 “显诸仁”这个角度上说,“易”是万化之根本,是“元”,是“始”,对万物来说,“易”是太极。所谓“易有太极”,即“易则易知”,“有”相当于虚词“则”,不是一个实意动词。“易”对万物的创生作用是通过“知”而实现的,“能知”相对于“所知”是太极。但“易”是“显诸仁而藏诸用”,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本不在万物之外,“易”无体,只有“易”之用,即“生生之谓易”,“易”本身就体现为万物的化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易”之知是“无所不知而无所知”,其实又没有一个“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所以说“太极本无极”。  《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乾恒易以知险”,“恒易”是易“为物不二”,“知险”是易“生物不测”。易“生物不测”是太极,易“为物不二”是“无极”。为什么易“生物不测”而又能“为物不二”?因为“坤作成物,坤以简能,简则易从”,坤从“易”而成物,所以万物各正性命是“多”也是“一”,殊途而同归,如孟子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乾恒易以知险”,即“无极而太极”;也可以说“乾知险而恒易”,所谓“太极本无极”。周子说“无极而太极”,正如《系辞》之“易则易知”,“而”相当于“则”,前后是一贯的。  在尊德性、道问学这个问题的争论上,象山显然要比朱子高明。但对于“无极而太极”,象山说:  “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其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系辞》言神无方矣,岂可言无神?言易无体矣,岂可言无易?老氏以无为天地之始,以有为万物之母,以常无观妙,以常有观徼,直将无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岂可讳也”。  象山认为“无极而太极”是老氏之学,没有把儒家之“无”与道家之“无”区别开。而朱子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是比较深刻的。只言太极不言无极,所谓乾知险而不恒易,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易就有“体”了(同于一物)。只言无极不言太极,易只“为物不二”而不“生物不测”,那么易就只是一个抽象的同一性(沦于空寂)。但朱子又说:“若果无形而但有理,则无极只是无形,太极只是有理明矣”。太极是始万物而言者也,“乾知大始,乾以易知”,知万物即是赋予万物以条理,说“太极只是有理”,可以。而说“无极只是无形”,是有问题的。  此外,不仅“无”在儒道典籍中涵义不同,阴阳在儒道两家也具有不同的内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对于通常先把阴阳割裂为二,然后再说它们之间如何对立和转化,无疑是深刻的。但老子说的阴阳在“物”,“物则不通”,阴阳之间还具有相互外在性。周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动而生阳”,“乾知大始”的“知”是“动”,是“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坤作成物”的“成”是“静”,是“阴”。坤从“易”而成物,万物各正性命是“贞”,也是“元”,所谓“静极复动”,即是“贞下起元”。“动极而静”,不是“动”到极致而生出“静”。周子在《通书》中说: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动极而静”是“动而无动”,“静极复动”是“静而无静”,惟如此,阴阳才合德而互为其根。“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是“二”而“一”,《系辞》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  通常说阴阳如何相反相成,如何对立统一,都是在戏说阴阳,因为把阴阳先割裂为二,阴阳之间就只有抽象的外在关系。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有“体”才具有了统一性,阴阳“冲气以为和”才具有真正现实意义上的转化。但这个“体”是“物则不通”意义上的“体”,阴阳是某个具体事物的阴阳,是“气”而不是“神”。周子说的阴阳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阴阳统一于“易”而生万物,阴阳不测而妙万物。“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个“体”与“神无方而易无体”的“体”涵义不同,“体”不是凝固的“体”,而是生生之德。或者说,这个“体”即是“易”,惟阴阳合“体”,才能生生而不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