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台站功能重塑中走出一条坦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田县平山乡 【走基层】台站功能重塑中走出一条坦途

【走基层】台站功能重塑中走出一条坦途

2023-03-07 1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气象报记者毛翠辉 苏杰西 通讯员刘建平

  金秋十月,伴着秋阳,我们驱车向革命老区平山县进发,捧读这片红色土地上气象服务波澜壮阔的诗章,记录气象科技造福百姓的点滴,感知河北省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带给这里的千变万化。  老远,平山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平山县气象局两块牌子便映入眼帘。平山县气象局局长霍顺英告诉记者,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经平山县政府同意并下发文件批准成立。“原来我们是目光向内重业务发展,现在是目光向外更多地承担起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重塑台站功能、转型强化服务”的思路下,沐浴着基层台站综合改革的春风,平山县气象局走向一条宽广的大道。

  

  气象局里的“县长办公室”

  

  4月12日,平山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立。5月5日,指挥部在气象局正式挂牌。  “以往,在防灾抗灾中我们很难调动其他任何一个部门,现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设在气象局,等于政府给了气象局一把‘尚方宝剑’,赋予了气象部门更多的责任,有利于构建起有效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霍顺英说。自成立以来,指挥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通知》《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关于签署部门合作协议的通知》等文件,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和“指挥棒”作用凸现。  平山地形复杂,境内山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达49.8%,有大型水库2座,中小型水库65座,地质灾害隐患点124处。冬春季森林防火、夏季水库防汛、地质灾害防御成为该县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着眼于气象灾害防御,平山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平山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印发了《平山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将357名气象信息员纳入了县政府统筹管理和考核。《平山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日前由平山县政府办公室印发。  “想不到你们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强化气象社会管理方面做了这么多工作,从前的业务精英已然成为社会管理者,气象台站也由‘站’到‘局’漂亮转身。”10月14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河北调研时给予基层台站较高评价。

  

  一张防汛抗灾的“作战图”

    “南坪,地质灾害分级:市级,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威胁对象:10户40人、60间房屋,转移路线:向滑坡体西侧高处转移;崔家庄,地质灾害分级:其他,地质灾害类型:泥石流,威胁对象:10户30人、50间房屋、15亩地,转移路线:向沟西面较高处转移……”  在平山县气象灾害防御分布图上,23个乡镇、716个村的地质灾害类型、防灾减灾重点、保护对象、群众转移路线……标注十分清晰。“你的办公室里比我的资料还多。难怪你们给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建议措施比较科学、针对性强。这张图就是县里防灾救灾的作战地图!你们的工作很扎实!”时任平山县县长的李彦明看了这张防御图后感慨地说。  “有了这张地图,我们对防汛抗灾的重点了如指掌,气象服务也更有了准头。”平山县气象局副局长王志敏说。结合河北省气象部门基层台站综合改革试点,平山县气象局按照“六有”标准在平山县所辖23个乡镇成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并与水利部门一起对全县气象信息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水库防汛应急联系人信息库,编写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水文实时信息共享显示系统。  依托于气象业务平台,经过资源整合,平山县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中心日前正式成立。并在平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60个农村大喇叭预警系统、26个乡镇气象服务显示屏,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危险区树立了230块警示牌,发放明白卡6万份。一旦出现灾情,村级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和气象服务平台进行互动,引导群众安全转移。“下一步,每个乡镇将完成气象灾害认证。”平山县气象局副局长崔宁告诉记者。

  

    一幅为农服务的“路线图”

    “这里是西大吾乡万亩优质小麦示范田”,“这里是西岳村核桃基地”,“这里是岗南镇玫瑰园……”,霍顺英指着“平山县气象为农服务分布图”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张受到赞赏的气象服务“路线图”,是业务人员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深入村镇,经过大量调查走访、核实后制作而成。  核桃和旅游是平山县的两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33.4万亩,核桃专业村36个,合作社、协会13个,并形成了核桃油、核桃硬壳加工等产业链条,成为全国闻名的“核桃之乡”。 围绕大田生产和特色农业,平山县气象局开展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了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定了周年服务方案,建立了优质麦、玉米、核桃等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成立了广受农户喜爱的专家联盟,并通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与核桃种植大户建立了“直通车”服务。  “我们选择大吾乡十万亩优质小麦示范田、两河乡十万亩优质玉米示范田和核桃基地为服务对象,加强苗情、墒情、病虫害监测,结合喷药、施肥等农事活动提供气象预报预警,并为平山镇刘家辉村千亩核桃基地安装了两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器,开展小气候观测。”霍顺英介绍。今年,在病虫害繁殖高峰期,及时为农户制作病虫害防治农用天气预报,帮农户躲避了雨天喷药,保证了防治效果,受到农户的好评。  抬望眼,平山县气象局以基层台站综合改革为契机,依托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加快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四个能力”,展开了一幅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新画卷。

  

  记者手记:加强“四个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寄予的厚望。在河北省气象局统筹指导下,平山县气象局秉承“重塑台站功能、转型强化服务”的思路,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升“四个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实践中求得发展,实现了由“站”到“局”的转变。是为河北省基层台站综合改革所期所盼,也为基层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责任编辑:孙祎)

  

  构筑“绿色通道”倾情服务三农——走进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感受为农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闫靖靖 记者徐丽娜    

  11月3日,记者一行还没有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气象局,远远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怎么这么热闹呢?原来,该区演池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以及该乡新兴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多名干部和果农,一同将写着“气象服务零距离,防灾减灾促增收”的锦旗和几大箱苹果送到了耀州区气象局,感谢耀州区气象局长期以来为该乡提供的贴心、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服务。  “自从有了气象部门的帮助,我们村民的收入就不断攀升,真是气象服务零距离,勤劳致富把家发!”“多亏了气象部门的帮助,我家果园的苹果品质特别好,卖上了好价钱!”“气象专家们还要经常来我们村里指导工作,多多帮助我们啊!”新兴村的干部、群众都特别感谢气象服务。  新兴村的气象信息员王玉理说,新兴村以果业为主要产业,人均果园面积2.6亩,苹果是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999年至2004年,新兴村连续十多次遭受冰雹、暴雨等严重灾害,果树树皮被大面积打烂、苹果也都被打伤、打落地,粮作物大减产甚至绝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生活苦不堪言。但自从和气象“结缘”后,村民们的生活就越过越好了。  演池乡副乡长告诉记者,2009年,耀州区气象局就在新兴村建成全省首个“防灾减灾示范村”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村”,建起气象科技书屋,改建“防雹增雨”作业点,建立自动气象站、气象大喇叭广播室、电子显示屏等。2010年12月,耀州区成为全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项目试点县之一,耀州区气象局更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广大农民的气象需求,气象服务准确又及时,气象部门为新兴村的果农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与新兴村村民们交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果农致富离不开气象服务”。气象部门是怎样开展为农服务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访了几个气象服务示范点。  在该区水峪乡苹果合作社气象信息服务示范点,记者见到了合作社负责人杨振仁。他是一名气象信息员,一提起气象就滔滔不绝,俨然一个“气象通”。杨振仁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是区级千亩优质苹果师范基地,气象信息对于果农们来说特别重要。  “你们看,气象部门给果园里安装了很先进的气象设备!”杨振仁指着不远处果园里的小气候监测站和实景观测摄像头特别高兴,“气象信息对我们防冻害、疏花、疏果、套袋、喷药、摘袋都很有用,今年村里的苹果品质特别好,虽然是小年,但收入一点不比去年差。”  石柱乡马咀村是耀州设施农业示范村,耀州区气象局在这里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大棚樱桃、大棚蔬菜、苹果和畜牧业生产等气象灾害防御流程及服务规范。在村委会办公楼里,特别开辟了一间办公室,配置了电脑、传真机、资料柜,并在墙上悬挂了职责、制度、防御图等十余种服务材料,安装了气象防御大喇叭,在室外还制作了气象科普宣栏,架设了电子显示屏。  “我们准备在这里新建安装一块电子显示屏,用来显示这里的室内外小气候观测站的实时数据,果农们就能更方便的了解气象信息了。”在樱桃大棚和蔬菜大棚种植区,耀州区气象局局长高社兵指着一座地处路口的樱桃大棚告诉记者。这里共建有50个樱桃大棚、100个蔬菜大棚,显示屏将建在进入大棚种植区的必经之路上,农户进出大棚区随时都可以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顺着蜿蜒的山路,记者一行来到了演池乡新兴村气象服务站,在这里再次见到了王玉理,他正在用气象预警大喇叭给村民们播报气象科普知识。王玉理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他们村安装了气象预警大喇叭后,他就成为了村里的气象广播员,除了播报天气资讯、预警信息外,还经常写广播稿给村民们普及气象科普知识。今年8月份,村里的大喇叭升级之后,现在只要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它就会自动播放,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了不少。  今年8月17日下午,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新兴村发布了冰雹灾害预警后,王玉理带领村民开展了四次防雹作用,有效覆盖了本乡大部分行政村鲜干果和良田,就连周边乡镇部分村组都免受其害。  “气象预报很及时,服务三农零距离;农民增收靠老天,防雹增雨走在先;卫星雷达定位准,防御灾害实在美;气象为民来消灾,连续七年无雹灾;保护粮田万余亩,两万苹果销全球;每年增收几百万,农民兄弟笑开颜。”王玉理用这样一段顺口溜表达出亲眼目睹了气象服务工作为村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后的感受。   其实,像新兴村、马咀村这样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在耀州区共有10个,而像王玉理这样的信息员在全区共有233名。2010年12月,耀州区被确立为乡村气象服务专项项目试点县后,耀州区气象局按照积极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建设工作,依照“有信息员、有办公室、有通讯专线、有计算机、有传真机、有电子预警显示屏、有综合信息发布栏、有气象科普宣传栏、有大小标志牌”的“九有”标准建成了1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气象服务示范点。整合资源,建成了“耀州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和“耀州区气象为农服务中心”,完善了乡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60个行政村安装了预警大喇叭;为全区所有乡镇和示范村安装了气象信息预警电子显示屏;组建了以“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为主的气象信息员,明确了分管气象的副乡镇长和气象协理员,实现了全覆盖。乡村气象服务“绿色通道”初具雏形,气象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有效减少了气象灾害的损失。  “为农气象服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未来我们将深入调研服务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为农服务产品和服务系统。”高社兵告诉记者,“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帮助农民防灾减灾、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孙祎)

  

  一腔热血寄苍天 不负肃北寂寞心——访甘肃省马鬃山气象局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成成

  肃北,没有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的壮景,更多的是裸露着皴裂“肌肤”的广袤大地,荒芜而人烟罕至。  在戈壁滩的腹地,有一排黑黢黢的山峦,犹如风中奔驰的骏马竖起的黝黑马鬃,这便是“马鬃山”。而与黑相对应的,是马鬃山气象站那一排白色的办公楼和宿舍楼。

  

  与戈壁滩为邻的马鬃山气象站,白色的两层小楼和观测场成为黄沙中的一抹亮色 刘成成摄影报道

  

    守卫“北大门”的“管天人”      位于中蒙交界处的马鬃山,是我国北方气候的门户,冬季格外漫长,春秋气候特征不明显,采暖期长达8个月之久。这里的马鬃山气象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台站。  前来迎接的王军副站长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活必需品都是从山下运来的,包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和饮用水。如果大雪封山,生活供给就很可能无法保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这里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检测中心划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就在这“生命禁区”里,18名观测员负责着肃北大漠上空广阔的一片天。  “我们这里虽然是艰苦台站,观测项目可不少,有地面测报、高空测报、酸雨观测和雷电业务等等。”王军向记者介绍道。  这里的每位观测员都要值班,连站长也不例外。但在马鬃山值班,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有时温度太低,风向杆可能会被冻住。观测员郭海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记录的完整性,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仪器被冻住,都要爬上十几米高的风向杆把冰敲碎,使冻住的风向杆正常工作。”  当记者抬头看着直指蓝天的风向杆,发现风向杆上没有任何保险措施。如果下雪打滑,不仅爬上去很艰难,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太大的危险。但对于今年刚满25岁,已在马鬃山气象站工作3年的郭海瑛来说,这一切都显得平常与自然。

  

    除了自然环境,寂寞是另一种考验       由于地处戈壁荒漠,马鬃山镇的常住人口不到200人。虽然距马鬃山镇仅6公里,马鬃山气象观测站的四周除了黑黝黝的山峦与戈壁,就是呼啸的北风和卷舒聚散的白云,周围没有娱乐场所,甚至连其他的居民也没有。  在马鬃山观测站的旁边,有一座碉堡山,这成为观测员闲暇之余最爱去的地方。平时休息,大家会结伴去爬山,在山顶朝着家乡的方向远望。  “十几年前我刚进站的时候,这里什么娱乐都没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我们几个年轻人就爱去碉堡山,比赛爬山,到山顶后大家坐在一块聊天。”已经4次进山的老观测员薛利民对碉堡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太苦了,每次聊到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走得时候,决不再看碉堡山一眼。可真到走得时候,大家还是会忍不住回头看一看,这一看泪水就掉下来了。”  现在,这里的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可以看电视,而且可以上网。可是对于年轻的观测员来说,离开了亲人、爱人和朋友,内心的孤寂与痛苦仍是一种考验。年轻的郭海瑛告诉记者:“想家、想男朋友,尤其过年过节的时候,想得就更厉害了,常常忍不住哭鼻子。”这个自称“乐天派”的女孩,在爬风向杆、手指冻得僵硬的情况下都不曾掉过一滴眼泪,可一谈及亲人,眼底的泪花就不禁涌了出来。  郭海瑛的男朋友为了和她团聚,也申请到马鬃山气象站工作,年底便可以调过来。男朋友主动请求调到艰苦台站的举动让海瑛感到格外的幸福,他们准备明年就举行婚礼。

   

    守望戈壁的幸福      面对茫茫戈壁,令人不自觉想起马头琴苍凉的琴声。可是,对于马鬃山气象站的观测员来说,戈壁滩不仅是生活的环境,更是工作的重心,守望戈壁滩,便是守护着理想与责任。  马鬃山地区的牧民以游牧为生,以前,牧民们最害怕的事情便是遭遇“白灾”,许多牧民曾因为“白灾”而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自从马鬃山气象站建立以来,观测员们用精准的观测数据,捍卫着肃北的一片天,“白灾”的影响已越来越小。  尽管气候条件恶劣、生活方式单调,但马鬃山气象站里流传着一句话:“戈壁滩有多广,心就有多宽!若没有戈壁滩一样宽广的胸怀,就不能在这里扎下根!”  “作为一名普通的气象人,能在祖国的边疆默默奉献,是一种幸福。”这句话摘自郭海英的征文《守望戈壁的幸福》。在马鬃山工作的3年时间,让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成长了许多,她说:“每次巡视完仪器,发出一份天气预报时,心里就有一点小小的满足感,我越来越喜欢这份事业了。”  近几年,气象站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也越来越好,薛利民告诉记者:“以前的气象站晚上没有电,我们几个人睡不着,爬起来点上烟,就开始‘侃大天’,那日子真是难熬呀!现在这里不仅24小时有电、有热水,还通了网络,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在肃北,将青春燃烧,将热血挥洒,自古都是“亚相勤王甘苦辛”的军人们的追求。现如今,“甘苦辛”的还有这些默默坚守在最艰苦地方的气象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捍卫了一方天地的宁静。   

  (责任编辑:孙祎)

  衡水:气象站搬进“试验田”

  

  中国气象报记者毛翠辉 苏杰西 通讯员李春兰

  

  “棉花在苗期对地温非常敏感,吐絮期对光照和湿度的要求很严。气象站建在试验田里,对我们及时观察掌握棉花品种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性状表现、病虫害活动规律,繁育优良品种帮助很大。”在深州的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春播棉试验田里,棉花育种研究员戴茂华指着不远处的气象观测站说。

  

  试验田里树起气象站

  走进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一幅现代农业生产图景展现在记者面前。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种植试验示范……记者一行沿着试验田宽敞硬化的路面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不一会儿,一道熟悉的风景便闯入记者的眼帘——白色的围栏、耸立的风向杆、洁白的百叶箱,在绿油油麦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站长王广才告诉我们,观测场为25平方米×25平方米的标准观测场,配置有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器和农田小气候观测设备,是衡水市气象局与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共同建设的合作项目。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位于衡水市深州护驾迟镇,占地面积633亩 ,站区占地面积33亩,试验田600亩。试验站划分为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区;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展示区;无公害高效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区;牧草新品种的引进与种植试验示范区和冬绿花卉苗木试验示范5个区。衡水市气象局在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建立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并派科技人员进驻试验站参与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科学合作研究。气象与农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作物、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物候、二氧化碳排放观测等,为农业气象科学研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实时、科学、翔实的农业气象观测信息与试验研究支撑。

  

  “办公室”搬到了试验站

  衡水地处华北平原,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粮食生产大市。全市耕地面积856万亩,是全省、全国的粮食重点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为方便咨询和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衡水市气象专家把办公室搬到了农科院农业试验站。“试验站为我们特意安排了两间办公用房,并负责我们来站工作人员的食宿,我们的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参与该项工作的衡水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周志军说。气象局不仅在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建立农业气象试验基地,还派科技人员进驻试验站参与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科学合作研究。

  在农业试验站设置的气象人员办公室里,从张挂在墙壁上的工作流程图和服务平台上调阅的各种气象资料和服务产品,记者体味到了一种融入式的气象服务。自动气象站采集的信息在业务化的同时可直接传到试验站各相关部门,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牧草等繁育过程中对气象条件的需求,气象部门可随时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如小麦叶面温度、棉花出苗期5厘米地温和小麦干热风预报等。这种“楔入式”气象服务深受农业部门的欢迎和好评。

  

  借力隆起的气象高地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又称衡水市农科院,在研科技人员52人,其中研究员11人,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抗旱新品种选育、旱作—节水农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和开发,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0项,省部级成果64项。为了借助部门外的资源优势,提升自身的人才、技术力量,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2010年9月,衡水市气象局与农科院农业试验站正式签署协议开展合作。

  目前,在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基础上,双方筹措资金加大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抓紧建设5套农田小气候观测设备,并着手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利用卫星遥感、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应用GIS技术,建立精细化的土壤墒情与作物灌溉预报模型,动态监测、预测土壤墒情变化,为节水灌溉提供依据,有效防御农业干旱;利用农业、气象技术客观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大宗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的影响。双方还加强了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了《气候变化对衡水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机制研究》、《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墒情预报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培养造就了科研骨干人才,提升了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水平。如今衡水市气象部门具有副研级高工资格的人员达14名,占到了全市气象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一人才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随着合作的深入,“局院合作”之花在衡水大地结出了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孙祎)

  

  衡水:廉入万千气象

  中国气象报记者 苏杰西

  

  “有一种风叫送礼风,有一种雨叫酒精雨,有一种云叫关系云,有一种雾叫腐蚀雾,遇到此类天气请提前服用当归(党规)、莲心(廉心)配制的清心正气丸,做好拒腐防变准备,以免清正廉洁形象遭受侵袭。”这温馨的短信是记者在来到河北省衡水市进行“走转改”活动的时候读到的。它是来自江西南昌的廉洁短信应征作品,它寄托了广大群众对气象廉政工作的期许。这条短信获得了衡水市气象局与衡水市纪委联合举办的“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活动的一等奖。

  今年7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衡水市气象局联合衡水市纪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气象服务廉洁短信”的概念,举办了此次征集活动,并依托当地气象信息服务短信发布平台,将征集到的优秀短信定期免费向广大手机用户发布,使群众在享受优质气象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反腐倡廉教育,深入了解气象廉政理念。

  为办好此次征集活动市气象局、市纪委联合成立了“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活动”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市气象局局长居丽玲任组长,还特邀了《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市文联及市诗词协会等单位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

  7月13日,“气象服务廉洁短信”征集启事正式在《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及互联网同步刊发,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衡水市,而是面向全国。活动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短信内容既要与气象以及天气预报相关,又要寓廉洁文化于气象服务之中。

  征集启事发布后,全国各地各界群众踊跃参与,迅速掀起了一股应征热潮。截至活动结束,共收到3300余条应征作品,来稿作者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中既有气象工作者,也有农民、学生、教师、军人、退休干部,甚至还有报纸、杂志的编辑、记者和省级作家协会会员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生孩童,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许多参与者表示,创作短信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廉政教育的过程,不仅如此,创作时也促进自己了解了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

  此次活动的组织人员说,应征作品均为较高水平,都是基于气象、节气及相关天气服务方面创作,内容丰富鲜活。征集活动结束后,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市文联、报社、诗词协会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评委组,对征集到的大量作品进行反复遴选和评审,“天有阴晴,但四季分明;人有祸福;为清者自清。”“春风化雨润万物,廉字入心洁一生”等20条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其中,《二十四节》气象服务廉洁短信根据二十四节气分别创作了24条七言、五言气象廉洁短信,凭借其形式新颖、立意明确获得优秀奖。

  活动领导小组还将把此次活动中征集到的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廉洁短信集纳成册,在全市范围内免费赠阅。

  “廉洁短信征集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荣获了衡水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优秀活动项目”的荣誉称号。活动进一步创新了气象廉政文化载体,扩大了廉政文化的覆盖面,有效地推动了气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气象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栾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