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配“大树吊针液”,学生变身“树医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树吊针液成分 学配“大树吊针液”,学生变身“树医生”

学配“大树吊针液”,学生变身“树医生”

2023-11-05 1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组的学生们化身“植物医生”,通过化学学科所学,为学校4棵果树打上了“吊针”。“大树吊针液”配置的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山大附中化学备课组长范亚男说:“学《溶液》章节时,学生从立项、研究项目到实施、总结,整个过程耗时7个课时。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还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实现了跨学科学习。”

一瓶吊针引发“真实情境式”学习

入秋以来,山大附中门口两侧的树木都挂上了“吊针”,学生们产生了疑问,“见过人打针,没想到树还需要打针,它的针里有什么?”问题抛出后,学校化学组老师们眼睛一亮,觉得这是“真实情境式”学习的好契机。

在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让学生发生真实性学习”的理念引领下,九年级化学组教师把“为大树配置个性化吊针液”作为项目式学习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设立后,以6-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从入项课到研究课再到最后的展示课,“以终为始,逆向设计,让学生自主发问,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只负责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范亚男说。

这天一早,“植物医生”们早早围在学校的果树下,等着给果树“治疗”。学生们分工明确,男生负责用电钻给树木打眼,女生则负责将“吊针液”挂到树上,并控制好流量,同时将针头插进树木,给每棵果树打了一剂“强心针”。据了解,每袋“吊针液”根据容量不同可使用3-7天。

2019级8班学生孙文硕的“真知小组”为柿子树带来了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成分的“吊针液”,2019级3班学生为校园里的石榴树准备了专属营养针。2019级4班学生张芳毓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和小伙伴们学到了很多。小组协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等,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培养了综合性思维。”此外,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被放大,不仅在溶液配比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外包装上用起了心。2019级3班学生马晨朗介绍道:“大多数‘吊针液’采用了遮光的袋子,因为有些溶质对光源敏感,容易引起化学反应。同时,我们还考虑到环保的问题,采用了触手可及的一些材料进行制作,再画上自己喜欢的画做封面,标注好配料表、作用等必要说明就可以了。”

7个课时学生把课程内容全部吃透

在校园的另外一侧,学生们正驻足欣赏此次课程的科学海报展。海报上,九年级的学生对项目背景、材料配方、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海报的制作只是项目式学习评价中的一个小环节,学生们还需要自己制作PPT,将整个项目进行汇报、展示、回应同学提问等,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工合作,确定方案,边实践边研究,真正将《溶液》章节吃透了。”范亚男说。

据了解,在此过程中,老师们的备课量远远要比平时多得多,不仅要准备化学相关内容,查阅大量专业材料,还需要与其他学科互动,例如生物学科,因为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也有所不同。

为了让学生们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化学组老师将此项学习分了3个阶段:“入项”阶段,为学生提供驱动任务;实施阶段,由学生组内讨论独立完成,老师只做适时引导;评价阶段,在九年级开展化学展示课,让学生按照最初的设计,从“吊针液”的配比到外包装的设计,从科学海报的呈现到用PPT展示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改变。学生们用了7个课时,将《溶液》章节的内容全部吃透。

如今,在山大附中的校园里,4棵果树上都有一个特别的“大树吊针液”,它们是九年级学生化学课堂研究成果的真实再现。

为了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研究有实际应用价值,学校还专门请来园林专家杨久标,为“植物医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树木“医疗课”。他表示,“没想到一群初中生,就把我们的商业机密给破解了。当然,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的配比,是需要学生们进一步去研究与发现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