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诸侯的快乐, 你想象不到, 看大明亲王在洪武年间的待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明之我是晋王朱棡 一方诸侯的快乐, 你想象不到, 看大明亲王在洪武年间的待遇

一方诸侯的快乐, 你想象不到, 看大明亲王在洪武年间的待遇

2023-11-09 0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言: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天象异常,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下诏让天下士人踊跃上书,对朝政进行批评或者建议。很快老朱就收到了一封《奉诏陈言疏》,作者是平遥县儒学训导、浙江宁海人叶伯巨。

这篇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提了三个涉及朝政的核心问题: “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其中用刑太繁、求治太急这两条,朱元璋可以容忍批评,但是分封太侈这条却一下子触了逆鳞。老朱对此的反应是:赶紧把这小子抓来,我要亲手射死他!那么叶伯巨说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

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因为有了日后的靖难之役,人们总是认为叶伯巨有先见之明,其实这完全是腐儒之见。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41岁,皇太子朱标年仅14岁。对于朱元璋来说,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必须提前给太子,给自己的儿子们布局,让新生的大明王朝不至于因为自己哪天突然驾崩而风雨飘摇。再退一步想想,就算燕王朱棣造反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这大明天下不还是姓朱吗?

戍边亲王:朱元璋给儿子们的定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初七日,朱元璋正式封建诸王。

次子朱樉封秦王,第三子朱棡封晋王,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第五子朱橚封吴王,第六子朱桢封楚王,第七子朱榑封齐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第九子朱杞封赵王,第十子朱檀封鲁王,侄孙朱守谦封靖江王。在给诸王的册文之中,朱元璋把本次封建诸王的目的写得很清楚: “勤民奉天,藩辅帝室”。

少年燕王剧照

除开两位年幼亲王赵王和鲁王,外加老朱和马皇后最小的嫡子吴王,其余诸王的封国都位于战略重镇:秦王封国西安,晋王封国太原,燕王封国北平,楚王封国武昌,齐王封国青州,潭王封国长沙,靖江王封国桂林。

西安、太原、北平乃至青州,算是大明王朝在北方的第一道防线。此外洪武三年的时候四川明夏政权尚未平定,武昌、长沙也算是前线。而桂林地处夷人众多的广西,也不是个轻松的所在。朱元璋最疼子孙,既然赋予了子孙们戍守边疆的重任,那自然也要给他们足够的支持才行,这也是明初亲王待遇超高的根本原因。那么叶伯巨口中的分封太侈到底有多夸张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亲王府邸:

准确来说,明初亲王的住所不仅仅是王府,而应该称为王宫。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工部尚书张允的规制来看,王城高度达二丈九尺五寸,近10米高。护城河阔十五丈,深三丈,也就是宽度超过45米,深度有9米多,这实在是令人咋舌。

明代亲王府复原

南京皇宫内有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这三大殿,王宫内也有承运殿、圜殿和存心殿同样的三大殿。此外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这和皇太子东宫的规制完全一样。

至于王府的大小,是以最早竣工的太原晋王府作为范本: “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也就是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660米,总面积约为现在北京故宫的百分之四十五。

亲王岁禄:

在叶伯巨上疏的那一年,亲王们的岁禄属实有些夸张,我们来看一看:

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疋,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疋,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

秦王朱樉剧照

此外据明初大内密档《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秦王府有羊十五万只,而晋王府光拨给燕王府、齐王府、辽王府、宁王府的羊就有七八万只。老朱还曾经训斥秦王,称其府中每年剪下来的羊毛就不下百十余万,为什么不做成毡衫毡袄给护卫军士御寒过冬?

到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也许是考虑到之前给的确实太多了,后面还要之国的亲王人数不少,朱元璋下旨将茶、盐、布、絮等物都给停掉,只是给亲王们保留了五万石的岁禄。等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老朱又下诏更定亲王岁赐禄米,从五万石削减到了一万石。

先是上谓户部尚书郁新等曰: “朕今子孙众盛,原定亲王岁用禄米各五万石。今天下官吏军士亦多,俸给弥广。其斟酌古制,量减各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至是户部议更定亲王岁给禄米万石。—《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另外提一句,这一万石,也只有真正至关重要的几位亲王:晋王、燕王、楚王、蜀王和湘王才能拿得到。其余远在边地的几位亲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就只有五百石。齐王稍好,也不过一千石。

太子朱标剧照

换句话说,五万石的好日子过了近二十年。但随着大明立国越来越稳,朱元璋自己就会动手削减藩王们的实力。

亲王护卫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初亲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早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就已经下旨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每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每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

明制每个千户所合计一千一百二十人,这样算的话亲王一护卫的人数约五千六百人,三护卫兵力接近一万七千人。所谓的围子手,就是“围宿军”的俗称,两个千户所两千两百四十人。和《明史》中所说“多者至万九千人”完全吻合。比如《太祖实录》中就明确记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老朱让长兴侯耿炳文从西安、凤翔、平凉、庆阳、延安、巩昌、临洮诸府的老兵里面挑选一万九千人充当秦王府护卫军士。

颖国公傅友德剧照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之时,明确表示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燕王节制。军中所有机务必须一式两份: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此外各省都司衙门和本省亲王之间也有一个相互制衡的作用,都司要调兵必须经过亲王同意。但是如果只有亲王令旨而没有朝廷圣旨,都司也不得擅自发兵。

盖王府置护卫,又设都司,正为彼此防闲。都司乃朝廷方面,凡奉敕调兵,不启王知不得辄行。有王令旨而无朝命,亦不擅发。如有密旨不令王知,亦须详审覆而行,此国家体统如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明初亲王们的战绩

北方诸王: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羽翼已丰的晋王朱棡奉旨和燕王朱棣一起率军出塞,讨伐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这一战晋王没能找到元军主力,而燕王因为迫降了乃儿不花而被吹上了天。

癸亥朔,今上平乃儿不花捷奏至。上喜谓群臣曰: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一》

燕王朱棣剧照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燕王朱棣率颖国公傅友德出塞征讨朵颜三卫。被某些人吹上了天的朵颜三卫,碰上开国明军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燕王护卫再次出塞,在大宁城北的彻彻儿山又一次将朵颜三卫杀得狼狈逃窜。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宁王护卫和辽王护卫一起出动,对辽东女真野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这时候的女真人还不敢自吹什么“女真满万不可敌”,大伙逃命要紧。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三月,燕王护卫再度杀到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这一次的教训对象,依然是朵颜三卫。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晋王和燕王亲率大军出塞,史称“出开平数百里”。这一次行动虽然受到了老爹朱元璋的训斥,但还是极大地震慑了蒙古各部。

今尔等率数千马离开平三四百里驻旷塞中,况无轻骑远侦以知敌情。设使胡兵数万昼潜夜行,隐柳藏荻,猝然相遇。彼以数万,我以数千,何以当之?若欲纵辔驰行,其将何以全军士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三》

晋王朱棡剧照

南方诸王: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楚王朱桢挂帅出征,在两位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和江夏侯周德兴的协助下,一举平定了湖广境内的思州洞蛮之乱。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道州、全州、桂阳诸叛虏,卢溪、黔阳诸洞蛮夷,都是楚王奉旨将其平定。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云南阿鲁秃叛乱,楚王护卫六千人奉调入滇协助平叛。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作乱的西番蛮人烧毁黑崖关。蜀王朱椿调动四川都司两员大将翟能和徐凯将其击败。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凉国公蓝玉奉旨西征,蜀王身为女婿,自然是出动蜀王府成都护卫全力配合老丈人。

甲辰,给四川都指挥使司所属及成都三护卫征西将士万五千二百余人:钞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一锭。—《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凉国公蓝玉剧照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松潘卫纳卜薛卜任昌等寨番寇作乱,蜀王调本府护卫都指挥佥事尹林等率步骑五千将其讨平。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古州洞蛮再次作乱,楚王朱桢和湘王朱柏奉旨出征。不过此时因为蓝玉案的余波,导致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无罪被杀,所以这次朱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兄弟二人按兵不动,逼得老朱不得不另外调遣将领前来平乱。

结语:洪武年间的大明亲王,可谓是明朝历史上最为风光的时候。他们的父皇给了他们崇高的地位,丰厚的待遇和强大的兵力,让他们不但衣食无忧,还能策马疆场,为大明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标与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在和太子朱标在讨论《汉书》七国叛汉的故事之时,特意问儿子此事到底谁对谁错?太子的回答很官方:曲在七国。老朱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汉景帝听信文官之说,最终才导致七国之乱。

上曰:“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所以汉初七国之乱的故事,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在他老人家看来,大明立国不久,兄弟之间千万不可自相猜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朱家人才会向着朱家人。那么在朱元璋驾崩之后,大明亲王又该何去何从?我们留到下一篇再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