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数据会计专业课程 专家之声

专家之声

2024-06-29 0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家之声

4月23日-26日,数十位业内专家以及来自全国200多所本科、职业院校,超500位校领导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厦门,共同参与「数字化时代财经教育发展与创新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各个层次的财经教育发展道路。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王忠孝教授应邀在职业教育专场发表《双高视野下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主题报告。

*以下为王忠孝教授主题报告,建议收藏阅读。

近几年,影响会计的信息技术备受关注,尤其在会计大数据技术之后,专业目录调整随之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影响会计行业与会计职业的绝不仅仅是大数据,而是多种新技术的共同作用。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在多种技术的影响下进行综合考虑。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那么在新技术与专业目录改革之间,要关注哪些关键因素?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专业目录修订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何在?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落地实施?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Part 1

新技术对会计行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财务大数据、智能会计……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新技术,在会计职业、行业中都已经有所呈现。在新技术和专业目录调整的影响下,会计究竟会走向何方?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对会计行业至少产生了两方面影响。首先, RPA技术的自动化处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解决了数据互导的问题。无论是学校、企业都存在着新、老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的历史问题。因此,解决数据互导可能比流程自动化处理的意义更大,是财务机器人为数据之间的连接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则是出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的考量。为什么要共享?除了降低成本之外,从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等方面来看,是因为共享中心占有了大量数据,尤其是企业内部数据,为下一步的大数据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财务共享中心在集团企业已经广泛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实务作为一门课程,内容也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因此我认为,如果现在的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开设财务共享相关课程,可能就有点落伍了。因为会计人才培养要贴合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这不仅仅是追求新的会计组织形式、会计处理流程。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服务于大型集团企业,而过去又常常认为高职学生更多会流向小微企业,但其实高职学生完全可以胜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部分工作岗位也适合中职学生的发展。

云会计则是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可以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财务大数据是现在最受关注的技术,最终的目标是从部分数据到全数据的占有。那么现阶段,大数据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大数据在企业中并不是每个岗位都具备的技术,只是在部分岗位职责中融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目前企业还很少会将财务大数据作为一个专门的岗位。尽管现在大数据在财务中还只是局部应用,但是未来的需求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我们在思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的。

在新技术的综合作用下,会计行业有哪些变化?

第一,由于核算会计可替代性大、人员需求大幅减少,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将由核算向管理迅速转变。第二是业财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业务财务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既要懂业务,更要懂财务。第三,会计系统与外部集成度将越来越高。财务部门连接的不仅是金税三期和银行,还会实现与企业客商、战略伙伴等机构信息系统的紧密相连。最终,新技术让会计信息用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会计信息将向个性化、实时化发展。

Part 2

专业目录修订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首先要适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总说“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其实就是要将数据作为一种真正的生产要素,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这样的数字化背景下,也就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人才。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专业目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衔接,必须适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是适应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随着新职业出现和新岗位职能变化,专业目录修订和人才培养方案都在与时俱进。比如共享财务,借助自动化、共享化、虚拟化的特征实现了基本的数据自动化处理。业务财务则是要培养懂业务、懂财务的人才,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业务场景化、业财一体化。而战略财务则需考虑智能化、可视化。不同的会计岗位需求也反映着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

第三要适应学生成长需求,一体化设计不同层次专业。我认为,其中以金融类最为典型,从中职的金融事务到高职的金融服务与管理,再到本科的金融管理,实现了从低到高逐渐过度的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Part 3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那么,在新技术影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和专业目录调整已经落地的情况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构建?

既然是“大数据与会计”,那么我们首先要理解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信息资产,具有体量大、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在过去的会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注重分析造成会计结果的原因,例如销售与盈利、成本与利润。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相关性或许比因果关系更为重要。最直接的现象就是例如我们在网购过后,就会收到更多相关的推荐,背后就是大数据信息。

而从工作过程看财务大数据应用,企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底层一定是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库,而企业内部数据包含了财务和业务数据,外部则涵盖了行业、产业链和宏观数据。在这些数据之上,再对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应用,而在整个数据处理流程中都贯穿着核算、管理、决策。因此,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匹配、对应数据处理的流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则可以参考“减学时、调结构、拓视野”的原则。

课程内容又如何进行转化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需要创新型的职业和人才,在大数据技术与会计行业进行碰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有新技术、新思维、有逆商的新型会计人才,能够为会计职业提供新思路、创新财会工作。但我可能更赞成另一种,就是新课程内容应该专业对接产业,从产业走进企业、走进工作任务中,从岗位了解大数据的应用,再将其转换为课程内容去设计学习情景的思路。

Part 4

基于校企合作推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

推进人才培养不仅是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是系统化的设计,而校企合作正是推进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

那么,校企合作该做些什么?

最关键的一定是师资队伍。如今的老师既要懂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能够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背后就需要一支双元双优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另外,生产性与仿真性并重的实训基地建设必不可少,以及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数字化的教材,对于推进整体会计生态改革至关重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智能财务产教融合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是推动人才培养,也能够帮助所有教学改革成果更上一个台阶。例如2020年,我们与网中网合作共建的“智能财务产教融合基地”成功入选了2020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因此,推进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高育人质量,还能够系统化整理育人成果,同时能够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教育思路和经验。

以上是我们学院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期待和大家多交流!谢谢大家!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后续报道

彰显财经底色,擘画多元发展新蓝图

中国 · 厦门

阅读全文

01

● 袁淳:一流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

02

● 高翠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数智化财经职业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