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之《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师素描作品高清大图大全 国家博物馆之《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国家博物馆之《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2024-07-13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曾几何时,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逐渐西化,老师站在讲台上,静静地铺开一块白布,并放上苹果、梨、花瓶等物品,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们拿起铅笔,默默地在纸上勾勒着十字、刻画着静物的样子……

20世纪初,以徐悲鸿、潘玉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远赴东洋、欧美,学习西方艺术,开启了中西结合的艺术之路。他们开办新式教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素描,作为一种以写生为主的绘画方式,给予画者与观者的不只是结构上的分解技巧,还有单纯且直观的绘画语言。

徐悲鸿-男人体(1924年)

素描虽不及国画优雅,也不似漫画夸张,但那抹深沉的黑褐色却独具魅力。纤细笔尖划过的地方,是画纸上健硕精炼的男子,虽然色彩单调,却也热烈深沉。此次展览以徐悲鸿的《男人体》为开篇,拉开了生动鲜活的素描艺术的幕布。此作品为徐悲鸿1924年留学法国时所作。他一生所作素描不下千幅,以肖像和人体画居多。

詹建俊-老头头像(1953年)

詹建俊-坐着的男人(1951年)

詹建俊-老大娘(1975年)

素描,就像绘画中的照相机,画者用简单的工具刻画着对所绘事物的情感。很多人在看到这幅名为《父亲》的作品时会认为画中的人物是罗中立的父亲,其实,画中的老者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这幅作品在正式创作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罗中立-父亲(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罗中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看到了在厕所旁为了掏粪当肥料而守候良久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位与除夕夜欢聚氛围格格不入的老者,触动了他的心绪,于是有了创作此画的念头。

待到初稿成型时,罗中立发觉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似乎并不合适,继而决定奔赴大巴山找寻最初的创作灵感。在不断地调整中,他决定将画作的呈现效果改为以肖像为主,并将目光聚焦于历经浩劫、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父亲们。故此,在最终版的设计中,他省去了所有场景,以简单的纯色为背景,绘就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取名为《父亲》。

画中老者的面容感染着每一位驻足的观者,历经沧桑的脸庞展露着平和的微笑,也透露着画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然而似乎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来自“父亲”的、无言的凝视。

到来自“父亲”的凝视。

罗工柳-老人头像(1956年)

罗工柳-程儿子(1940年)

笔尖在纸上的每一次晃动,都是一支优美的舞蹈。方寸间的形神兼具都源于画者的潜心钻研。

靳尚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后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他是典型的技术派,一生都在钻研绘画技巧、研究色彩与结构,用尽可能简练的构图来描绘变幻万千的人物肖像。

靳尚谊在创作中通过解构研究对象,从解剖学的角度思考人体的中线和对称性,并借用简洁、细腻的笔触准确地画出器官的不同位置。通过不断地研究与磨炼,他结合了“古典法”和“分面法”,着重强调了肖像中的“体积感”,继而用这种形式来体现人物肖像的内在精神。

靳尚谊-碌曲县史有德(1978年)

靳尚谊-朱竹明(1964年)

靳尚谊-周莜英(1977年)

靳尚谊-雕塑家像(1979年)

靳尚谊-托腮男子坐像(1952年)

作为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为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然回顾其艺术道路,素描在其生命中也绽放了极尽精彩的一笔。他曾奔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归国后任教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他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写实的理念与手法表现着深刻而鲜活的创作内容。

刘开渠-人物(1953年)

刘开渠-作者父亲(1957年)

刘开渠-妇女头像(1953年)

郭绍刚-穿黑裙戴面纱的女人

郭绍刚-一立、一坐女人(1960年)

李斛-广州起义-素描稿(1957年)

李斛-广州起义-素描稿(1957年)

安格尔曾说,除了色彩,素描就是一切。艺术史上,素描从来都不是独立的画种,而是艺术家的习作或手稿。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的古元先生擅水粉、版画,在正式画稿之前常他以素描打底,确立版画的构图设计。

古元-炸毁的列车(1952年)

古元-农舍(1952年)

《农舍》取材于古元的故乡广东,远处的山峦丛林茂密,农舍前的草垛高高堆起,农民在田间辛勤地工作着。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宛如一首悠扬动人的抒情曲。整幅作品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韵律的构图散发着淳朴、含蓄的情感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古元风格。

文金扬-三峡江涛

张仃-获鹿古城写生(1973年)

张仃-获鹿古城写生(1973年)

很多人对素描有种特别的偏爱,小小的纸张上有他们所迷恋的黑白世界。那朴素的颜色,不仅平复着越发浮躁的心情,也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欣慰。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现代杰出画家、教育家刘海粟的几幅素描作品,据悉,这些手稿均为首次对外展出。早年练习油画的刘海粟,对于素描手绘可谓是轻车熟路,刚劲有力的线条彰显着雄浑的气格。

刘海粟-赖鲁阿头像(1931年)

刘海粟酷爱画斗鸡,曾数次创作。这一题材起源于1939年末,他曾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筹赈画展,看到了巴厘岛上最传统的斗鸡,便以此为题材,鼓舞抗战士气。

刘海粟-斗鸡图,速写(1940年)

秦宣夫-宣夫自写(1963年)

常书鸿-哈萨克牧民肖像(1947年)

常书鸿-敦煌老乡(1947年)

杜滋龄-旦知拉毛姑娘(2016年)

如今,素描对于大众来说也并不陌生,这项独特的基本功被一代代的从艺者反复琢磨凝练,继而奠定了其在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那抹灰褐色或许并不单调,深浅变化间宛如黑发,又似阴郁时的天空。

著名女画家潘玉良是我国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的第一人。她前后两次远赴巴黎,用俊逸洒脱的线条描绘着极具个性化的故事。绘画于潘玉良而言,不仅是宣抒内心的途径,也是证明其存在的方式。一生坎坷的她留给世人2000多件艺术品,亦被后人赋予“一代画魂”的美誉。

潘玉良-作画者(年代不详)

潘玉良-男人头像(年代不详)

苍老的调子在泛黄的纸张中晕散开来,尽管没有色彩,但灰度的变化也别有一番意趣。这些由线条组成的画面,用初心记录下时光的脚步,在黯淡的界面处,形成一簇肆意挥洒的白光。繁杂错落的墨线,洒满了人生的经历,折射出时光流逝的划痕,虽不鲜艳,但却生机盎然、动人心魄。

喜欢素描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前往国博进行参观,此次展览将于月底结束。下一期我们会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影像记录,敬请期待哦!

眼缘艺志 第707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