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究竟有何魅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合唱的反义词有哪些 合唱,究竟有何魅力

合唱,究竟有何魅力

2024-07-01 18: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合唱事业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一时间,老、中、青、少,人人都在唱歌。而且都要求唱更高难度的合唱,而非简单的齐唱。”

当时合唱如火如荼到什么程度?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同志找到时任上海合唱协会会长的萧白,希望自己所在的合唱团体也能进入上海合唱协会。萧白得知,要求入会的是复兴公园里的“大家唱”,便问:“合唱协会对指导团体的基本要求是定时、定点、定人。公园‘大家唱’的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能做到吗?”老同志一听,当场跟萧白拍了胸脯,说:“能!”后来,这支团队果然做到了这些要求。

这件事对萧白触动很大,也让他真正认识到合唱的意义。在萧白看来,合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艺术形式,无论什么时代,合唱从不曾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敏感。”萧白说。

唱得响、唱得高就是唱得好?

一门艺术要向前发展,必然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生相伴、互为因果的规律,合唱也不例外。而从普及到提高,艺术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一种民族的呼声,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那个时代的总结。因为后者无论是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还是结构、手段等艺术标准,都已经不再是民众自发自愿形成的了,而是经过严格的引导,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就是提高。”萧白说。

中国合唱发展的三次高潮将合唱推向了大众,但是,普及之后应该怎样提高,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困扰着合唱的问题。

2002年,萧白第一次带领队伍出国参加合唱比赛,这次比赛带给他的震撼令他终生难忘。

当时萧白带领的深圳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远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合唱比赛。正式比赛前的自由训练时间,萧白就把大家“撒出去”,看看别的队伍是怎么排练的。“没想到,回来时每个人都懵了——其他35支队伍的演唱方法没有一个跟我们一样。”这次比赛,萧白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闭幕演出的机会,还捧回了比赛金奖、最佳表演奖、杰出指挥奖三项大奖。但赛后座谈会,萧白看到了评分表:中国的合唱团在艺术表现力上拿到了高分,基础分却得了低分,在音准、节奏、声部统一上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我们刚开始搞合唱时,唱的都是革命年代的歌曲,硝烟滚滚、战歌嘹亮,这在艺术方向上与国际很不一样,我们要气氛、要力度,谁唱得响、谁唱得高就是好的。殊不知,欧洲合唱艺术已经发展了1700多年,有一套正统的美学标准。孩子们从小就参加唱诗班,在演唱时习惯相互倾听,耳濡目染,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塔顶般拢起的声音”,对和谐的、有声部的、有层次的合唱音乐尤为敏感。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萧白说。

今天的合唱艺术必须要走向世界。回国之后,萧白与相关专家一起,按照“准确、统一、平衡、协和”的国际标准,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国内合唱比赛的规则。从歌咏到合唱,再到国际标准的合唱,中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路径渐渐清晰起来。

探索应当广泛、多元

中国合唱发展到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而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在萧白看来,首要的是国人对合唱的认识:“合唱是什么?曾经有一个解释:‘合唱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工具。’这话对不对?对,但又不对。它说的不是合唱,而是合唱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可变的。大敌当前,合唱当然应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可今天不是了,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合唱应该回归它的艺术本质。”

“合唱不应只被当成一种活动,它是一门艺术。不是说要搞个什么活动了、表演了,就拉一帮人去搞个合唱节目。现在一些人依然固守着这种‘合唱工具论’,极大贬低了合唱的艺术价值。”萧白进一步解释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艺术追求是广泛的、多元的,从作品到形式、从“量”到“质”,我们对合唱艺术的探索也应当是广泛的、多元的。

前不久,因为《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春节自救指南》等原创“神曲”爆红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登门拜访了萧白。面对这群探索合唱新路的80后、90后,萧白鼓励道:“对于你们的探索,我支持。艺术从来不是单一的,合唱需要更多多元化的声音和新鲜的血液。”

Music

音乐梦·我的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