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摇滚迷也能看哭!被删减4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为啥仍值得大银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夜以继日电影删减了哪些 不是摇滚迷也能看哭!被删减4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为啥仍值得大银幕?

不是摇滚迷也能看哭!被删减4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为啥仍值得大银幕?

2024-06-26 1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电影能引进并上映就不错了,2005年的《断背山》就没能走上国内的大银幕,删减四分钟也是迫于政策,能让更多观众通过正规渠道观看到电影更加有意义。

关于情怀、政策、大环境,各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实际是永无结果的争论,毕竟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单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删减有没有影响观影体验?

去年引进的《水形物语》,就因为强行让女主角穿上了“小黑裙”而被批判。这段原本表现“人鱼之恋”的情节因为这个操作而让影片气氛变了味。

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到底删了哪些部分呢?网友的总结如下↓↓

1、皇后乐队在BBC演唱《Killer Queen》,弗莱迪个摸裆动作被删除。

2、弗莱迪和未婚妻讨论自己性取向的几句台词被完全删除。同性质的“改造”还有,弗莱迪被记者质问性取向的台词,字幕全部强行翻译成“性生活”。

3、至于更直接的弗莱迪和同性伴侣接吻的镜头,以及关于二人恋爱关系的说明,都难逃剪刀手,全部消失。

4、乐队解散前还拍了一支MTV:《I Want To Break Free》,这里也整体被删了。在这个MTV里,皇后乐队全员都穿了女装。

5、除了表现性取向的部分被去除,弗莱迪向队友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的部分也被消声。

这次删减到底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已经很明显了。皇后乐队粉丝、影迷、LGBTQ群体出于情怀、艺术、平权的角度,都对这样的删减感到不满,但还是那句话,太多不可控因素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谁的过错。

然而有趣的是,片中被删除的部分,刚好就是对那个年代欧美保守文化环境的反映。上文例举的第一个被删除的镜头——皇后乐队在BBC演唱《Killer Queen》,主唱弗莱迪·摩克瑞穿着紧身裤还摸了一下裆,这个举动在当年也是令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慌了神,慌忙喊着“拍下半身干啥!”

全员女装大佬的MTV《I Want To Break Free》,1984年曾在美国遭到禁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观众看来,这是“异装癖”、“怪胎”。电影里也有指出,因为这次禁播,弗莱迪决定再也不去美国巡演。

另外看过全片就知道,记者们之所以对弗莱迪的性取向问题穷追不舍,就是因为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在是太新鲜了,以至于不能被常人接受,所以这件事情放到摇滚巨星身上那简直是天大的八卦。

戏里戏外一对照,果然历史就是个轮回。

---------------------------------------

四分钟被删除的戏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观众完整地了解弗莱迪·摩克瑞这个人物,但最终《波西米亚狂想曲》也不是“支离破碎”这么夸张。

这依旧是一部值得到大银幕前去体验的电影。这不仅仅是出于对皇后乐队和电影艺术的尊重,单纯从电影观感的角度讲,已提前检验过大银幕而非摇滚迷的蜀黍,真实地被“震撼”了!

这种震撼,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摇滚音乐本身带来的“嗨”感,更因为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当一个被层层撕开、抛到混乱最低谷的“异类”,最终以最“纯粹”而“自信”的艺术姿态站到你面前,开口的一刹那,实在无法不让人心尖颤抖!

音乐传记片算是很难在国内电影院里见到的一个类型,何况这还是摇滚乐。

在此前你接收到的关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信息里,除了饰演皇后乐队主唱弗莱迪的拉米-马雷克拿到了今年奥斯卡影帝,恐怕便是还原音乐演唱会现场的片段如何如何激燃震撼、不可错过了。

没错,对皇后乐队本身的歌迷和摇滚乐迷来说,这确实是不可不看的最大吸引力。而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演唱会现场,片方更推出了极致视听享受的各类上映版本,包括Screen X版本(左中右三块屏幕同时放映)、卡拉OK歌词版本、IMAX版本等等,力求在视听上和氛围上做到极致。

可是,对于对摇滚乐没那么感兴趣、也对皇后乐队事迹几乎一无所知的路人观众来说,光凭音乐实在是无法构成“必看”的足够吸引力。被《一个明星的诞生》平庸冗长吓怕的蜀黍,其实也一直对《波西米亚》望而却步,提不起太大兴趣。要不是身在此行中,可能真的会就此错过一部好电影。

首先从技术角度讲。

传记电影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还原,包括还原人物形象,以及还原这个人物已被认知和未被认知的一面。从这一点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绝对是有诚意的。

尽管扮演弗莱迪·摩克瑞的拉米·马雷克没有做到理想中的外型完全相似,但从目前呈现的效果中也看得出他的努力,妆容、肢体、表情的还原度非常高,包括乐迷们最关心的“牙叔”最显著特征——龅牙,都做到了力求真实的还原。

剧照和原型人物

拉米·马雷克对于弗莱迪·摩克瑞演唱会上表演神态的复刻还要优于对外型的还原,可以说完全就是原来录像的高清版。

能做到这一步,拉米·马雷克的确值得一个奥斯卡影帝的褒奖,他的“复活”是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配角也神还原,比如吉他手布莱恩·梅,原型人物和演员已经真假难分。

布莱恩·梅和扮演自己的格威利姆·李

至于故事的还原度,皇后乐队成员,吉他手布莱恩·梅、鼓手罗杰·泰勒担任联合监制,就是最大的保障。试问还有谁比他们更了解弗莱迪·摩克瑞的生平故事,以及乐队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的鼓手罗杰·泰勒

在叙事层面,《波西米亚狂想曲》用了最中规中矩的方式来讲述主唱弗莱迪的生平和皇后乐队的发家史。

影片的情节推进基本是根据百科里能查到的事件来的:弗莱迪从机场行李搬运工变成摇滚乐队主唱,乐队由于坚持自己的风格而不被大牌制作人接受,音乐和表演太超越时代而在普通人中掀起了风暴,但靠着独特创出了一片天,经历矛盾后认识到友谊的珍贵,最后完成了史诗级表演。

如果仅仅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上述流水帐一般的剧情,那《波西米亚狂想曲》无疑只是又一部平庸的乏味的乐队版“一个明星的诞生”。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点燃”非乐迷非粉丝观众,最大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很好很到位地实现了核心人物的反转。

主唱弗莱迪·摩克瑞并不是一个自带光环、人见人爱的传统主角形象。他不够帅、还有非常明显的龅牙,性格高傲自大,与人相处多数时候也毫不友善。尽管有着天才音乐人的身份设定,但在影片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你还是很难对这个人抱以真正的喜爱。

弗莱迪和女友玛丽·奥斯汀

看着他与“挚爱”的女友玛丽分手,背离队友兄弟,成天和小人鬼混,沉迷于毒品和性……你能感受和理解他身为“异类”的孤独和痛苦,但实话,并不会抱以过多同情。因为,身为“异类”并不是你名正言顺去“作”、去求别人关爱和同情的理由啊。

直到他把生活彻底弄得一团糟,并且因为感染了艾滋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玛丽的一番肺腑之言让他决心斩断一切,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轨。——他唯一想做、而且真的拼尽全力去做的一件事,就是“演唱”。

为了“演唱”,他可以抛下面子,不顾脆弱自卑的内心,去低声下气求得队友的原谅;为了演唱,他无惧自己嗓子已被病体拖累、乐队也已经长时间没磨合的种种问题,不顾一切要求上台……这种无比强大的执着,让观众终于感受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追求,那种发自灵魂的,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这种热爱,真正拥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当他克服一切困难重新站上万人瞩目的舞台,含着热泪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代表曲目《波西米亚狂想曲》钢琴声响起的那一刻,真的让人泪奔……“妈妈,人生才刚开始,现在全毁了……”

直到这一刻,你终于感同身受地进入了一代巨星的骄傲与落寞,这个曾经又“丑”又“作”的“酷儿歌手”,最终用他纯粹的艺术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征服、感染、点燃了所有人!

正是因为人物反转和情感塑造都水到渠成,结尾这15分钟live aid(拯救非洲)演唱会的神还原,才会拥有如此高的看哭率。

巨星故事的最动人之处,便在于他卸下光环,真正走进普通人的内心。

弗莱迪·摩克瑞的脆弱与敏感,骄傲与倔强,以及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有得有失的情感,或许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这无关身份、无关时代、无关性取向。

“Be pure, touch the heaven.”叔坚信,“纯粹”就是到达天堂最正确的捷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