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解析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多面平面镜形成圆形成像 初中物理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解析版)

初中物理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解析版)

2024-06-22 2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2. 实验装置图3. 实验器材:透明薄玻璃板、刻度尺、光屏、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或方格纸)、笔(1)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 利用玻璃的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择较薄玻璃板的目的: 避免出现重影,方便找到像的位置(3)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刻度尺的作用: 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5)光屏的作用: 检验是否能承接到像(6)白纸的作用: 便于记录像、物、平面镜的位置,从而确定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像、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4.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①用较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②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用未点燃的蜡烛等效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5. 实验环境:实验应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的目的: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 实验过程(1)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 垂直 放置的原因:若玻璃板倾斜一定角度,物体的像会上升到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降到水平桌面的下方,不能使蜡烛的像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如下图所示(2)代替像的蜡烛 不能点燃 的原因: 若点燃,将会再产生一个像,不利于观察蜡烛像的准确位置(3)平面镜成虚像的判断: 用光屏在像的位置承接不到点燃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实验中应该在物的同侧位置透过玻璃板观察像的原因: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5)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 实验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 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平面镜成 虚 像.8. 实验评价(1)测得的像距和物距不相等的原因: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②玻璃板太厚;③测量误差;④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没有完全重合(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像与物完全重合的原因: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9. 实验改进(1)选择透光性差一点的玻璃板(如茶色玻璃)的原因: 使像更清晰(2)用LED灯代替蜡烛的原因: ①亮度大,成像稳定且明显;②可避免蜡烛因燃烧变短而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关系;③更环保(3)用方格纸比白纸更好的原因: 能更方便、更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典型例题赏析实验结论:(1)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总述: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带底座的玻璃板(薄厚不同的两块玻璃板)、白纸、两支蜡烛A和B、笔、光屏,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小勇选择的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 完全相同 。(2)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茶色 (选填“茶色”或“无色”)玻璃板.(3)如图甲先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带支架的 薄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沿直线MN 垂直 放置在白纸上.若要检验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你的方法是: 用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水平放置,将另外一条直角边贴近玻璃板,若三角板的竖直直角边和玻璃板贴合,则说明玻璃板是垂直的 。要点1.玻璃板的选取要求:实验时,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会形成两个不重合的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像越接近重合,更容易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时将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在蜡烛 B (选填“A”或“B”)一侧从多个方向观察,直到蜡烛B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 ,这说明物与像的 等大 ,此位置即为像的位置,记录两支蜡烛的位置,将对应点连接,并测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要点2.等效替代法的应用:(1)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用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替代点燃的蜡烛A.(2)确定像的位置:用未点燃的蜡烛B代替点燃蜡烛A的像.(5)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小明发现,像和蜡烛位置的连线垂直于玻璃板,小明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你认为小明对这一规律的总结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不合理 ,原因是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普遍性 。(6)小王提议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4)问步骤多次实验,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连接物点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距离相等 ,且它们的连线 垂直玻璃板 .若实验中没有尺子,为了探究物、像与镜面MN′的位置关系,接下来的操作是 将每一组对应点沿着MN边对折,观察每一组对应点是否重合 。(7)想要判断蜡烛A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你的办法是 将玻璃板后方放置一块光屏 ,此时应从蜡烛 B(选填“A”或“B”)的这一侧观察成像情况.要点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透过玻璃板看到.(8)(玻璃板平移、倾斜)(2021荆州)小明和同组小芳还进行了下列的操作:①小明仅将玻璃板从图丙的1位置向右平移至2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A (填字母).A. 蜡烛成像仍在B处 B. 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 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要点4.像的位置与镜面位置的关系: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找出物体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即可判断像的位置.②(2020苏州改编)小芳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A一侧倾斜如图丁,此时蜡烛A的像应是 A2 (选填“A1”“A2”或“A3”),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9)(厚玻璃板)(2022扬州)另一小组用5 mm的厚玻璃板进行实验,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方,观察到A有两个像,在玻璃板后方放置蜡烛B,使之与蜡烛A较亮的像重合,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B的位置如图戊所示,此时物到镜面的距离为 AC (选填“AC”或“AD”),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BC (选填“BD”或“BC”).可沿 MN (选填“MN”或“PQ”)方向移动蜡烛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10)(装置改进)(苏科八上图改编) 实验完成后老师提出用方格纸和棋子进行实验如图己.①与图甲装置相比优点是 可以直接读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写出一条即可).②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棋子的像较暗时,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照亮棋子 (选填“照亮棋子的像”或“照亮棋子”).要点5.成更亮的像的方法:物体要成更亮的像,必须要有足够的光线射向平面镜.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玻璃板(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面上,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进行实验。(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如图甲,他用  未点燃 (“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这里用到了  替代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发”或“替代法”);(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如表:物距u(cm) 5.0 6.0 7.0 8.0像距v(cm) 4.5 5.5 6.5 7.5分析实验数据,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原因是: 物距是A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而像距是像到玻璃后面的板的距离,所以测量出的像距小于物距 ;(3)小柯把蜡烛放在A1、A2、A3三个不同的位置多次实验如图乙,这样做的目的是  B ;A.减小误差B.避免偶然性(4)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在纸上,而是如图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  A2 (“A1”、“A2”“A3”);(5)小柯在像处放一张白纸做光屏, 不透过 (“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若光屏上不能看见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6)小柯在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2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A 。A.0cmB.1cmC.2cmD.4cm【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来代替点燃的蜡烛A的像,以便确定像的位置,这是利用了代替法。若蜡烛B也点燃,不易判断A的像的位置。(2)由图甲知,物距是A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而像距是像到玻璃后面的板的距离,所以测量出的像距小于物距,像距应是像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3)图乙中,通过多次实验,记录多次物距与像距,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图丙中,玻璃板倾斜放置,据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像成A2处。(5)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透过玻璃观察,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仍能观察到像,所以要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应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6)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蜡烛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故答案为:(1)未点燃;替代法;(2)物距是A到玻璃前面的板的距离,而像距是像到玻璃后面的板的距离,所以测量出的像距小于物距;(3)B;(4)A2;(5)不透过;(6)A。3.宁宁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所示,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N,用激光笔沿着白纸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 显示光路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如图甲)。①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纸面 。②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③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a、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b、 像与物分别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白纸能反射光,形成光路,这样实验效果更明显。②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因为纸板没有和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不能看的反射光线OB.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①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③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①显示光路;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①玻璃板没有垂直于纸面;②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③a、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b、像与物分别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如图甲所示,小明用两支相同的蜡烛A、B、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刻度尺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中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前, 未点燃 (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眼睛在蜡烛  A (填“A”或“B”)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 。(3)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发现蜡烛A的像与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实验时小明为了使成像更清晰,他选用了镀膜玻璃,且镀膜靠近蜡烛  B (填“A”或“B”)一侧。【解答】解:(1)实验时要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面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B,靠近B,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能力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未点燃;A;相等;(3)相等;(4)B。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琳琳同学准备了白纸、玻璃板、光屏和A、B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2)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在玻璃板的  A一侧 (选填“A一侧”或“B一侧”)观察,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纸面垂直放置 ;(3)要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填序号)A.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位置,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B.将光屏放在点燃蜡烛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C.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位置,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4)小芳改进了实验,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重复上述(2)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便于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5)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如表所示:物距u(cm) 5.0 6.0 7.0 8.0像距v(cm) 4.5 5.5 6.5 7.5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错误原因在于  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要测量物体和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判断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2)根据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实验时,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蜡烛A所成的像;实验时,玻璃板应与纸面垂直放置,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应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位置,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若成像,则说明是实像,若不成像,则说明是虚像,故选A;(4)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5)测量时把A的像到玻璃板靠近蜡烛B的一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故答案为:(1)刻度尺;(2)A一侧;玻璃板没有与纸面垂直放置;(3)A;(4)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5)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6.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蜡烛A、B完全相同。(1)小明移动蜡烛B,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2)实验中小明发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这样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3)小亮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越大。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选取了薄透明平板玻璃、相同的短蜡烛A和B、相同的长蜡烛C和D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如图乙所示,将蜡烛A放在玻璃前面20cm处,将蜡烛B放在玻璃后面适当位置,观察到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②如图丙所示,将蜡烛C放在玻璃前面10cm处,将蜡烛D放在玻璃后面适当位置,观察到其与蜡烛C的像完全重合。③由蜡烛D比B长,得出蜡烛C的像比A的像也长,进而证明了“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越大”的结论。小亮认为他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错误想法,请指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没有控制蜡烛的长度相同 。【解答】解:(1)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从光屏一侧看,光屏上却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看清反射光,所以像会更不清晰;(3)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有关,而小亮在实验中,将蜡烛C放在玻璃前面10cm处,改变了蜡烛到镜面的距离,但由于没有控制蜡烛的长度不变,所以导致他得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越大”的错误结论。故答案为:(1)不能;(2)不能;(3)没有控制蜡烛的长度相同。7.小红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所用的实验器材有:5mm厚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垂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有镀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2)在同样实验环境下,单面镀膜玻璃板比普通玻璃板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 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3)用跳棋代替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  所成的像更稳定 ;(4)在白纸上沿跳棋A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表:实验次数 1 2 3物距u/cm 3.39 5.11 6.39像距v/cm ? 5.22 6.51①如图乙所示,每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像距v1= 3.50 cm;②小红测量记录了多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下列实验中与小红多次实验目的不同的是  B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B.用刻度尺测橡皮的长度C.探究光的折射规律(5)小明同学按照甲图实验,当他让玻璃板沿白纸上所画的直线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A的像相对于A  不 (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解答】解:(1)使用透明玻璃板是采用其透光的优点,使眼睛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物体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A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3)用跳棋代替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更稳定;(4)①由图知: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侧到直线的距离,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距应为B的左端到直线的距离,刻度尺一个大格间由十个小格,所以分度值是1mm,像距为3.50cm;②在白纸上记录了多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AC、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B、在用刻度尺测橡皮的长度的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综上所述,与小红多次实验目的不同的是B;(5)让玻璃板沿白纸上所画的直线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3)所成的像更稳定;(4)①3.50;②B;(5)不。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