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通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多芬新媒体运营现状调查 调研通报

调研通报

2024-07-17 0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44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马中红教授等的文章《苏州博物馆品牌新媒体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文章对“百馆之城”旗下102家博物馆新媒体传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家博物馆开展访谈,进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博物馆品牌新媒体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

马中红  戴西伦

2021年初,苏州“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建设正式启动,如何提高各博物馆知名度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对“百馆之城”旗下102家博物馆新媒体传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家博物馆开展访谈,进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百馆之城”博物馆品牌新媒体矩阵画像

通过考察102家博物馆的新媒体矩阵,包括查阅新媒体账号情况、账号发文频率、开设栏目、内容呈现方式、粉丝数量和活跃度、新兴技术使用情况等。分析博物馆新媒体矩阵建设和传播现状,可分为全媒体传播(4%)、选择性媒体传播(4%)、基础性媒体传播(16%)和缺位传播(76%)等四种传播类别(详见图1)。

图1 博物馆四类新媒体传播类别比例

新媒体传播矩阵,既承担博物馆整体形象展示、信息发布与互动、预约购票等基础服务,又具有全方位塑造和呈现博物馆形象、传承和创新博物馆文化重要作用。苏州市各博物馆布局的新媒体渠道主要为微信公众号、微博与官网,只有几家头部博物馆拓展了其他新媒体平台(详见图2)。

图2 苏州市博物馆新媒体总体布局

1.全媒体传播打响博物馆品牌。全媒体是指整合所有媒体资源、手段和渠道,共同搭建的内容报道体系,如苏州博物馆、吴中博物馆、御窑金砖博物馆、六悦博物馆(详见表1)。通过网站建立官方云端综合性入口,实现信息发布、文化教育、互动游戏、展厅数字化等功能的有机统一,能够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受众的需求;通过公众号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手段与多种传播形式,完善博物馆形象建设,与受众建立了较为活跃的互动关系;基于B站和抖音的视觉特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有关藏品和背后故事的知识类视频;微博帮助博物馆进一步扩大传播,触及更广泛的人群。

表1 代表性博物馆全媒体传播的账号矩阵

2.选择性传播塑造博物馆品牌特色。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之外,一些博物馆也选择性拓展1-2个其他新媒体平台,并根据不同平台特性和受众特征进行了相应内容生产,如常熟博物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选择性传播表明这些博物馆具有主动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名度和客流量,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突出博物馆品牌特色。如中国昆曲博物馆与苏州评弹博物馆同属于“苏州戏曲博物馆”账号管辖,开设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渠道。官方微博累计发文5007篇,粉丝数3.1万人,运营状况良好。曾推出昆曲咖啡、昆曲盲盒、“游园惊梦”系列艺术书签,并通过微信进行了特色传播,阅读量取得了一定突破,对同量级博物馆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基础性传播奠定博物馆品牌底色。基础性传播指博物馆仅使用最基础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组合。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和整合信息,虽然比较权威,但因为依赖游客知晓后主动搜索,不利于广泛传播。张家港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教育博物馆、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等16家采用了这类新媒体布局。

4.缺位传播不利于博物馆品牌推广。博物馆在主要社交媒体上没有任何账号,或只有一个账号并运营不善,或有多个账号但基本处于断更状况。其他的78家博物馆属于缺位传播,占比近八成。

二、博物馆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

作为苏州市博物馆的总品牌,目前还停留在政府文件和中国新闻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外界知名度不太高。搜索发现,重庆、沈阳等城市也提出“百馆之城”的概念,与苏州“百馆之城”时常同屏出现,这不利于苏州抢占“百馆之城”品牌先机。借助对102家博物馆已有新媒体矩阵传播的考察,发现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百馆之城”总品牌传播尚未到位。缺乏品牌统一标识、辨识度、记忆点及查询渠道,且游客通过博物馆线上媒体只能了解单个博物馆信息,无从了解“百馆之城”这一品牌。苏州文旅总入口平台“君到苏州”设置了博物馆信息查询专区和“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小程序,包含了全市博物馆分布地图、热门博物馆推荐、展览与活动介绍等服务,然而其入口相对比较隐蔽,无法吸引更广泛的潜在受众,所提供服务也停留在基础信息聚合层面。“苏周到”APP页面也缺少“百馆之城”界面,而藏在“君到苏州”深处。

2.新媒体认知不足,缺少科学平衡规划。大多数博物馆对新媒体的认知比较浅显,缺乏统筹、平衡规划,布局疏密不一。新媒体传播缺位致使无法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服务,不利于博物馆长远发展,只能依靠小众客流、旅游路线带动和政府扶持来维持运营。

3.疏于新媒体管理,运营极不规律。全媒体传播矩阵下,四家博物馆微博保持日更频率,微信公众号也维持在日更或周更,矩阵中其他新媒体账号出于活动推广需求,基本保持在周更频率,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然而,一些博物馆即使只有一个账号也经常出现断更、停更状况。例如,宋文治艺术馆、太仓名人馆、柳亚子纪念馆、苏州碑刻博物馆等官方微博更新时间停留在2019年前;锡器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无言斋民俗博物馆等官方微信公众号更新时间停留在2020年之前。

4.传播内容数量失衡,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博物馆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以基本信息、展览推介、日常活动图文报道为主,博物馆教育功能、文化创意方面的深度报道不多。对藏品、展览和文化等内容传播缺乏系统规划和多样性表达,呈现方式形式单一、内容影响力低。此外,语言风格平铺直叙,不够轻松活泼,未适应新媒体特色加以传播。多数博物馆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时缺少话题性设计,各账号之间未能形成联动,受众互动意愿不强,难以获得平台流量扶持。

5.新媒体人才缺乏,创新捉襟见肘。大多数中小型体量的博物馆,新媒体运营人员多为兼职,内容采集与编辑压力比较大,运营经验不足,很难维持正常的更新,用户黏性较低。苏州昆曲博物馆官网、微博、微信目前仅由一人维护,园林博物馆实际管理团队只有4-5人,宣传方面人员短缺,难有时间、精力和投入用于创新。

三、优化“百馆之城”新媒体传播的对策及建议

“百馆之城”作为一个整体品牌,需要借助各种设计和传播手段,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分度与辨识度,提高“百馆之城”品牌在本地居民及海内外游客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百馆之城”品牌传播,需要以现有102所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江南文化为底蕴,建立完整的品牌形象,促成受众的关注、实地探访与二次传播。同时,也要将互联网思维、数据思维、粉丝思维、IP营销与品牌传播相结合,提升受众体验感与认同感。

1.打响“百馆之城”品牌,完善博物馆总入口平台。打破“百馆之城”较多停留在政策文件的局面,完善博物馆总入口平台,借助各种设计和传播手段,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分度与辨识度。“百馆之城”需要以浓缩江南文化和博物馆形象的logo为品牌标识,同时打造完善的新媒体矩阵,提供一体化服务,利用社交媒体话题功能进行互动和推广,增强品牌可见性。无论是完善“一城百馆”小程序,还是单独设置“百馆之城”官网与App,都需要将其作为苏州文旅的代表性品牌进行重点推广,并完善在线预约、数字化展览、特色文旅路线推荐、游客论坛等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与服务便捷度。

2.注重新媒体矩阵分级分类建设。在“百馆之城”总品牌之下,各个博物馆也要注重新媒体矩阵分级分类建设,结合自身体量、人力资源、财力等现实状况,选择合适的新媒体渠道,实现多平台分发与差异化运营。推进各博物馆抓紧建设微信、官网等提供基础服务的平台,同时运用口碑传播手段,维护和提升博物馆媒介形象。在运营时需要兼顾内容运营、渠道运营、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各博物馆新媒体账号也应统一接入“百馆之城”总入口,构建“总-分”式布局结构。

3.完善内容生产,提升传播质量。对于各博物馆而言,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或许正面临愿景强烈,但内容生产能力欠缺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厚植于自身风格定位和品牌优势,着眼于博物馆突出亮点以及与江南文化结合的部分,实现差异化传播。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图文、视频、声音、H5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时下热门的VLOG、直播、沉浸式剧本杀等新形态提升内容吸引力。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传播策略,转变传播语态,注重挖掘细节,走近公众生活,实现从他者建构到自我建构转变,中和严肃精英感色彩,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

4.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随着“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的提出,博物馆媒介传播与线下体验也应该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博物馆行业数字化改革体现在多个维度,从藏品与展览呈现,到服务与传播渠道拓展,再到文创产品开发、受众意见反馈等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新技术赋能不仅可以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增强沉浸互动体验感,也能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新契机。一方面,各博物馆需要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完善数字服务功能,包括建设数字展厅、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补充和优化展览、打造互动游戏、开设线上直播课程、完善语音讲解服务等。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博物馆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借助新媒体平台流量入口及其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跟踪、分析能力,博物馆可充分开发预约服务和实时流量监测服务,利用后台数据评估现有方案,改善用户体验,还可以通过算法智能匹配,精准定位潜在用户,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

5.嵌入特色文旅路线,拓宽博物馆传播边界。品牌传播虽然着眼于“传播”,但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品牌效应,还是要立足于博物馆自身建设、运营和管理,完善线下服务,承接线上宣传效果。在“聚焦创意设计跨界融合”和“文体旅融合发展”大背景下,“百馆之城”品牌建设需要嵌入特色文旅路线,拓宽博物馆边界。首先,依托102家博物馆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多样化特色主题文旅路线,使“百馆之城”成为具有生产力的品牌。其次,支持博物馆通过自主研发、举办比赛、合作联名等多种形式激发文创活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符号深度融合,从“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吴文化”“苏作”“苏州民俗”“苏州非遗”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拓宽道路。再次,将博物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让博物馆不单是旅游的单次目的地,而是嵌入市民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教育、研学、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

(作者马中红系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戴西伦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