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人文华理大讲堂启动 王德峰主讲“中国哲学的智慧境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阳明心学 【话匣子】人文华理大讲堂启动 王德峰主讲“中国哲学的智慧境界”

【话匣子】人文华理大讲堂启动 王德峰主讲“中国哲学的智慧境界”

2024-07-10 1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文华理大讲堂作为华东理工大学校内最高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活动和知名文化平台,将邀请国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大师、艺术工作者、杰出学者、各界精英走进讲堂,与全校师生面对面,让师生近距离聆听大师们的哲思睿语,增长见识、提升人文素养。

启动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谈到,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在强化工程特色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文化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将以人文华理大讲堂启动为契机,以名师智慧滋养学子心灵,以人文精神引领科学教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首场讲座上,王德峰教授分析了中西哲学理论道路径上的差异,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出发,谈到科学发展、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都离不开“仁心”,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哲学。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当下,中国站在历史选择的岔路口。“不如意”是每个人都时常遇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寻中国哲学中的万千之“道”,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我始终相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来说,一切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仁心做一个主宰。”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关键在于我们在千年历史中始终信仰自己的本心,不断追随“仁”的脚步,思考人生意义,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西方哲学往往是为社会事实和经验建立思想上的共识,使之成为能够被“观察”的对象,是对于思想共识的探究。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论道路径在于“体会”,绕不开对“道”与“器”的探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是论“道”的学问,科学是论“器”的学问。一个民族如何领会经济之“道”,便形成怎样的经济制度;一个民族如何领会教育之“道”,便形成怎样的教育制度;一个民族如何领会医疗之“道”,便形成怎样的医疗制度……这就是“道”和“器”的关系,“道”并不脱离“器”单独存在,但是器就是行“道”的工具。

王德峰教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种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

儒家讲求“性理”,即“仁学”,强调人的思想和原则。“猫不会某一天想要变成狗,狗也不会突发奇想想要当猫”,动物不会这样想,但人会想,因为人有“心”,人心是生命情感的叙述。“天地本无心,人为天地立心”,我们会对周遭的事物形成经验和认识,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自己的未来,学会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改变人生态度将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道家则讲求“玄理”,重点是讨论“有”和“无”的关系,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譬如,当一个公司领导唯有把自己的作用摘除于公司,存在和不存在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人为地做事,即不“伪”,不造作。道家遵循万物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强制地去更改,违背它们的本性。

佛家则讲求“空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相和实性是世上一切存在的二元性,佛家认为人需要看破一切的外相,不被其迷惑。外相是人们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和方式,归根到底,般若的智慧中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虚无。追寻相的过程是无休止的,只有回归实性才能看破人生,带来心灵的宁静。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争相提问。王德峰教授在回答同学、校友的互动提问时,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阶层多样和经济发展的现在,阳明心学作为儒道的分支更加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也是道德自觉的主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