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理】地球卫士中国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塞罕坝荒漠化治理技术的书籍 【生态地理】地球卫士中国绿

【生态地理】地球卫士中国绿

#【生态地理】地球卫士中国绿|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

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给在环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中),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左),副场长于士涛(右),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肯尼亚内罗毕领奖。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在央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有一段荡气回肠的讲述:塞罕坝,创造荒原变林海奇迹的地方。112万亩林海,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坝上三代人,不间断地植树造林,用55年筑起的这道绿色屏障,为华北平原挡风遮沙、涵养水源。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塞罕坝

一、综合题

1.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生态脆弱。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康熙在此立“木兰围场”,清末国力衰微,围场被开围放垦。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新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塞罕坝三代人花55年时间使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塞竿坝葱郁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下图示意塞罕坝机械林场位置,表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前后对比表。

(1)说明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2)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区域生态功能。

(3)塞罕坝林区典型原生树种是樟子松,试推测其生长习性。

【答案】(1)气候自温带大陆性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形自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河流水文自内流区向外流区过渡;植被自荒漠、温带草原向温带针阔混交林过渡;土壤自风沙土向棕壤、栗钙土过渡。

(2)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

(3)耐寒;耐旱;喜光;抗风;喜沙土;耐贫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区域过渡性的表现主要从自然环境要素分析;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要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植物的生长习性要适应当地环境特征。

【详解】

(1)自然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该区域体现出过渡性特征,是由该地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因其处在两大地形区,两种气候,内外流区,两类土壤,两种植被的过渡地带。

(2)调动基础知识,回顾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针对该区域的自然背景——较干旱,从而筛选出在此背景下森林的具体生态功能;分析表格内容,林场建场后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年均大风日数显著减少,降水量增加,无霜期长,从而提炼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

(3)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其生长习性应适应该地的自然环境。该地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光照较强,大风日数多,地表为沙质土壤且较贫瘠,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植物必须具有与之适应的生长习性,符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规律。

【点睛】

此题重点考察西北地区东部的自然环境,因其处于过渡地带,既具有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又具有过渡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从而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但又因人类进行合理的改造,使自然环境得以良性发展。体现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经森林茂密,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清朝在此设立皇家“木兰围场”。由于清末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战争、山火等原因,至建国初期已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经过三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位置示意

材料三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受自然条件制约,造林成活率不足10%,后来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等技术措施,使树苗成活率显著提高。

(1)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

(2)简析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

(4)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

【答案】(1)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季风区向非季风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2)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干旱灾害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土地沙化,土壤贫瘠。

(3)釆取高床育苗,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有利于人工蔥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

(4)可防风固沙,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减少了首都北京(华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涵养(滦河、辽河)水源;改善了当地小气候,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森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主要从地理位置以及各个地理要素的变化来体现。读图分析可知,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由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项东部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是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从干湿度来看,位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从植被来看,位于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2)本题主要考查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分析。植被生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也是重要因素。塞罕坝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适宜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涵养。

(3)根据图示分析,高床育苗增加土层厚度,利于提高土温,也便于雨季排水,同时也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

(4)本题主要考查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能够增加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能够防风固沙,阻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减轻华北地区风沙危害,净化空气;能够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点睛:森林的价值: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它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削除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

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森林茂密,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围场废弃。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里呈现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上世纪60年代这里建立了林场,2017年12月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材料二:目前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为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林场利用无法造林的空地发展风电项目且向外输出电力。林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41万亩,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材料三:左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示意图。

(1)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简析其自然原因。

(2)指出塞罕坝林区对华北地区的生态功能。

(3)简析塞罕坝发展风电项目的主要效益。

(4)目前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请为其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多大风日),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涵养 (2)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净化空气,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3)输出电力,获得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对森林的破坏(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大气污染),获得生态效益 (4)突出景区的绿色(生态)特色,围绕森林、草原、湖泊、山地开发景点(或旅游活动);利用滑雪、少数民族风情等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加强品牌(知名度)宣传,巩固临近的京津市场(扩大全国市场);完善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优化景区道路,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合理开发森林地带),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整体分析:植被生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也是重要因素。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的主要功能。发展风电项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能取得生态效益。

(1)植被生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也是重要因素。塞罕坝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适宜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涵养。

(2)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能够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净化空气,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3)塞罕坝发展风电项目,主要是输出电力,获得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电力能源,可以减轻对森林的破坏,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大气污染,获得生态效益。

(4)塞罕坝的旅游业发展,要突出景区的绿色特色,围绕森林、草原、湖泊、山地开发景点,开展旅游活动。利用滑雪、少数民族风情等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加强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巩固临近的京津市场,并扩大全国市场。完善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优化景区道路,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合理开发森林地带,保护生态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