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费大幕开启,谈谈对行业的影响和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金规模持续下降什么意思 公募基金降费大幕开启,谈谈对行业的影响和思考

公募基金降费大幕开启,谈谈对行业的影响和思考

2024-07-03 00: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正式落地,证监会7月8日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具体举措包括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等。

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部分头部机构已公告旗下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以下;其余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争取于2023年底前分别降至1.2%、0.2%以下。

另外,含股类产品的股票交易佣金也要从万八进行下调。

关于降费这件事,具体怎么看呢?

 从发展趋势上看,基金公司降费这件事,可谓是大势所趋

我在《2023,激流勇进的公募基金与行业从业者们》中写到,“虽然2022年全年因资本市场的跌宕下行,公募基金整体获利体验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公募基金的观感与评价,但短期冲击并不影响其长期态势,接下来,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资管新规,非标转标;房住不炒,投资转向;散户机构化,炒股不如买基金以及个人养老金入市,长钱和慢牛成为可能),属于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春天还正在到来的路上。”

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在现有模式下一层不变地展开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容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持续稳定地为投资者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也成为了行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01

降管理费

这其中,降费和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这两件事看似彼此独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存在着巨大的关联。

简单来说,美国基金投顾业务的大发展就是伴随着基金公司的不断降费增效而展开的。只是,在美国,更多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自我革命,比如以先锋领航集团为首的基金公司,主动降低基金产品的综合费率,并且不再向基金产品的销售机构返还销售佣金,开源节流的让投资者实实在在的享受到购买基金的实惠(能拿到手上的基金产品收益更高了)。

而以先锋领航集团和富达基金为首的美国两大基金公司的路径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其中先锋领航集团主要是发展被动投资型工具,比如指数基金、ETF产品等等,将这些产品的综合费率甚至持续降到了万分之几,富达基金则主要是发展主动权益类产品,其旗下非常著名的麦哲伦基金和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是主动权益基金的优秀代表,这类主动管理类基金的综合费率也持续下降到了1%以下。

对应的,中国的指数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的综合费率是多少呢?

管理费,指数型基金虽然近几年已经在下降,但还普遍在0.6-0.8%,股票型基金则普遍在1.5%的水平。认购/申购费,50万以下的资金,一般是1.2%~1.5%,然后还加上托管费0.3%左右、销售服务费等等,即便长期持有,不算赎回费,综合费率也在2.1%-3.5%左右,这和美国等主流市场的管理费(万几-0.8%)+投顾费(0.6%-1.2%)等综合费率相比,依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02

降交易佣金

而与此同时,做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自己交易股票我的股票交易佣金只有万二,但是我把钱给到基金公司,让基金公司以更多的资金去买卖股票,结果之前行业的默许交易佣金是万八,竟然还比个人自身去交易贵出这么多,这合理吗?

从这个角度上说,显然不合理,非常不合理。那为什么这么不合理的现象在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调整和改变呢?原来,基金公司的含股类产品的股票交易并不是随便选择一家证券公司去交易的,而是会根据证券公司提供的研报支持甚至包括一些自己基金产品在该券商合作的销售量等来决定其交易的多少和分配。即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非常巨大的利益互换。

从正向的角度看,相当于是投资者自身拿着钱【(万八-万二)*基金仓位*换手率*所购买的金额】为所持有的基金购买了更多的投研支持,从而让基金经理团队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更可能获得超额回报。而从负向的角度看,这背后确实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和互换。换句话说,即便是投研支持,能否让费用收到明处,直接体现在产品的管理费里,让基金公司自掏腰包额外花钱去买这些服务,而不是让基金产品来承担呢?

同时,让基金产品的股票交易佣金继续回归市场,既然大客户的交易佣金可以友好协商,做为机构客户这么大的资金,理应在普通客户现在行业普遍的万二交易佣金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然后基金公司再进行自由选择不就好了吗?

Ok,这两件事,现在都被拿在台面上,公开谈论了,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的大势所趋可以早点到来。

会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可能会推动现有代销模式的转变

降低管理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基金公司的利润会下降,想要利润不下降或少下降就要继续大力发展规模,类似于薄利多销,或者是降本增效,比如降薪减人等等,当然基金公司减人的空间并不大,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另外呢,则就是考虑变换和代销机构的合作模式,将降费的改变转移给代销机构。当然,具体能否转变,同样取决于这其中的博弈和机构或团队的勇气与决心。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先锋领航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自我革命,大幅降低产品管理费,同时怎么样呢?推出免佣基金,所谓的免佣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不再给代销机构进行管理费尾随佣金的返还。

如此,代销机构还要赚取收入,它要怎么办呢?很简单,它开始额外向投资者收取了一道费用,这道费用就是投资顾问费。而愿意交投资顾问费的投资者,看似和“降费”之前很类似,总和的费用支出貌似也没有怎么减少,但是其实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却完全不同了。

因为这种,资产管理机构收取管理费,为投资者创造投资回报,和财富管理机构收取投顾费,为投资者将资产管理机构创造的投资回报赚到手,这是真正的将资产管理创造的价值和财富管理创造的价值进行区隔,是真正的明晰不同机构对于投资者价值创造的“权、责、利”。

所以,降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可能会带来传统基金代销模式的转变和为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和局面。之前,我一直不认可,在不降费的情况下,签约基金投顾时又额外收取一道投顾费的合理性!(比如,之前大V组合没有收投顾费,但是可以通过组合的后端管理费返还来实现盈利,其实就是标准化产品投顾模式的一种落地)

2、 可能会带来券商行业的大变革

管理费影响的是基金行业,交易佣金的下降影响的就是证券行业的格局。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券商研究所的业务,如果交易佣金真的大比例下降,基金公司会不会真金白银自己拿钱来买券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一切是存疑的。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研究所的商业模式还能不能支撑这么多的从业者,并且拿到很高的收入,一切同样都是存疑的,同样降薪以及裁人都成为了可能。

其次则是对券商产品代销和零售人员的影响,之前在券商卖产品给出的奖励一般都是会显著高于银行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证券公司卖产品可以从产品端也就是基金公司那拿到的收入本来就更高,比如卖一只股票基金或ETF就是50倍的交易量(万8*50=4%),相当于就有4%的收入,再加认购费,加总就是5.2%,这么高的收入可以给到一线销售人员的空间就会更大。现在,交易佣金一下降,同样代销费用会大幅下降,对券商产品销售势必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不同机构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非常值得关注和期待。

3、亏了不收管理费和浮动管理费模式,需要真正的落到实处,而非形式大于内容;

我在前面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普降才是硬道理,浮动和亏了不收管理费都是形式大于内容》,里面讲到,前期某理财子公司的“亏了不收管理费”的做法更像是一个短期刺激动作,而不是真正的将让利和客户利益优先落到实处,这样的革新革的并不彻底。

“亏了不收管理费”这件事其实是可以做的更彻底一些的,让其像这句话本身应该表达的那层意思,真正的将亏钱和不收费之间形成更加明确的对应关系比如,能否做到千人千面,即不管是哪位投资者,在任何时候买进来,只要是买了之后出现浮亏,从浮亏的那一天开始,这个客户买的这个产品就不收管理费了呢?如果能这样来设计产品,我觉得这才是将“亏了不收管理费”落到实处。

而浮动管理费的模式,之前在公募基金行业都有过尝试,真正规模做的很大的产品并没有实现和客户利益更加一致的结果,什么意思?看起来“产品净值亏了就少收管理费,赚了则就多收管理费”的做法,和客户利益貌似更加一致但实际的结果却是中长期下来会收取到比固定管理费模式而言,更多的管理费。关于这点,可以关注行业里的一只老产品兴全新视野,这只产品在2019,2020两年平均每年的管理费大概收取了7-8%,也让其成为了2020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中管理费收取做多的单只产品,但随后2021年和2022年的业绩并没有因为收取了更多的费率体现出更好的结果。

(兴全新视野的分年度业绩展示)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管理费普降和后续降低产品股票交易佣金的做法,都是真的让利于民的做法,而浮动费率改革,或许还需要认真思考,真正做到实质大于形式,将让利和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落到实处。

此前,万老师的内刊《应对、安抚与助推》深受好评;近期我们昌老师又新推出了一本理财人都在看的话术工具《绝对成交》,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作为2023九思最具含金量的两本内刊,五星推荐,需要的朋友可扫码购买👇👇👇

2023和百万基民在新浪财经定投基金,一键购买抓住更好投资机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上一页下一页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