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死于自杀的艺术天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希纳作品 一位死于自杀的艺术天才

一位死于自杀的艺术天才

2023-03-13 1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基希纳

Ernst LudwigKirchner

(1880~1938)

作为桥社的核心人物,基希纳无疑是德国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一颗明星。他是德国风尚的现代派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并积极地继承和发展了当时的以及古典的艺术。

1880年5月6日,基希纳出生于德国的阿沙芬堡,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家。基希纳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父母发现后,为他请了绘画的老师,但并不真的希望他日后走艺术这条路。

上了中学之后,基希纳又接触了一段时间木刻。1901年,21岁的基希纳前往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在那儿,基希纳认识了一帮与自己家境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就是日后“桥社”的主要成员。

▲《The Café》1904年

1903~1904年,基希纳还去慕尼黑艺术学校学习绘画,师从青春艺术派元老之一赫尔曼·奥柏里斯特,同时学习了丢勒的木刻,也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5年,基希纳从德累斯顿理工学院毕业,“桥社”也在这一年成立。

毕业后,基希纳开始与桥社的朋友们到欧洲各地参观、举办展览,他们新锐先锋的艺术创作成功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在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脆弱敏感的一位。他是一个在绘画上十分有抱负的人,极力希望改变与法国印象派的从属关系,创建属于德意志民族自己的现代主义风尚,致力于“成功创造出第二个伟大的德国艺术时代”(第一个是荷尔拜因和丢勒的时代)”。

▲《画家团体》1926~1927年

在基希纳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荣誉、名望及被肯定的渴求,这使他表现出种种奇怪的性格。他曾故意将自己作品的创作年代提前,而且不愿意承认同时代的艺术家对他的影响。这会让他产生一种十分不荣誉,近似于仰人鼻息的感觉。但他确实是个天才,他以惊人的速度同化来源于朋友的影响,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所以基希纳其实是一个要强又有实力的人。

▲《女艺术家》1910年

▲《English Dance Couple》1912~1913年

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到了柏林,基希纳也定居到了柏林,在那儿开办起了“现代绘画研究所”。1912年,基希纳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同时也迎来了他的精神危机。他开始感受到一种危机的迫近,精神上的折磨和多病的身躯时常伴随着他。

他画中的节奏和着色都发生了改变:作品变暗了,也更复杂了。激烈的、哥特式的线条构成了他在这一时期的风格。

▲《街上的五个女人》1913年

1913年,桥社因成员意见不合而解散。据说解散的原因是因为基希纳把自己说成是“桥社”的领袖,因此与其他社员产生龃龉而分裂的。而且据说他还匿名发表了大量关于自己作品的解说和评论。

桥社解散后,基希纳创作了大量以都市街景为主题的作品,《柏林街景》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曾说:

“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

▲《柏林街景》1913年

他通过这些街景将他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

1915年,一战开始后,基希纳自愿报名服兵役,然而他却无法忍受严酷的军队生活,长时间陷于对战争中失去绘画的右手的恐惧之中,精神濒临崩溃,战争结束后,他就离开了德国。

▲《街景》1914年

1917年,体弱多病的基希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功到达瑞士,然而他认为自己在战争的经历中已经丧失了自我。之后,德国的政局变得越来越紧张,那些可以帮助他的人纷纷倒台,他回国的路断绝了。他也被定为“颓废艺术家”,并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的资格。

▲《自画像》1937~1938年

1937年,他的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还有一部分作品被销毁。除了油画、水彩画,基希纳也是一位木刻画高手,曾绘制过优秀的壁画,可惜后来也被纳粹毁掉了。

在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晚年的基希纳,身体状况也极度不好,他受到梅毒、麻痹症、以及烟酒和过量药物引起的健康困扰。1938年,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离他家只有25公里,眼看家园不保的基希纳,在1938年6月15日,他维尔勃登家的外面,在他希望葬身的达沃斯园林墓地的不远处,举枪自杀了。

▲《作为病人的自画像》1918年

▲《悲伤的女人头像》1928~1929年

基希纳的作品追求变形、简练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和几何形的构图。

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事实上基希纳的艺术,收到了梵高、塞尚、高更及蒙克等的影响,马蒂斯、立体派、未来派及波利尼西亚、黑人艺术、印度石窟绘画等东方画法也对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雪山前的紫房子》1938年

关于基希纳的作品,或许用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概括再恰当不过了:“也许作品不一定符合大自然中的形象,但更清晰地传递了我所看到的一切。”

1905年,基希纳与朋友赫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响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

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

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

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

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

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