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摘丨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刍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城市公共艺术公司 学术文摘丨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刍议

学术文摘丨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刍议

2024-06-29 1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纵观其发展,北京以往的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雕塑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少针对当下首都北京城市定位和各区域特质展开的、清晰明确可执行的公共艺术整体规划。其次,政策理念有一定的滞后性,管理重点集中在城市雕塑,忽视了其他更加多元灵活的创作形式,如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设施等。这些问题导致北京的公共艺术发展较为单一,不能与首都城市发展需求准确匹配,亟待加强政策建设。

2. 他山之石:公共艺术文化政策撬动地域文化艺术繁荣

鉴于公共艺术多层面的社会价值,20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政策。同时,国内台州等地区也推出了公共艺术相关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

2.1. 欧美国家的公共艺术政策发展

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文化中心,华盛顿无论是早期城市选址与规划,还是后期对城市格局的修改补充和地标建筑、公共艺术品的配置,都围绕“首都”和“纪念性”主题展开。依托“百分比艺术”等政策保障,长期持续实施公共艺术品的增补建设,形成庄严厚重、富有感染力的城市风貌,充分承载并传扬了美国的国家记忆与历史文化。对北京而言,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公共艺术政策最具借鉴意义。

早在20世纪早期,华盛顿就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建设。1927年的邮政部大楼建筑,预算的2%划分给了装饰雕塑。国家档案馆则为艺术品花费了高达4%的预算费用。1986年,华盛顿通过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要求城市公共建筑应有不少于百分之一的预算用于公共艺术的建设。华盛顿市政府艺术人文委员会依据条例,专门建立公共艺术计划,其中包括收购作品的艺术品银行计划、社区艺术推动计划、地铁艺术计划。这些公共艺术计划有效推动了华盛顿公共艺术的发展。最终华盛顿形成了两条横纵轴线为主干线的城市结构,配合以轴线两端和两侧的华盛顿纪念碑、越战纪念广场、阿林顿国家公墓纪念性雕塑、罗斯福纪念园等公共艺术项目,打造了庄严厚重的首都城市文化氛围。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上世纪通过了公共艺术法案。自大萧条时代后,法国就开始了如“学校建筑艺术品法案”等公共艺术立法的尝试。德国在1952年制定建筑物艺术政策后,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中探索公共艺术政策。英国于1988年提出的“百分比艺术”主张,迅速被各市、郡和地区的公共艺术政策、策略以及指导性文件吸收并推行。北欧的瑞典在1937年成立了隶属政府文化部的公共艺术机构,主管国家公共艺术的运营、购买和设置。挪威不仅通过“公共艺术百分比”法令,还将百分比艺术政策细分为政府建筑、政府租赁建筑和旧政府建筑、市郡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四种类型。大部分东欧国家也拥有相应的公共艺术保障机制。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首先通过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Plan de Cerda)”将市区改造成具备现代都市基本格局的棋盘式城市。1880年,为举办巴塞罗那市第一次万国博览会,通过了“裴塞拉案(Proyecto Baixeras)”,促成了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及雕塑品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期。此后1929年第二次举办万国博览会和1992年奥运会等大事件持续推动公共艺术建设,巴塞罗那从一座没有广场的城市,演变到今天被称作“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用公共艺术成功打造了世界一流城市品牌。

2.2. 亚洲国家的公共艺术政策发展

亚洲地区日本公共艺术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社会对居住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开始引起反思,也迫使日本政府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艺术家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进入80年代,公共艺术领域大量的资金投入,媒体的大力宣传,政策规划与设置执行层面的不断完善,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虽未制定明确的公共艺术法规,但政府的鼓励政策和公共艺术概念的普及,不仅使城市公共环境得到改善,还惠及乡村欠发达地区。例如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成功打造了濑户内海艺术节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两大艺术节庆,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复兴和乡村再生。

韩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形成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韩国多个部门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于1995年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要求开发商在承建大型建筑物时必须留出1%的建设成本用于公共艺术项目即绘画、雕塑、工艺等美术装饰。据统计,1995至2008年,韩国共耗资5.46亿美元打造了万余件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政策的支持,使得韩国公共艺术普及度大为提高,不仅提升了都市的空间品质,还使公共艺术在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改造、景观营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韩国首尔的骆山艺术公园、釜山的甘川洞文化村等著名景点都是在公共艺术政策支撑下,通过艺术介入打造而成。

2.3. 中国公共艺术政策的发展状况

浙江台州的公共艺术政策尝试颇具突破性。2005年底,台州市政府率先下发《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设置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的城市。台州市结合相关经验和本地实际,明确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广场绿地和占地2公顷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共建筑、重要临街项目、居住小区等建设,必须从其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城市公益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建设。同时对所提取资金的使用、方案设计、建设标准和建后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台州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的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09〕40号),提出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的明确要求。2016年10月28日,《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通过,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再度明确了“城市重要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艺术设施”的原则以及资金管理和项目审核相关政策。

在“台州经验”的带动下,2017年,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这是全国首部针对城市景观风貌管理的立法,明确规定了公共建筑的艺术品配置和百分比预算。这些尝试证实,公共艺术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现行制度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政策的扶持与引导,结合当地状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本土环境的发展模式。

3.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地区公共艺术的现状

通州区以往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城市雕塑为主,在北京各城区中发展滞后。根据2012年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普查结果显示,1949年至2012年北京城市雕塑作品总体有效数据为2399件。笔者对该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定与补录,目前统计的北京城市雕塑作品有效数据为2530件。其中通州区城市雕塑数量56件,仅占北京城市雕塑总数的2%,在各城区中位列第13,且主题内涵、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其他类型的公共艺术项目发展也严重不足,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大规模的城市新空间开发与新社群的迁入,为公共艺术的全新规划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具体情况如下文表1-5:

表1六大主城区数量分布

表2十一个郊区县数量分布

表3通州区城市雕塑数量变化

表4通州城市雕塑空间分布情况

表5通州城市雕塑内容分布情况

2011年是通州城市雕塑建设的高峰年,大运河森林公园中的雕塑建设是这一年城市雕塑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大运河森林公园、奥体公园等项目中的雕塑建设拉升了公共服务和绿地广场空间的城市雕塑数量占比,但综合功能空间、居民社区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商业服务空间建设薄弱,尚待补充提升。通州城市雕塑按内容题材划分,主要是表现生活趣味的小品类,主题明晰、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文化体育类、政治宣传类的作品偏少,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类处于缺失状态。其城市雕塑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运河文化园和通州奥运广场区域,虽初步勾勒了运河文化主题,但作品艺术品质不高,未能与区域文化资源及基础设施深度配合,缺乏区域标志性的亮点成果。

4. 在北京推行公共艺术文化政策,北京城市副中心应作为先行试点区域

长远看来,在北京全面推行公共艺术文化政策是大势所趋,但前期推进不易全面铺开,应选择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试点区域开展工作。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规划建设。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新总规)中,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城市发展过程中“软环境”建设不容忽视,而公共艺术在激活城市空间、打造城市景观、塑造城市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公共艺术文化政策试点也就成为了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为其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公共艺术陈设于公共空间中,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社会性,其建设过程也应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进行,既可避免重复建设的污染与浪费,又可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公共艺术发展几乎是“白纸一张”,既避免了清理改造旧有项目的掣肘,又配合了城市规划的全新展开,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公共艺术提供了优良土壤基础。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处通州,历史上就是北京的“东大门”,具有深厚的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积淀。公共艺术植根于城市文脉,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其提供了丰厚土壤,而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也是弘扬构建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新景观、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

最后,公共艺术建设能极大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经过3年的冲刺奋战,如今城市副中心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未来还将有更多北京主城区疏散人口和外地人口涌入。公共艺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软环境,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疗愈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定感。通过与北京新总规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结合,“多规合一”的公共艺术规划建设,将在提升新城区的宜居度和居民社群的融合,消解区域发展初期迁入人口的不适与隔阂,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试点措施的思考

近年来北京对通过公共艺术提升城市软环境较为重视,尤其在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背景下,公共艺术的全面规划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本人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公共艺术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5.1. 1年内组织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发展规划

应尽快组织区域公共艺术摸底调研,准确把握目前的发展短板与需求,制定并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发展规划。

目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通州的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建设方向十分清晰,但公共艺术方面的配套方案尚未明确。在未来的公共艺术建设上,要有整体的规划意识,文化的空间营造也应多规合一。

以往的北京公共艺术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雕塑方面,但因缺乏整体的规划意识,以及观念和管理的相对滞后,产生了一批艺术水平不高、模仿严重、题材雷同、工艺技术粗糙、历史文脉偏离、与环境不协调、建立和拆除随意性强的劣质作品,破坏了城市的景观和文化品质,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公共艺术建设中规划先行尤为关键。在通州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发展规划应当是与城市的格局、景观风貌和文化脉络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要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整体规划紧密配合、同步进行,避免造成与城市文脉和环境脱节、重复建设、滞后建设的弊端。

5.2. 1-2年内逐步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公共艺术推广办公室

为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政策的落地,应尽快组织成立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并在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下成立公共艺术推广办事处,开展公共艺术立法和普及的前期工作。如定期举行相关学术论坛、讲座和作品推介工作,增强市民的参与度与艺术素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美育功能;筹划北京国际公共艺术节等相关活动,打造文化品牌。

美国费城于1959年批准了公共建筑的1%预算用于公共艺术品建设的法令,是美国最早执行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的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制度也较为成熟。费城市政府公共艺术办公室(The City of Philadelphia Public Art Office)是代表官方的、最权威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负责与费城公共艺术相关事宜的整体管理工作,包括选择、购买、试运行、保存、维护以及其他有关公共艺术收藏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设立费城艺术委员会(The Philadelphia Art Commission),是负责公共艺术项目创作与维护的艺术机构,其负责人由市长指定,其成员为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专家和公共财产专业顾问专家。他们具体负责城市内公共建筑、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定位,以及执行公共艺术作品的宣传、保存与调整计划。政府的公共艺术办公室保证了管理的权威与稳定,而艺术委员会则能专业、灵活地从事作品的创作、推广与维护。

香港的艺术推广办事处也颇有成效。香港艺术推广办事处附属于民政事务局康乐文化事务署,专责公共艺术、社区艺术及视觉艺术中心的事项。作为政府机构,积极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助其创作及发展,负责为公共艺术作品和公共艺术计划制定甄选原则,包括艺术性及创意、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创作经验、作品与环境的配合程度、技术及财务可行性、公众安全、教育价值、陈列价值、日常管理、维修及保养等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办事处通过与康文署、房屋署、路政署等机构的协作,已经主导并执行了数十个公共艺术计划,包括艺绽公园、港铁艺术计划、“艺游邻里”计划等。艺术推广办事处还积极组织艺术教育活动,积极记录、宣传和维护以往的公共艺术项目。香港艺术推广办事处通过公共艺术的组织创作和教育推广切实成为香港城市文化美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5.3. 2-3年内完成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地标经典名作

未来2-3年内,建议邀请国内外顶级大师,根据公共艺术发展规划的定位,着力完成几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艺术杰作,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地标,凝聚文化力量,带动区域文旅产业,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城市的地标性景观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文化修养,以及大众的审美水平,也是城市居民社群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对外宣传中更是最直观有效的城市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例如法国首都巴黎,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两大地标性公共艺术建筑对其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凯旋门系18世纪初拿破仑为纪念对俄奥联军的胜利,在巴黎市中心修建,以古典风格雕塑装饰,配合周边的放射状街道形成庄严宏伟的城市景观。埃菲尔铁塔为举办世界博览会并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于1889年在塞纳河南岸宣告落成,成为巴黎的新地标和法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是也是全世界付费参观人次最多的名胜之一,2010年累计参观数据已超过2.5亿人次,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巴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营建公共空间艺术品的传统造就了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它们也为巴黎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意涵、高超艺术水准、国际化传播潜力的城市地标是不可或缺的,应当尽快纳入规划日程。

5.4. 2-3年内提出相关法案与机构,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中国公共艺术“北京方案”

通过前期2年的时间磨合与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相对适合中国、适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公共艺术管理机制与政策,通过立法的相关程序,逐步颁布相关政策、管理办法,形成完备的管理机构和专家艺委会评审机制。通过后续长时间的不断完善构建公共艺术的“中国模式”和“北京方案”,进而引领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公共艺术发展。

法规和机构制度的建设后续影响深远,筹划应当慎之又慎,力求周密务实。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没有落地相关文化艺术政策,虽然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国内公共艺术文化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可借鉴的案例不多,而且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位重要、定位特殊、影响巨大,决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充分掌握方方面面的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反复研讨,结合规划目标,制定符合本土特质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的公共艺术“中国模式”和“北京方案”。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公共艺术政策助推‘城市文化复兴’价值研究”(18BH158);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百年雕塑研究”子课题“中国百年城市雕塑研究”(18ZD18)。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武定宇,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